對北京有些了解的朋友們都知道,在老北京內城的九座城門中,以正陽門的地位最為尊崇,因為它的作用是專門用來過皇帝的「龍車」的。正陽門也被北京老百姓稱為「前門」,或者「前門樓子」,是老北京皇城根兒下,實打實的地標性建築,也是很多來北京旅遊的朋友們必須「打卡」的景點之一。
不過讓很多初次來北京旅遊的朋友有點搞不清楚狀況的是,當站在大柵欄商業街舉目北望的時候,能一眼真真切切地望見兩座「前門樓子」,兩座城門都是那樣恢宏大氣,也都是那樣肅穆古樸,這不免讓很多人心中產生了疑問:「難道北京城真的有兩座前門嗎」?
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前門作為北京皇城的重要門戶,當年修建的時候,除了主城門外,是配套有箭樓和城牆的。正陽門箭樓也就是前門箭樓,與前門由城牆連結、環繞,中間形成了一座面積不小的甕城。
1915年民國政府拆除了正陽門甕城,但是前門和前門箭樓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解放以後北京市政府雖然多次對兩座城門進行了修復,但始終沒有恢復甕城的城牆。這就造成了現在遊客北望時,對同時出現兩座「前門樓子」感到不理解的情況,其實您看到的兩座城門樓,分別是前門本尊,還有與它配套修建的前門箭樓。
前門的甕城雖然沒有了,但是關於前門和甕城的趣聞軼事卻並沒有因此消失,特別是「九城十座廟」的故事更是常被老北京人津津樂道。
一、騎白馬的關帝爺
明朝北京的九座內城門,各有各的甕城,其中屬正陽門的甕城最為宏偉。九座甕城裡面各修一座供奉關公的關帝廟,但是據老北京人說,這九座關帝廟屬正陽門的關帝廟最靈驗,對老百姓的大事小情可以說是有請必應,被人們稱為「正陽關帝」。
據說正陽關帝廟的門口,有一匹漢白玉的白馬塑像,正是關帝爺的坐騎。有的朋友質疑了:你這是忽悠小孩子呢?誰不知道關二爺的坐騎是赤兔胭脂獸呀,那可是一匹棗紅馬,你現在給關二爺安排一匹大白馬是啥意思?其實正陽關帝裡的這匹白馬,可是大有來頭的,那是永樂皇帝朱棣親自賜給關帝爺的,具體情況是這樣:
相傳當年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有一次帶兵狙擊蒙古人,大軍追擊到了沙漠地帶,突然狂風大作,沙塵漫天,大軍被吹得東倒西歪,根本找不到行軍的道路,眼看大軍就要迷失在大漠之中了。這時候,在離燕王不遠的地方,突然出現了一員大將,臥蠶眉、五柳長髯,提著青龍偃月刀。
燕王一看大驚,心說這不是關公顯靈了嗎?那位顯靈的關公爺也不說話,只是示意朱棣帶領大軍跟著他前行。在關公的帶領下,沒過多久燕王的部隊就走出了狂風口,找到了行軍的道路,據老輩人說,當時朱棣看到的關老爺,胯下的坐騎就不是赤兔獸,而是一匹大白馬,也不知道是不是當時情況緊急,關二爺為了給朱棣幫忙,隨便抓了一匹馬就出山了。
為了感謝關二爺的幫忙,在修建正陽關帝廟的時候,永樂皇帝特別賜予了這匹漢白玉的白馬,為關老爺把守廟門。不知道是不是關帝爺也被永樂皇帝的誠意感動了,還是運氣特別好,正陽關帝果然是有求必應,極受北京城裡老百姓的推崇。
二、不受待見的觀音廟
不是說明朝的北京內城有九座城門嗎,為何民間會流傳:「九城十座廟」的俗語呢?原來在正陽的甕城裡面,除了有正陽關帝廟外,還有一座觀音廟,只不過這座觀音廟的來歷,實在讓人有點難以啟齒。
當年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不辨忠奸,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冤殺了大將袁崇煥,導致清兵進犯的時候,無良將可派,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派洪承疇帶兵出關抗敵。結果松山一戰,城破兵敗,洪承疇失蹤。
後來有傳聞洪承疇在松山壯烈殉國,崇禎皇帝在感動加衝動的驅使下,不聽群臣的勸諫,非要在正陽門外的甕城給洪承疇立忠烈廟。搞笑的是,廟剛修了一半,就有確鑿的消息傳來,洪承疇沒有死。非但沒死,還投降了皇太極,現在清軍正在他的調動下,準備進攻北京城呢。
崇禎皇帝這個氣啊,鼻子差點被氣歪了。但是忠烈廟已經修了一半,這會停工再給搗平,實在是太丟人!別看崇禎皇帝守不住國門,但是還特別好面子,思來想去,乾脆改建觀音廟吧,反正國運這麼差了,正好祈求觀音娘娘保佑保佑。
可能是因為立廟的目的不純,或是大明的國運已衰,觀音娘娘壓根兒就沒打算待見崇禎皇帝,同樣建在正陽門的甕城裡,關帝廟能有求必應,觀音廟卻特別不靈光,很有點兒「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味道。搞得北京城的老百姓提起這座倒黴的觀音廟就腦袋疼,香火自然也就不旺盛。
民國初期,隨著正陽門甕城被拆除,這兩座廟宇也擺脫不了被剷平的命運,老北京城最宏偉的甕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的正陽門和正陽門箭樓依舊魏然聳立,六百年來,這兩座「前門樓子」在歷經了歲月的滄桑,見證了國運的興衰後,又成為了北京城新的地標,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曾經發生在這座古城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