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時期,四九城內外以涮羊肉聞名的飯館達數十家。這些經營涮烤肉的店鋪都在門前設有「烤涮」的門燈,或在門前放置「涮」字招牌,是街市上的獨特景觀。
北京人把吃火鍋稱為「涮鍋子」,「涮羊肉」也早已與北京烤鴨、烤肉並列齊名,成為北京著名的風味佳餚。吃老北京涮羊肉一定要採用銅鍋炭火,精選的羊肉放在銅火鍋的清湯裡一涮,再蘸上麻醬小料,滋味極盡鮮美,還能感受到濃濃的老北京文化。
銅爐?炭火?
說起北京的涮肉,第一印象就是這中間立著「煙囪」的小銅鍋。這銅鍋還必須是紫銅掛錫。
紫銅導熱性好,升溫快,溫度高,才能達到"涮"羊肉的效果。掛錫的銅鍋穩定性高,長時間保持火鍋底湯不變味道,不容易與涮的肉、菜等起反應,從而保持肉和菜的原味。
地道的北京人管這銅鍋涮肉叫「支鍋子」。
表面的特徵並不是老北京涮肉的精髓,真正還是要看食材——羊肉。
老北京涮肉不同於火鍋,關鍵在於一個「 品 」字。
品什麼?
食材本味
涮肉解羊
北京涮羊肉一般把羊肉分為五個部位:羊上腦、羊磨襠、羊裡脊、羊腱子肉、黃瓜條。
更講究的,分八個部位:羊上腦、羊磨襠、羊裡脊、羊腱子肉、黃瓜條、大三叉、羊筋肉、一頭沉。
口感實際上就分三種:瘦的、肥的、帶點脆的。
手切 VS 機切
切肉時,不僅要切薄片,還講究斷絲切,這樣的羊肉片,可以入口即化,不會塞牙。
斷絲切,即頂刀切,橫切肉的組織纖維,每片肉都是一個橫斷面。
機切的羊肉片可以放鍋裡不用管它,待變色後撈出。
手切羊肉儘量不要離筷,變色就可以吃了,時間太長了會影響口感。
排酸
涮肉的肉片,不能現切現吃,要有一個排酸的過程。
排酸,就是一個肉自腐排毒的過程。
羊肉館排酸,往往是將肉切好,放在3-4度的低溫處壓以大石,經過一夜的過程,排酸就完成了。在晚清民國時期,老北京的涮肉館就掌握了這一技術。
清湯鍋底
老北京涮鍋講究清湯,「清水一盞,蔥姜二三」,白水裡面加一點蔥白、姜、海米、幹口蘑、紅棗,沒有添加任何油脂。
好肉配清湯,好的羊肉,涮上一個小時,也不見什麼浮沫。
輔菜從簡
除了羊肉以外,羊腰子也是一種涮肉時的佳饌,曾經當過皇儲的大阿哥溥俊就極愛此物。此外還有「講究人」涮食鹿肉,40年代著名的京味作家金守申先生感嘆其「不止講究,而且更別致了」。
不過因為自然條件有限,老北京火鍋中的蔬菜一般只有酸菜、凍豆腐、粉絲和白菜。還有的將香菜切斷食用。
麻醬! 麻醬! 麻醬!
說到北京的蘸料,芝麻醬就是靈魂!
再來點兒韭菜花醬、腐乳汁、耗油,就把肉質的鮮美襯託了出來。當然清口的糖蒜也必不可少。
別的調料,雖然有些店家也會提供,但加的越多,也就越不正宗了。
專業的涮肉姿勢
吃老北京涮肉一定要點一盤羊尾油,在正式涮肉之前先涮上幾片,湯底立刻鮮美了起來,這叫做「 肥湯 」。
然後遵循先肥後瘦的順序涮肉;再涮蔬菜,粉絲,豆腐這類;最後盛一碗湯,美其名曰:原湯化原食。
涮肉的標準姿勢是從肉的切口處夾起來,拎著上下涮。不能蘸著麻醬吃,而是把肉放在手盤裡,挑著碗裡的麻醬放在肉上面,這樣不會因為肉湯稀釋麻醬,從開頭吃到末尾都保持同一口感。
正如老舍所寫:好的涮羊肉,「能吃出想像,吃出詩意,涮一片蘸進麻醬溜入口,就是動植物合起來的天地精華。」
老北京涮羊肉,蘊含了老北京們對「三餐佳饌」的態度——「 講究 」。
END
圖/文:赤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