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火鍋有著悠久的歷史,火鍋,古稱「古董羹」, 相傳蒙古騎兵南徵北戰時,不方便隨時做飯,有一次鐵木真偶然將羊肉片扔到水裡,覺得挺好吃,這後面發展成涮羊肉,也就是後來的老北京火鍋。
老北京銅鍋涮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清水鍋底,木炭加熱,紫銅鍋具是傳統北方火鍋的三大特徵。與川渝口味的麻辣紅油火鍋不同,也與東北的亂燉火鍋相異。正宗的北方口味火鍋是以老北京的清水涮鍋為代表的紫銅火鍋,這銅鍋裡涮出的不僅是美味的鮮羊肉,還能感受到那濃濃的老北京文化。
老北京的火鍋湯底就是白水,裡面加一點蔥、姜、海米、香料,沒有添加油脂,這樣的湯底幾乎沒有熱量。
以前大家涮肉基本上就在自家的四合院裡,支上桌子,擺上銅鍋,張家買肉、李家買菜、王家買燒餅和酒,鍋底下放上炭,大傢伙這就開吃了,熱熱鬧鬧。
以前也有專門的銅鍋涮肉店,銅鍋涮肉是有特別味道的,店家待客實誠,光顧的幾乎都是街坊。每到冬天,火鍋店生意就非常火爆,口碑號的店吃個涮肉還得等位子!
說到涮肉,一隻羊身上的肉並不是隨處可涮,只有「上腦」、「三叉」、「磨檔」、「黃瓜條」能涮著吃。「上腦」位於脖頸後、脊骨兩側、肋條前,因接近頭部,故稱上腦,其特點是脂肪沉積於肉質中形似大理石花斑,質地很嫩。「三叉」,是羊胃上的脊梁,肉質也相對很嫩。
涮肉時以「上腦」、「三叉」為上品。切肉時,不僅要切薄片,還講究斷絲切,這樣的羊肉片,可以入口即化,不會塞牙。斷絲切,即頂刀切,橫切肉的組織纖維,每片肉都是一個橫斷面,這樣的肉易熟,吃的時候入口便化,口感、味道都能發揮到極致。如果順絲切,很容易塞牙。涮肉的肉片,不能現切現吃,要有一個排酸的過程。
什麼是排酸?其實是指羊在被屠宰後,並沒有死,在進行無氧呼吸,大量產生乳酸,排酸就是在一定的溫度,一定的風速下,使乳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生成一種酶的物質。從而改變了羊肉的酸鹼度,使其口感和營養大大的改善。所以吃羊肉最好吃排酸羊肉。
羊肉館排酸,往往是將肉切好,上面壓以大石,放在低溫處,過一夜,排酸就完成了。在晚清民國時期,老北京的涮肉館就掌握了這一技術,他們會把選購的羊肉碼放到傳統的中式冰箱裡,並用石頭壓緊,過夜再切,這樣的羊肉鮮嫩至極。吃涮羊肉,講究沒有羶味。
寫到這,看似簡單的涮肉需要學得還不少呢!請問你印象最深的涮羊肉是在哪涮的呢?歡迎分享您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