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範華棟 通訊員 姚鍇
六月初夏的芝罘灣畔,夏意初現,海風習習。6月13日,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碼頭迎來了「長漁一號」海洋牧場平臺項目的交付,與以往交付的海洋牧場平臺不同,「長漁一號」平臺未來將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海上養殖工作驛站使用,除了具有海域看護、休閒漁業等功能外,還將海洋養殖功能集成於一身,平臺採用太陽能加風力發電的形式,此外還配備了汙水處理裝置,真正做到「安全、環保、無汙染」,還是全國首個示範應用5G技術的海洋牧場平臺。
「長漁一號」平臺不但環保,還有5G加持
據介紹,「長漁一號」平臺的安裝位置位於長島北部的南隍城島周邊海域,由中集藍、南隍、頤生三方合資成立的「山東南隍城海洋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日常管理運營,為打造南隍城現代化海洋牧場示範區助力。
平臺設計主甲板長25米、寬25米,型深2.5米,與以往交付的海洋牧場平臺項目不同,「長漁一號」平臺未來將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海上養殖工作驛站使用,除了具有普通海洋牧場平臺原有的海域看護、休閒漁業等功能外,還將海洋養殖功能集成於一身,平臺採用太陽能加風力發電的形式,可滿足日常養殖作業需求,此外還配備了汙水處理裝置,真正做到「安全、環保、無汙染」。
登上平臺後可以看到甲板上的投餌設備分配器,「長漁一號」平臺上配備的風力自動投餌機可以配合分配器實現多達64個投餵點,可以將餌料精準分配至與平臺相連的每個網箱,滿足自動化養殖需求前提下提高餌料利用率。同時平臺上還搭載了海洋牧場大數據監測系統,可實現氣象、水溫水質、流速流向等海洋數據的實時監測。並且「長漁一號」作為中集藍與聯通公司的戰略合作項目率先搭載了5G通訊基站,成為全國首個示範應用5G技術的海洋牧場平臺。
與平臺相連的鋼製浮式養殖網箱長28米、寬28米,具有5000m的養殖水體,項目建成後可分別進行不同魚類養殖實驗,以獲取不同魚類的生活習性,積累養殖經驗,為後期規模化養殖提供依據。這種「平臺加網箱」的靈活性養殖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平臺和養殖設備的利用率,增強項目的經濟性。
新平臺助力傳統漁業轉型升級
據介紹,這種新型養殖模式的設計理念主要是為緩解我國近岸、內灣養殖造成的環境壓力,以及解決失海漁民的轉業轉產問題。2017年國家環保部、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下發了《關於印發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的通知》,沿海各省均開始大規模清退近岸不合規劃的海水養殖設施。依託裝備化將傳統的近海網箱養殖產業延伸至深海海域正是新的出路,不僅減輕了近海高密度養殖帶來的環境壓力,並且充分發揮藍色國土資源給海水養殖業提供的更廣闊空間。其高產高效、大容量、環保型的養殖模式助力海水養殖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工業化方向發展,有利於實現海洋農牧化的戰略目標。而且開闊式海域養殖有著比近岸養殖更加優越的自然條件,深海中水體交換速度更快,海洋承載力更高,不僅可以避免養殖誘發的海域富營養化,還能夠減少養殖病害,提高商品魚產品質量。同時深海中天然餌料豐富,養殖過程中可大大減少餌料用量,降低了養殖成本。
除此之外,依託這種新型養殖模式還能帶來新型的生產關係示範,改變原有的漁民投資經營一體化的模式。將裝備投資者與養殖經營者分離,智能養殖網箱以租賃的方式提供給養殖戶,降低普通個體戶漁民進入深海養殖的門檻和極端天氣帶來的養殖風險,從而幫助南隍城島打破目前所遇到的海洋產業瓶頸,實現新的突破。
總之,現代化新型裝備帶來了新型的養殖模式,改變了以往單純捕撈、簡單設施養殖為主的生產模式,幫助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吸納轉產漁民,為漁民提供了生產生活保障,對維護漁區穩定,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克服了由於局部汙染和過度捕撈帶來的資源衰退、枯竭現象,以及由於近海傳統養殖帶來的海水汙染和病害加劇等弊端,實現海洋漁業經濟生態、環保、低碳、高效、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