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世事,尋真事理,抽引頭緒,不絕繹究,感謝關注《立哥繹教》
「時代是思想之母」,每一個時代總會有適用於當時情境需要的教育思想出現,使得教育思想總與歷史密不可分。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不少具有很強指導意義的教育思想典籍。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先秦時期其中的一篇著名教育論文——《學記》。
《學記》:《禮記》群文中的一顆「教育明珠」
要說《學記》,我們首先得說到其出處《禮記》。《禮記》自古以來為「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之首,為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之一,其記載了先秦的政策、經濟、文化等管理制度,閃爍著先秦時期的哲學思想光輝。而其中的《學記》,則可謂是《禮記》中的「教育精華」,其就教育本質、教育過程、教育策略和教師管理等問題進行了精彩論述,「教學相長」「道而弗牽」等教育思想觀點,穿越千年,至今仍然極具參考價值。
《學記》教學本質:教學相長
《學記》首先直抒胸臆,可謂是直接道出了教學的真諦。其分別從教學的功能、作用、構成等方面談到了教學的社會作用(化民成俗,必由學始)、對於個人成長的基礎先導性(人不學,不知道,建國君民必以教學為先),以及教學相長的自動性(知不足而自反,知困而自強),進而讓我們認識到教育教學的重要性。
《學記》教學要點:分段教學
《學記》記載了先秦時期的教學歷程。從第一年開始,隔年考校,達標者可以邁入下一階段學習:第一年看是否初通義理;第三年看對學業有沒有熱情;第五年看學識水平夠不夠寬闊;第七年看理論水平夠不夠精深,如此七年,方有小成,再經過兩年,使其能夠達到觸類旁通的時候,方算「九年大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必須要做到敬道、謙遜、多聽多看(聽而弗問),教師要注意「收其威」「存其心」,為學生自我發展留出空間。
《學記》教學策略:和易以思
《學記》也對教師的教學策略進行了較詳盡的描述。它指出,好的教育教學應該是持續的、關注教師和學生雙方的,要讓學習者做到「安其學而親其師」。同時,好的教師要避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只圖一味灌輸,不顧學生學業水平,「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要善於掌握教育節奏,做到「禁於未發、教當其時、合才而施、相觀而善」,提升教學效果。
《學記》學習途徑:尊師重道
《學記》對學生的學習途徑提出了幾點看法:一是認為學習者首先要尊重師長,「嚴師」是為學的最大前提,只有尊重師長,才能尊重知識,才能敬業愛學。二是認為學習者本身也要注重掌握學習方法,只有「善學」才能使「師逸而功倍」,師生之間關係才會和諧。三是認為學習者要善於思考和提問,只有「善問」者,才能將問題像鋸木頭一樣,去其枝葉,最終達其主幹。
總結啟發
總的來講,《學記》是一篇先秦時期的重要教育文獻。其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辦學的流程,以及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等相應策略。其中,教學相長、分類分層等教學觀點,更與現代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學習。
——以上就是立哥對「三言兩語話《學記》」的一點看法,各位小夥伴是否也認同呢?歡迎關注並在下方留言點評!
相關延展:
史海鉤沉:一文看懂我國近代教育發展歷程中的三次變革
考試史話:一文讀懂中國古代教育取士制度
校園簡史:簡談我國古代學校的產生與發展
(聲明:本文屬《立哥繹教》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文中圖片引自網絡,如有不當,敬請聯繫刪除,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