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摸金校尉的奇技淫巧,近代盜墓賊的瘋狂肆虐,大凡巨賈顯貴、高官帝陵的豪華陵墓,多被光顧並洗劫一空,但卻有一座千年豪華大墓因地處偏僻而得以倖存。
1986年6月5日,內蒙通遼奈曼旗青龍鎮斯布格圖村興修水庫時發現一座古墓,在考古專家現場指導下進行搶救性挖掘,人們驚喜地發現,這座古墓墓門完好無損,沒有被盜的痕跡,當墓室被打開的剎那,讓在場的專家為之一振。
古墓有前、後、東、西四個墓室,而且牆壁以及頂部都繪有精美的壁畫,雖塵封多年卻依然色彩豔麗,呈現出一幅幅濃鬱遊牧民族的生活場景,草原風情撲面而來。
更讓在場人目瞪口呆的是琳琅滿目的陪葬品,黃色的金、白色的銀、紅色的琥珀、潔白的玉等奇珍異寶砌如山,讓考古隊員幾乎無立錐之地,稍不留神就會損壞腳下的無價之寶。
經過考古人員的仔細清點,共發現隨葬品3227件,其中黃金製品31件,重達1700多克,銀製品147件,重達1萬餘克,玉石、瑪瑙、水晶等材料製作的玉器300多件,規格不亞於皇陵。
更令人稱奇的是兩具屍體相擁而眠,他們頭枕著金花銀枕,全身裹著銀絲網衣,臉戴黃金面具,胸佩琥珀瓔珞,腳穿金花銀靴;特別是女人更為雍容華貴,她的頭部上方放置高翅鎏金銀冠,雙耳戴著珍珠、琥珀耳墜,脖子上佩戴珍珠項鍊,腕戴兩對金鐲,每個手指戴一枚金戒子,可以說是全副武裝。
兩個金光燦燦的黃金面具,引起了專家們的濃厚興趣,女性面具長20.5釐米,寬17.2釐米,長7.6釐米,寬3釐米,厚度僅0.5毫米。面具面部圓潤,眼睛雙睜,鼻梁狹長,鼻翼略寬,嘴唇微抿,盡顯年輕圓潤安詳之態。黃金面具最牛的地方是,耳朵部位的紋路清晰可見,眼耳口鼻的地方都沒有開縫,同時面具上還有33個小孔,以便與身穿的銀制網衣相連。
男性面具, 細看呈半浮雕形, 面頰較消瘦, 兩眼圓睜, 雙唇抿合,五官的紋路都很清晰,栩栩如生,仿佛活的一般,顯露出男子特有的剛毅姿態。
專家根據出土的「故陳國公主墓志銘」及相關文獻記載,斷定墓主人是遼國陳國公主的她的丈夫(舅舅)駙馬都尉蕭紹矩。
遼國(907年—1125年),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所建的封建王朝,共9帝,享國210年。
陳國公主是中國第一位女軍事家遼國蕭太后(蕭燕燕)的孫女,蕭太后曾經指揮大遼軍隊兵臨北宋皇城根,逼得宋真宗籤下了「澶淵之盟」,年年納歲貢。
蕭燕燕的父親蕭思溫,因只育有三女,遂收侄子蕭繼先為養子。蕭燕燕嫁給遼景宗耶律賢,生有長女耶律觀音哥,長子耶律隆緒,次子耶律隆慶。耶律觀音哥長大後嫁給舅舅蕭繼先,二人所生女兒嫁給了舅舅耶律隆慶,生下陳國公主。
蕭紹矩是遼聖宗耶律隆緒的第二任皇后蕭菩薩哥的親哥,他雖不是陳國公主親舅舅,按輩份也應喊蕭紹矩為舅舅。
至少按現代漢族人看來,外甥女嫁給舅舅,是典型違背常理的近親結婚+亂倫,是要被吐沫星子淹死的,但對古代的少數民族而言,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原因有二:
一、少數民族為了生存,只能如此,唐朝李治與武則天,李隆基與楊玉環,元朝成吉思汗生前就將小老婆指定給大兒子為妻,只不過大兒子太,沒有李治的道興,事情敗露,導至儲君地位喪失,那時少數民族「爹死兒娶媽,哥死弟娶嫂」已成為習俗。
二、遼國,耶律為皇族,蕭姓為後族,共同的利益決定了兩家的政治聯姻,這有點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這點同樣出現在西漢王朝,高祖劉邦的老婆呂雉曾強迫兒子漢惠帝劉盈娶自己親姐姐的女兒張嫣為妻,這也成為劉盈早亡的誘因,相傳張嫣到死都是處女,後人贊為仙女,但在聽頭條牛佳宇老師講課時,證實這是一個謠言。
所以現在看來驚世駭俗的事,當時也是一種正常現象,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待那時候的事情,畢竟文明的差異就是那樣,習俗如此,如之奈何?
千年前春天,北方草原上風和日麗,按照契丹貴族的婚姻習俗,16歲的陳國公主嫁給了比自己大18歲的舅舅,但這場令人矚目的婚姻僅僅只持續了兩年!1018年,36歲的駙馬患病死去,而公主大概因哀傷過度,遂染沉痾,沒多久便隨駙馬而去。18妙齡便撒手人寰,墓志銘上有詩慨嘆道:「自古人雖皆有死,陳國公主太夭年」。
那麼問題來了,兩位墓主人為何死後要用黃金面具覆面呢?
這主要源於契丹民族獨特的喪葬習俗,契丹是一個馬背上的遊牧民族, 他們逐水草而居,打漁放牧,狩獵為生,四處漂泊不定,靠天吃飯,逐漸對大自然產生一種敬畏,契丹人死後,要將自己回報給大自然,因此有了契丹人獨特的喪葬習俗——樹葬。
所謂樹葬,就是指親人逝後,將其屍體掛在樹上,任其自然腐爛風乾,最後變為殭屍或者屍骨。
《北史·契丹傳》載:「父母死而悲哭者,以為不壯,但以其屍置於山樹之上,經三年後乃收其骨而焚之」。
後來, 契丹的鐵蹄踏進中原,遂將本民族的文化與中原文化逐漸融合,延伸出了先樹葬再入葬的習俗。
契丹人信奉人有生命之魂、思想之魂、轉生之魂,認為人死後肉體會腐朽但靈魂不滅。同時樹葬時屍體掛在野外,風吹日曬、霜打雨澆不說,自然要遭到飛禽走獸的侵蝕,以至於會變得面目全非,所以遼國人為了維持親人的尊嚴,他們在屍體上籠絡上網絡,給面部戴上面具,面具的和屍體上的網絡組一個系統,一是保護屍體的完整,二是認為網絡能周身裹起來,這樣夠保證靈魂永遠在自己體內,而沒有游離出走。
1018年,陳國公主病逝時,遼國皇帝是聖宗耶律隆緒,但耶律隆緒軟弱可欺,大權實際在陳國公主的老爹耶律隆慶掌控。可想而知,權勢燻天的耶律隆慶痛失愛女,誓讓愛女盡享生前榮華富貴,令工匠按著女兒容貌,用捶揲工藝打造了精美的純金面具,這和漢朝的「金縷玉衣」,九世紀發掘的邁錫尼國王黃金面,和古埃及法老圖特卡蒙的金面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並將金銀珠寶堆滿墓室。
根據墓誌記載,駙馬與公主兩人均因病而亡,與宮廷爭鬥沒有關係,可考古工作人員發現陳國公主遺骨發黑,不像正常死亡,於是對她的遺骨和頭髮取樣,發現遺骨和頭髮的汞含量均超高,但耶律隆慶一言九鼎,誰敢害他的女兒?假設是為了屍體防腐死後餵服的水銀,但是不應在頭髮中出現汞超標,為何駙馬蕭紹矩沒有汞中毒症狀?
一座千年古墓,因地處偏僻,得以完存,陳國公主帶著十八年華的愛情盟約,和駙馬緊緊相偎相依沉睡了千年,詮釋了「生同眠死同穴」的真諦,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詩句顯得蒼白無力。
一雙栩栩如生的黃金面具,讓我們領略了遼國的繁茂經濟和契丹人獨特的喪葬習俗,陳國公主的舅舅也是丈夫,並非亂倫而是當時婚婚的一個血緣守則,恩愛夫妻生同床,死同穴,天經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