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翻書:美國在外交中對自己的身份定位是怎樣的?

2020-12-18 猻芬克斯沒有謎

Hello~大家好,周六惹,五一小長假已經過了一半了,大家五一過得都怎麼樣呢?今天老猻我照舊為大家獻上一本書,王立新學者的《躊躇的霸權:美國崛起後的身份困惑和秩序追求》。不用老猻我拍數據,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從中美貿易戰開始一直到現在的疫情期間,「美國」二字一直是新聞中的熱點詞彙。那麼王立新教授這本書呢,其實講述的就是美國作為一個不到300年歷史的超級大國的「外交身份定位史」。那麼我老猻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就是本書的重點——一戰以後美國對自己外交身份的定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歐洲舊秩序的崩潰迅速地把這兩大難題擺在了美國人的面前,美國一批政治和知識精英由此開始了長達30年的努力,即對美國國家身份、國際角色和國際秩序的追求:一方面說服不情願的民眾和國會接受美國的新角色,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並通過美國對世界的領導來維護美國的安全和促進美國的利益;另一方面,說服其他國家接受以「美國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以塑造有利於美國制度生存和發展的世界環境和實現持久的和平。

面對歐洲爆發的大戰,威爾遜要求美國人「不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都保持不偏不倚」,並稱「每一個真愛美國的人在言行上都應該符合真正的中立精神,這是一種對所有交戰方都不偏不倚、公正和友好的精神」。與喬治·華盛頓在告別詞中的用語相類似,但是,美國此時的中立並不等同於19世紀的孤立,因為威爾遜並不打算讓美國像以前那樣對歐洲戰爭完全不聞不問,而是試圖讓美國在未來議和中充當調停者與和平的促進者。

美國雖然宣布了中立,但是並沒有割斷與歐洲的聯繫,美國人在思想和情感上也並非沒有傾向性。事實上,由於歷史、文化、情感和經濟上的聯繫以及英國在美國進行的反德宣傳,大多數美國人在感情上偏向協約國一方。美國中立也並不意味著切斷與交戰國的一切往來,相反,戰爭為美國提供了更多的與雙方貿易的機會,特別是與協約國的貿易。隨著戰爭的進行,美國中立政策執行的後果實際上逐漸有利於協約國方面,特別是英國。

威爾遜決心摒棄西奧多·羅斯福的現實主義和威廉·塔夫脫的「金元外交」,實施所謂的「新外交」:將一個國家的人民與統治者區別開來,重視公眾輿論的力量;從道德和原則而不是利益衝突的角度看待國家間關係,對國家行為進行道德評判,甚至將道義目標置於物質利益和權力政治考慮之上;相信民主國家愛好和平,相互之間更容易保持友好的關係。

一戰結束後,爾遜將和約送交參議院,請求國會批准。96位參議員分裂為4個集團:忠於威爾遜的民主黨人,約有40人,主張無條件通過和約,為「非保留派」,被稱為「強硬國際主義者」(strong internationalists);以弗蘭克·凱洛格(Frank B.Kellogg)為首的「溫和保留派」(Mild Reservationists),約有13人,都是共和黨人,主張對和約,主要是國聯盟約進行一定的修改;以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亨利·卡波特·洛奇(Henry Cabot Lodge)為首的「強硬保留派」(StrongReservationists),包括約20位共和黨人和少量民主黨人,主張對盟約做大的修改;以及16個「不妥協分子」(Irreconcilables),大多為共和黨人,以威廉·博拉(William E.Borah)為首,完全反對美國加入國聯,堅決拒絕國聯盟約。

美國領導人認為,法國的安全和穩定不在於儘可能地削弱德國,不在於維持歐洲的現狀,而在於通過復興德國經濟保持魏瑪共和國的穩定,並最終使德國融入歐洲。一個繁榮、穩定、融入歐洲的共和制的德國不會威脅法國,並可成為歐洲和平的基礎,而保持德國低人一等的地位將是一項失敗的政策,歐洲的和平之路是法德和解,而不是法德對抗。在美國看來,支持法國會助長法國在德國賠款問題上的強硬立場,甚至導致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英國也有類似的看法。但實際上,美國和英國都高估了法國的能力和心理,法國的不安和不妥協是源自對德國的恐懼,而不是出於謀求歐陸霸權。同時,在美國領導人看來,德國經濟的復興是整個歐洲經濟復興的關鍵。

美國的計劃是利用美國的經濟力量來推行共和黨政府的國際秩序:在經濟上,利用美國的資本幫助歐洲復興,其前提是協約國把德國的賠款削減到合理的數額,然後美國向德國提供資本,德國利用美國的資本實現經濟復興和政治穩定後向協約國償付戰爭賠款,然後協約國償還美國的戰債。這樣即解決了賠款和戰債問題,又促進了歐洲貨幣和財政的穩定,並最終可以使歐洲經濟得以復興;在安全問題上,以停止向歐洲提供貸款相威脅,促使歐洲國家籤訂安全條約,解決法國及其盟國的安全擔憂。這樣,在經濟和安全領域雙管齊下,使德國逐漸融入歐洲,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同時這一戰略還可以避免美國承擔政治和安全義務,既不會遭到國會和輿論的反對,同時又實現了歐洲復興和穩定的目標。

1928年後,美國領導人以為新秩序已經建立起來,戰後歐洲的危機已經度過,歐洲總體的穩定已經實現,和平已經有了保障,美國進一步捲入歐洲事務已經不必要了。1929年11月,胡佛在停戰日演講中對和平的樂觀情緒反映了美國決策者的自滿情緒。

1929年10月,華爾街股票暴跌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把20年代的樂觀情緒一掃而空。伴隨經濟大危機而來的是極權主義的興起和戰爭,戰後美國領導構建的國際秩序也逐漸坍塌。面對這一形勢,美國卻拒絕承擔領導世界走出危機和捍衛國際秩序的責任,其外交從20年代有限的國際主義轉向孤立主義,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隨著各國經濟的蕭條和世界貿易的急劇萎縮,曾經顯赫一時的國際銀行家和國際投資者聲名掃地。以自由企業制度為核心的資本主義制度被視為製造貪婪、投機和貧富兩極分化的罪魁禍首而受到嚴厲的譴責,而經濟國際主義則作為資本主義變種和幫兇遭到唾棄。

在這種情況下,各國轉而奉行自給自足的經濟民族主義。經濟民族主義主要表現在:貨幣操縱,包括放棄金本位制和宣布本國貨幣貶值以刺激出口;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包括提高進口關稅和建立非關稅壁壘;對經濟活動實行管制,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幹預。

面對日本以武力佔領中國東北,破壞《九國公約》和巴黎《非戰公約》的行為,胡佛政府的反應與在經濟領域的反應一樣:拒絕在維護遠東國際秩序問題上承擔領導責任。國務卿史汀生從國際秩序完整性的視角來看待日本的行為,認為日本的行為破壞了國際秩序,並主張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以捍衛條約的神聖性。

一系列《中立法》實際上表明孤立主義者的信念:美國的利益仍然不會受到國際形勢的實質性影響;歐洲的利益仍然與美國沒有關係或關係甚少;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不是因為美國至關重要的利益受到了損害,而是軍火商人和銀行家陰謀操縱的結果,通過禁止向歐洲國家貸款和出售軍火,通過禁止美國人乘坐交戰國船隻,禁止使用美國商船運輸軍事物資,甚至通過放棄美國的中立權利,美國可以避免捲入戰爭。

希特勒入侵波蘭後,羅斯福採取兩項措施:一是於9月5日宣布中立;二是於9月8日呼籲國會召開特別會議,修改《中立法》,取消軍火禁運,把1937年《中立法》的「現款自運」原則擴大到軍火。

在國際主義者看來,對交戰雙方平等地實行禁運實際上有利於侵略者,而只有實行有區別的禁運,美國才能避免戰爭。

孤立主義者反對美國援助歐洲的理由主要有四個:第一,這是歐洲的戰爭,是歐洲古老的帝國爭霸鬥爭的繼續,並不涉及道德與國際正義的問題,因此與美國沒有關係。第二,德國無法戰勝英國,即使德國主宰歐洲大陸,甚至打敗英國,對美國安全也不構成威脅,因此援助英國是不必要的。第三,美國無力解決歐洲的問題,援助歐洲是得不償失的。第四,《租借法》將把美國帶入戰爭。

但是,羅斯福還是堅信公眾會走出孤立主義的,在對公眾進行教育的同時,羅斯福也試圖對美國的中立政策進行調整:對日本實行飛機及其製造材料的道義禁運、美國宣布進出口銀行向中國提供2500萬美元的貸款,中國政府則用桐油來償還。捲入戰爭後,羅斯福的外交目標有兩個:一是以最少的美國人員的傷亡來取得對軸心國的勝利;二是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新的國際秩序以建立持久和平、實現經濟繁榮,避免30年代經濟危機和戰爭的重演。軍事戰略:「歐洲(德國)優先」(Europe First)戰略;在政治上,共和黨人,特別是中西部的孤立主義者一直反對美國捲入歐洲的戰爭,但對亞洲一直給予極大的關注。

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外交政策就是從「四警察」計劃到聯合國轉變的一個過程。羅斯福心目中的大國就是美、蘇、英、中四大國,即他所說的「四強」,或「四警察」(Four Policemen)。他認為小國建立軍備純粹是一種浪費,因為如果發生戰爭,小國的軍備「面對大國的現代軍事裝備是毫無價值的」,而在和平時期對小國卻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而且「最糟糕的是,維持常備軍是很多小國,如在巴爾幹地區的小國被不斷地捲入戰爭的主要原因,而這些戰爭會影響大國的利益,最終也會使大國卷進衝突之中」。

羅斯福等人也把殖民地問題納入戰後秩序的籌劃之中,相信一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必須終結帝國體系,解決殖民地問題。他們從戰爭伊始就認識到,戰爭必然導致亞非民族主義的高漲,殖民主義必將終結,美國的政策應該是推動殖民地人民的自決和獨立。

以集體安全、自由貿易和人權保障為核心的自由國際主義原則體現了美國的核心價值觀,根植於美國外交中獨特的理想主義傳統。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籌建戰後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國際秩序的「美國化」過程,是美國核心價值觀在國際關係中的應用。美國運用戰時巨大實力、聲望和決心,實現了國際秩序的「美國化」。

參考文獻:王立新《躊躇的霸權:美國崛起後的身份困惑和秩序追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4。

好啦,今天老猻我的翻書就到這裡啦~歡迎轉發、收藏、評論哦~

相關焦點

  • PPT怎樣製作翻書效果?
    有時候我們製作PPT的時候內容比較多,但是PPT的頁數又不能做太多,可以考慮把兩頁的內容縮減為一頁,讓大家感覺整個PPT演示的時候是在翻書,演示效果比較新穎。這個效果做起來非常簡單。下面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PPT的翻頁效果是如何製作的。
  • Facebook一直使用您的兩因素身份驗證電話號碼進行廣告定位
    近期涉及Facebook一直使用您的兩因素身份驗證電話號碼進行廣告定位內容備受矚目,很多讀者對此也很有興趣,現在給大家羅列關於Facebook一直使用您的兩因素身份驗證電話號碼進行廣告定位最新消息。在Gizmodo本周發布報告稱Facebook正在允許廣告商訪問您的影子聯繫人信息之後,該公司證實,該公司一直在使用在其兩要素身份驗證(2FA)系統中註冊的電話號碼來針對您投放廣告。
  • 二戰後,日本對本國「身份」的定位,發生了怎樣轉變?
    日本對於其國家身份的認識與定位,從古至今都與海洋密切相關,這主要源自於日本四面臨海的地理位置。所以,自日本對國家身份出現認識開始,日本就將自己定位在「海洋國家」的位置之上。從這段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最初對「海洋國家」的定位是以通商貿易為基礎的。對於日本來說,其地理位置緊鄰東洋卻不是東洋,同時又遠離西洋,在這種兩不相連的地理下,顯得十分尷尬,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其優越海上通航能力,能為其帶來了活躍於世界政治舞臺的可能性。
  • 拜登的上臺,無意中暴露出加拿大的外交政策屈從於美國
    委內瑞拉急切希望拜登改變敵對的外交政策,從而該國糟糕的經濟緩一口氣。在競選過程中,拜登多次在推特上譴責委內瑞拉政府和馬杜羅 ,試圖把自己定位為比川普更敵視委內瑞拉領導人的人。然而,有跡象表明,拜登擔任總統後可能會採取不同的做法。最新報導稱,他的政府可能尋求接觸委內瑞拉,以協商緩解美國對這個拉美國家經濟束縛的措施。
  • 日本外交藍皮書稱臺灣為「極為重要的夥伴」專家:一定程度上受到...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柳玉鵬】日本19日發布的2020年版《外交藍皮書》稱,東京「一貫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這是自2017年臺灣無法參加WHA以來,日本首次在《外交藍皮書》中做出明確表述。
  • 以自己華人身份為恥的楊安澤,成為美國總統競選人黑馬!結果如何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
  • 世界最牛的私人莊園:是沙漠中的奇蹟,也是世界外交中心
    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市東南面200多公裡的大沙漠裡,有一座美麗的綠洲城市,棕櫚泉市。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座有棕櫚樹和泉水的城市。在沙漠中心能有這麼一個綠洲,是因為這兒是一個山谷的中心,外面的風沙很難吹進來,水分也不至於蒸發過快,更重要的是,這裡有豐富的地下水。這裡夏天炎熱,冬天溫暖,是一個避寒的好地方。
  • 中新時評:中國外交「方圓之間」見格局
    5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邀請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回答中外記者提問。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維護公共衛生與健康,記者會採用網絡視頻形式進行。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這種「可方可圓,方圓融合」的風格,令網際網路世界大呼過癮。所謂「方圓之間有天地」。在電子屏幕的另一端,「方圓之間」盡顯中國外交格局。
  • 邦妮·布蕾:全球外交的中進美退
    但就在2019年,中國在一項至關重要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全球影響力指標上超過了美國,那就是外交網絡的規模。 過去幾十年裡,華盛頓掌握著全世界最大的外交網絡。現在,中國駐外機構數量達到276個,其中包括使館、領事館和派往國際組織的常駐使團。美國駐外機構數量為273,比2017年減少了一個。 這一轉變可能標誌著大國競爭的轉折點。
  • 「口罩外交」處處碰壁 臺灣何必為他人作嫁衣裳
    區區數百萬個口罩,就想要美國為臺灣賣命,或改變美國的政策,未免太天真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後,民進黨當局執意開展所謂的「口罩外交」。事實證明,這不過是他們的一廂情願。臺「口罩外交」全球碰壁上月民進黨當局送給德國100個口罩,德國政府顯然是知道民進黨當局所打的「政治盤算」,於是取消了捐贈儀式,也沒有公開致謝,讓民進黨當局「提升知名度」的願望泡湯。此外,早前傳出民進黨當局希望向芬蘭捐贈20萬個口罩及呼吸器,但芬蘭政府拒收,理由據說是「只接受以個人身份捐贈,不接受以政府身份捐贈」。
  • 日本新任首相第一個外交電話不是打給美國
    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20日晚與美國總統川普舉行電話會談,雙方表示將加強日美同盟關係。這是菅義偉就任首相以來日美首腦進行的首次電話會談。據日本媒體報導,通話持續約25分鐘。菅義偉第一個外交電話不是打給美國……在與川普通電話之前,菅義偉還和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舉行了電話會談。據日本共同社最新消息,當地時間20日晚,日本首相菅義偉與美國總統川普舉行了首次電話會談。
  • 翻臉比翻書還快!新總統不顧交情,一上任就撕毀和我國的長期合約
    中國在外交過程中,一直秉承互惠共贏的原則,誠實,誠信,包容,開放,盡顯大國外交風採。許多和我國合作的國家,對我國讚不絕口。隨著合作次數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國家與我國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信任關係。但是,如俗語所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 美國移民拿到綠卡後,如何維持永居身份?
    而拿到美國綠卡之後,不代表申請人就可以安枕無憂,同樣需要滿足居住要求以維持身份! 美國移民法規定,綠卡持有者如果在境外逗留超過180天,即被視為有意放棄綠卡身份,當他拿著綠卡再次入境時,移民局方面將會重新考慮他的移民身份,並有權對他的意圖進行質疑。那麼,移民美國拿到綠卡之後,該怎樣維持好永居身份呢?
  • 浙人:臺灣「活路外交」的命門在大陸手中
    在尼期間,馬數度提請奧爾特加總統「年內儘快訪臺」,甚至頗為露骨地將臺灣說成是「一片愛您(奧)的土地」。若代表中美洲左翼力量的奧爾特加果真赴臺,無疑將給馬先生增光添彩,引發新的關注。 而美國在華盛頓「橡樹園升旗風波」後,繼續放寬對馬「過境」活動的限制。
  • 美媒:中國外交在塞席爾打敗美國
    美國《華盛頓時報》9月23日文章,原題:在中國外交打敗美國的地方美國大使告缺如果一個國家四面環海,那它就不會是小國。如果你想找個人來問問這句話的對錯,不妨打電話給中國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利華少將。他在9月1日訪問了由散落在印度洋西部的約110個島嶼組成的塞席爾共和國。他率領的是一支高級軍事代表團,與塞方籤署了一項軍事合作協議。
  • 借力打力,善借力者必有力:美國人民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的外交策略
    題/借力打力,善借力者必有力:美國人民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的外交策略文/金色明月;一位熱愛歷史的,喜歡寫點東西的小人物。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文章摘要:外交也是鬥爭的有力武器。
  • 作為外交政策的軟平衡戰略: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對日戰略評析
    Saltzman),美國華盛頓特區猶太研究所學術副主任。2012年至2016年間,他曾任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客座教授,教授國際關係理論、美國外交政策、以色列外交與安全政策等課程。目前的研究方向是美國大戰略的變化性和延續性。
  • 解密中國外交:領導人和夫人出訪服裝自己選定 禮賓司打前站
    我是外交學院本科的第一批學生,學的是俄語,1955年入學,1960年畢業,分配到我國駐蘇聯大使館工作。當時中蘇關係已經開始緊張起來。1963年3月30日,蘇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
  • 怎樣提高自己的演講能力
    怎樣提高自己的演講能力信任、情感、邏輯標題中的三個希臘詞彙來自亞里斯多德建立「e」的關鍵是做真實的自己。嘗試去模仿別人會使你不真實,不可信。真誠是建立信任的基礎。你首先必須是善意的、行為符合一般規範的。你要明確自己的身份。你不可能成為比爾·蓋茨第二,也不可能成為馬雲第二。他們都有自己的特點,就像你有你的特點一樣。
  • 美國從伊拉克再撤外交人員
    美國從伊拉克再撤外交人員王宏彬伊拉克官員2日披露,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近日因安全原因再次撤走部分外交人員。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晚些時候回應說,使館沒有關門,「大使還在」。兩名不願公開姓名的伊拉克官員告訴法新社,美國使館「小規模」撤人,可能出於新的安全隱患,「他們隨時可能回來,這只是臨時變動」。兩人都沒說美國使館這次到底撤走多少人。使館據信駐有數百名外交人員。按伊拉克官員說法,「這不意味著兩國外交關係出現破裂」。伊拉克方面提前得知美方撤人的消息,包括大使在內的高層沒有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