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把握好政府和市場關係是建設現代化經濟...

2020-12-13 央廣網

「堅決破除制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把握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這既是中國經濟當前迫切需要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的特定領域,也是今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增強經濟質量優勢的總指導原則,既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重大突破,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

中國經濟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所取得的一系列經濟發展成就,就是立足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動態變化的客觀國情,通過對政府和市場關係動態變化的科學規律的摸索探索,逐步解答、歸納、反省和升華所促成和形成的。每一次黨對政府和市場關係規律的新認識,都必將帶來一場經濟社會體制的深層次大變革,推動中國經濟實現增長模式的一次全新變革。

首先,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發揮市場」的並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內核和精髓,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認為,一方面,歷史發展經驗深刻表明,簡單迷信市場機制或一味依靠政府功能,都不是推動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優制度安排。特別是對於我們這個處於特定全面趕超發展階段、面對持續轉型升級發展任務、維持社會穩定和諧局面的三重壓力的發展中大國,如何把握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既不可能從任何一個既有理論體系中找到現成答案,也不可能從其他國家覓得可供直接借鑑經驗,而必須立足自身的基本國情,通過執政黨的探索與實踐活動逐步獲得。

另一方面,現實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遵循效率和公平兼顧的增長模式,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強力約束目標,就決定了中國必須創造出政府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的獨特發展模式,同時,這也決定了中國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和市場機制相融合的獨特體制道路。而且,中國特色的「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方式和運行機制,以及所衍生出來的國家治理體制,從本質上來看,既是適合多數發展中國家國情的創新性制度供給體系,更是具有廣泛示範效應的經濟發展新理論體系。

其次,針對中國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總體發展任務,也召喚和倒逼著政府和市場關係的再認識和再調整。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在中國經濟正處於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的關鍵期,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是建設現代化經濟的基本體制保障。

然而,無論是從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主線來看,還是從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支撐來看,當前各級政府和各地政府對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認識和實踐方面,仍然存在認知誤區和操作行為扭曲現象。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頂層設計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統籌解決的話,一方面,中國獨一無二的巨大統一市場經濟活力潛力就不能被充分激活,各種創新創業動力就無法被充分激發,另一方面,以先進位造業以及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的新動能就難以實現轉變,以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就難以有效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就無法夯實。

最後,積極實施和推進以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為主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當前理順和協調好政府和市場關係的主要改革領域和重要突破口方面。

筆者認為,無論是從發揮有效市場機制或者激活微觀主體活力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構建新型的政府宏觀調控政策體系以及提升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的角度來看,當前的關鍵改革突破口,就在於破除各種機制體制障礙以及各種形式的利益藩籬,就在於主動引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

因此,貫徹新發展理念,就是要主動通過黨和國家機構的改革和調整,構建出與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內在要求相適宜的新型政府和市場關係。一方面,在激發市場機制動力方面,主動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合理配置宏觀管理部門職能,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完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制,另一方面,在強化政府調控、監管、兜底能力方面,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張杰)

相關焦點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陳述:科學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科學認識和把握這個新的重大政治論斷,對於深刻理解中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貫徹落實十九大提出的戰略部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按「兩步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至關重要。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在長期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確定了不同階段的最低(基本)綱領和目標,並根據社會主要矛盾來確定自己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務。在十九大之前黨有五次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進行判斷,並將其作為主要依據確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誤的教訓。
  • 從政府和市場關係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
    原標題:從政府和市場關係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這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
  • 深刻認識和把握新發展格局 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係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的「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那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構建新發展格局之間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在實踐中如何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係,這是亟須從理論上回答清楚的問題。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推動綠色發展 彰顯道路自信
    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我國全面實現現代化勾勒了清晰的藍圖。報告中「生態」一詞出現43次,「環境」一詞出現29次,「資源」一詞出現13次,「綠色發展」一詞出現4次。全文十三個部分裡,有三個部分論述了「綠色發展」有關內容。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七個...
    央視網消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
    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今後「三農」工作重中之重 自從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來,黨對「三農」工作始終沒有放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三農」工作更加重視。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將其寫入黨章。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作者: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李君如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不僅是確定工作重點的根據,而且是劃分社會實踐發展階段的根據。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是什麼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具體而言,就是要建立與高質量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那麼,什麼是現代化經濟體系?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系列解讀】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科學把握市場與政府關係這一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命題進行了深刻總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目標和要求,對激發市場活力、制度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儘快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大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專家: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35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主要就是比較好地處理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一方面,不斷推進市場化改革,擴大和強化市場配置資源的範圍和功能;另一方面,有效發揮政府動員社會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作用。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由依靠資源投入和要素驅動為主,逐步轉向創新驅動和提高效率為主的階段,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必然要進行相應調整。
  • 【聚焦盛會 直通北京】十九大報告清晰描繪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
    這次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不僅濃縮了五年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經驗與啟示,還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一直到本世紀中葉的宏偉藍圖。十九大代表韓金峰說:「我感到信心十足,可以說現在我們已經進入新的時代,總書記所做的十九大報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個政治宣言書,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總動員令,他所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後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個十五年』的總體設計,可以說與我們上個世紀的『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是具有同樣重大的戰略意義。
  • 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科學把握市場與政府關係這一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命題進行了深刻總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目標和要求。
  • 蘇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特點是「有效市場+有為政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經濟學院教授蘇劍日前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它得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天然要求;第二,它應該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在新時代的需要,即物質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以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要求。
  • 共同富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
    無論何種現代化,它的目標指向都是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質前提是實現共同富裕。在這個意義上,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基本目標。共同富裕是協調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新的概括,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習近平同志指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以上幾個體系是統一整體,要一體建設
  • 深刻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科學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和重點,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了重要部署。如何深刻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點又是什麼?圍繞這些問題,我們特約請相關專家學者進行深入闡述。
  •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視野下的政商關係
    國家治理體系構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國家是特定領域內的綜合體,其事務範圍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許多方面,如何治理好這些事務,事關國家基本秩序的建立,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新矛盾和舊矛盾:有繼承也有發展
    央廣網北京10月23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經濟之聲推出系列專題《權威專家讀報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劉元春今日解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理論研討會在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召開
    奮進新徵程,要踐行好五大發展理念,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間的關係,解決好全面實現「小康」後的持續發展問題等。要深刻理解新發展理念的新內涵,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與安全、處理好繼承和創新、政府與市場、開放和自主、戰略和戰術等關係,深刻把握構建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互促雙循環的新格局。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意義
    從當代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運動和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層面,深入理解統領「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歷史意義,既是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發展邏輯的必由之路,也是準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規律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