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羅馬7月6日電(記者 孔歌) 最近幾天,網絡上流傳的許多有關漫天蝗蟲在南美洲肆虐的視頻和照片可能會讓那些有著密集恐懼症的人們感到不適。當沙漠蝗蟲在亞、非大陸「興風作浪」之際,南美洲中部又爆發新的蝗災。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出警告稱,如果蝗蟲繼續以這種方式破壞農作物,將對世界10%的人口生計構成威脅。據外媒報導稱,約四千萬隻蝗蟲首先襲擊了巴拉圭,然後前往阿根廷,現已近巴西邊境。阿根廷和巴西是玉米和大豆等農產品的世界主要生產國。
記者通過總部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連線採訪了阿根廷國家農業食品質量與衛生服務局蝗蟲管理計劃協調員赫克託·麥迪納。麥迪納告訴記者,「今年非常不尋常的是,大批南美蝗蟲進入阿根提東北部的科連特斯省和恩特雷裡奧斯省。這些省份自2015年以來沒有出現過蝗災,蝗蟲活動範圍通常是在阿根廷的西北部省份。目前很難預測蝗群是否會向巴西和烏拉圭方向遷移,但由於風向原因,不能排除南美蝗蟲會進入鄰國境內。」巴西農業部日前宣布,因蝗災加劇,該國南部兩個州進入緊急狀態。
南美蝗蟲與沙漠蝗蟲同為蝗總科沙漠蝗屬。南美蝗蟲與其「表親」沙漠蝗蟲具有許多相似的生物特性。南美蝗蟲可以成群結隊地遠距離飛行,不過其飛行距離短於沙漠蝗蟲。科學家們認為,南美蝗蟲需要土壤和水分來孵卵,尤其是在冬季至少需要25毫米的降雨。如果發生異常降雨,南美蝗蟲幼蟲數量有可能會翻倍或三倍,產生第三代蝗蟲。麥迪納說,不排除是由於厄爾尼諾或者是拉尼娜現象把降雨帶到了南美蝗蟲的繁殖區,為其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麥迪納認為,此次出現南美蝗蟲災害是由氣候和監測不足等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新冠疫情對阿根廷蝗蟲監測工作造成一定影響。
麥迪納表示,一般來說,成年蝗蟲在十月份性成熟並開始產卵。十一月到次年一月間蝗蟲卵開始孵化,二月份長成第一代成年蝗蟲。這些蝗蟲成年之後開始繁殖,三月和四月便會出現第二代蝗蟲。第二代成年蝗蟲在旱季期間會進入滯育期,它們將等待十月份的降雨,並在那時產卵。「但如果降雨非常豐富,則會產生第三代蝗蟲。這種罕見事件可能會改變種群的動態平衡並造成災情爆發。」
南美蝗蟲會啃食多種植物及農作物,其中包括豆類、柑橘類、棉花、亞麻、花生、玉米、土豆、高粱、甘蔗和小麥等多種作物。麥迪納說,「這意味著它威脅到南美的所有主要農作物,如控制不當將對南美農業造成極大損害。」歷史上,在1931至1933年間,南美蝗蟲侵襲了阿根廷近一半的地區,蝗群蔓延65公裡之廣。 1933年,二百萬噸穀物遭蝗蟲破壞。2014至2017年爆發了近60年間最嚴重的蝗災,受災面積達七百萬公頃。
麥迪納表示,「到目前為止,此次南美蝗蟲造成的危害規模暫未達到沙漠蝗蟲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級別。南美蝗蟲當前的侵襲對象主要集中於野生植物,因此暫時對農作物的損害有限,但我們有必要嚴密關注形勢的發展。」有專家分析,低溫或限制了蝗蟲的移動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