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21君~
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
導讀:2016年入臺大陸人數首次出現大幅下滑,成為臺灣旅遊產業的轉折點。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jjbd21)
記者丨盧杉上海報導
中國出境遊目的地近九成分布在亞洲地區,傳統上以東北亞、港澳臺和東南亞三個地區為主。今年以來,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區出現下滑,地區結構性的替代競爭比較明顯。
「花蓮現在一個陸客團都沒有,只有三三兩兩像你們這樣的散客。」三月初,在開往臺灣花蓮的蘇花公路上,租車司機陳師傅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道,「以前是很多的,近一年大陸客越來越少。」
相比於臺北、臺中、臺南一線地區的人文、歷史景觀,花蓮以自然風光佔優,太魯閣和清水斷崖是臺灣東部地區最熱門的觀光景點。
臺灣是大陸出境遊目的地中,最先發展和成熟起來的地區之一。自2008年臺灣開放陸客赴臺觀光,大陸遊客湧入臺灣,赴臺人數逐年增長,年增長率高達三至四成,至2015年達到418.4萬人次,佔2015年全臺入境遊旅客人數1043萬人次的40%,成為臺灣旅遊業最重要的客源地。
(點擊圖片可查看大圖)
臺灣2015年觀光外匯的收入為4589億新臺幣,如果只按四成粗略計算,大陸遊客貢獻了大約1835億新臺幣的收入。
不過,2016年入臺大陸人數首次出現大幅下滑,成為臺灣旅遊產業的轉折點。根據「臺灣觀光局」數據,2016年1-12月入臺旅客累計1069.03萬人次,與2015年同期相較增長2.40%;其中大陸赴臺351.17萬人次,同比下降16.07%;相比之下,日本為189.57萬人次(增16.50%)、韓國88.44萬人次(增34.25%)、馬來西亞47.44萬人次(增9.95%)等均有所上升。
2017年初延續了這一趨勢,1月份赴臺主要客源市場人次中,韓國11萬,增長30.87%,大陸25萬,下降30.22%。
這一數據也直觀地體現在了實際情況中。「之前海灘上都是大陸遊客,現在來買蔥油餅的都是韓國人了。」一位常年在花蓮七星潭賣炸彈蔥油餅的大叔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蔥油餅的銷量降了不少。」
除了人數減少,赴臺遊的另一趨勢是跟團遊客減少,自由行人數增多。即便是在大陸遊客人數較多的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和墾丁等地,「大陸團客近幾年越來越少,更多的是自己來玩的人。」在墾丁為自由行遊客提供租車服務的程師傅對記者表示,「以前自由行的年輕人比較多,現在各種年齡層的遊客都有。」
「小清新」旅遊經濟下行
出境遊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出行選擇已不新鮮。根據國家旅遊局「2017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發布的數據,2016年旅遊總收入預計達4.69萬億元,同比增長13.6%,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達11%。
其中入境旅遊人數1.38億人次,同比增長3.8%;出境遊人數達1.22億人次,同比增長4.3%;出入境遊客總人數首超2.5億人次大關。旅遊服務貿易順差102億美元,較上年擴大11.5%。排名上,我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和第四大入境旅遊接待國。
作為第一批與日韓、港澳及東南亞一起發展起來的出境遊目的地市場,臺灣具有強大的語言及文化優勢,「小清新」、「小確幸」等臺灣獨特的文化吸引了大批遊客。在國人消費升級的紅利釋放下,成為最早受益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極大地依賴於入境人數的變化,波動明顯。
「由於大陸的旅遊者對臺灣這個目的地有很多情結和嚮往度,前幾年臺灣的旅遊業迅猛增長,在景點的接待量、食宿的供給上有了很大提升。」勁旅網創始人魏長仁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人數突然下降導致資源供過於求,對於後期投資者來說,甚至可能還沒收回成本,這對於整個產業有很大的影響。」
2016年,在前往臺灣觀光的大陸遊客大減,而來自其他地區的遊客難以填補空缺的情況下,臺灣旅遊產業不可避免地趨於下行狀態。
窮遊網副總裁張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窮遊監測的數據來看,7~10天的環島或者半環島是比較主流的玩法,佔比在50%以上。熱門線路中臺北的遊玩時間相比前兩年減少。遊客開始尋找和體驗深度遊。除了常規詢問線路和入臺手續相關外,最多提問和關注的還是安全和政策問題。」
對於大陸遊客驟減的原因,張棋認為,加上2016年受到匯率波動和各種突發事件影響,出境遊市場整體回落,增長率不及2015年。
「臺灣在旅遊安全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和完善。」一位臺灣旅遊從業者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大陸遊客數量多的時候,部分人可能只想著賺更多錢的錢,而不注重遊客的體驗,也不反思自身的服務問題。」
除了臺灣市場自身的原因,「大陸出境可選擇和熱點的目的地越來越多。遠程目的地中,除傳統的北美、歐洲以外,新興目的地如非洲、南美洲和澳新等地的興起,也降低了臺灣遊的選擇熱度,遊客方面具有替代性。」中國旅遊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彥鋒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但臺灣遊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存在,中短期下降的形勢,將來有可能會有長期的回歸。」
楊彥鋒認為,對比港澳來說,臺灣一是沒有語言障礙;二是價格相對便宜,人文底蘊、購物環境比較好,是長期的優質旅遊目的地。
臺灣方面則側重於採取多元化方針來對衝這些影響。開拓多元市場,採取日韓主攻,歐美深化,南進布局,大陸為守等戰略,透過簡化來臺籤證,推廣特色產品,創新多元行銷,獎勵優惠措施等手法,深化臺灣觀光品牌形象,營造友善接待環境,並吸引會展旅(MICE),郵輪等主題客源,並以此輔導產業轉型:調整產業結構,輔導陸客團接待業者轉型,以提升接待新興市場能力;優質服務品質,輔導產品品牌化及電商化;引導獎優;加強人才培訓,加強導遊外語(韓,泰,越,印尼語)訓練等。
出境遊市場的周期更迭
「中國出境遊目的地格局是比較清晰的,近九成的市場分布在亞洲地區。傳統上以東北亞、港澳臺和東南亞三個地區為主。」楊彥鋒認為,今年以來,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受影響比較明顯,出現下滑,「地區結構性的替代競爭比較明顯,隨著日本放寬籤證限制,日本市場又要逐步火起來。彼此之間有一定的替代和更迭性。」
從整體情況看,在去年遊客人數下滑以前,與日韓一樣,臺灣在前幾年的出境遊中是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尤其是日本超過以泰國為代表的東南亞,成為國人出行最熱目的地。由於價格方面的優勢,購物遊在日韓市場中有較高佔比,觀光遊多以城市遊為主。而東南亞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以休閒度假為主要旅遊目的。
「但赴日遊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遊客是以購物為目的,2016年的匯率變化直接影響了這部分人的出行意願,增速明顯放緩。」張棋認為,2017年日本將繼續保持第一的位置,但考慮到人民幣兌日元匯率或將維持現狀,「赴日旅遊人次增速會維持在一個低位。同時也有利好消息,日本似乎意識到了中國遊客對日本經濟拉動的巨大能量,最近放寬對華籤證政策,進一步開發中國市場。」
這些傳統出境遊市場的各有特色,成為其最早積累遊客的基礎優勢。
「所以在旅遊產品開發方面也會有不同的側重。如臺灣更注重於發掘當地體驗類產品,住宿更偏重於特色民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當地文化。」張棋表示,「日韓遊更偏重提供交通便捷、購物便利的酒店,同時提供多樣化的交通產品供用戶選擇。東南亞則要把環境優勢發揮到極致,臨海、環境服務優秀的酒店是我們選品的首要考慮條件。」
由於這些區域的特點不同,旅遊市場受到的影響因素也不一樣。
楊彥鋒認為,東北亞市場上,韓國轉向日本;港臺方面下降,利好國內遊、珠海澳門聯動;東南亞常年受到國人追捧,而菲律賓、緬甸、泰國等地,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影響,「特別是泰國,自由行增長非常快,在區域的結構性變化和調整過程中,是獲益最大的國家之一。」
「但東南亞商業開發成熟,這意味著市場趨於飽和,增速所有放緩。從窮遊數據來看,近兩年遊客出現向東亞和美國轉移的傾向。」張棋補充。
而隨著旅遊消費升級,國人出境遊花費也越來越高。
根據攜程和中國旅遊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16年中國出境旅遊者大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出境遊人數達到1.22億,旅遊花費高達1098億美元(約7600億元人民幣),人均花費900美元。出境遊人數隻佔旅遊總人數的3%,但出境遊消費卻佔到全國旅遊花費的16%。
報告認為,中國大陸旅遊者越來越傾向於選擇更便利、更安全穩定、更熱情友好、自然與生活環境更好的目的地。出境的目的也從觀光旅遊轉向享受海外優質生活環境和服務,包括氣候、空氣、物價房價、商品、醫療、教育等。
根據攜程出境遊訂單數據,2016年中國遊客花費總額最多的十大出境目的地依次是:泰國、日本、韓國、美國、馬爾地夫、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義大利、馬來西亞;遊客花費總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首爾、曼谷、東京、大阪、新加坡、清邁、倫敦、莫斯科、紐約、羅馬、雪梨。
而人均花費最高的十大旅遊線路分別為阿根廷、智利、馬達加斯加、衣索比亞、法屬玻里尼西亞、大溪地、墨西哥、巴西、肯亞、留尼旺(法屬)。以南美線路為例,去年人均消費超過5萬元,遊客量增長了200%。
顯然中國的出境遊客們已經不局限於短程的目的地選擇了。
出境遊的新機遇
2012年,中國家庭平均可支配年收入超過1萬美元,消費模式升級被認為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之一。
根據野村證券發布的《消費升級,誰是贏家》報告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2年,中國每年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美元的家庭,從2000萬戶增加到2.43億戶,佔比從4%上升到53%。家庭財富的積累,帶來可自由支配開支迅速增長。
相對於以往主要用於實體產品購買,消費者的預算正逐漸向服務傾斜。2014、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出境遊強勁增長,遠高於零售增長額度,可以說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上述野村證券報告中給出的出境遊預測:2016-2020年中國出境遊每年將持續增長8%;2017年看好亞洲、日本和港澳市場。
除了宏觀市場上揚,對於消費者來說,2016年中國護照的含金量大幅提升也是促進出遊因素之一。截至2017年1月,出境旅遊目的地已擴大至151個國家和地區,持中國普通護照可以有條件免籤或落地籤前往的國家和地區61個。繼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韓國、日本和以色列之後,澳大利亞正式加入對華「十年籤證」隊伍。
而根據此前的經驗,優惠的籤證政策很容易讓部分目的地成為出境遊黑馬。
根據上述攜程報告顯示,2016年遊客量增長最快的前十大人氣目的地依次是:越南、菲律賓、印度、阿聯、斯裡蘭卡、日本、新加坡、泰國、英國、加拿大。由於採取了對中國遊客更優惠的籤證政策,遊客增長最高的超過100%以上。
在出境遊越來越便捷的情況下,自由行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這亦成為傳統和新興旅遊企業的發展方向。
「出境遊裡呈現典型的散客化、小眾化、消費升級特徵等表現得比較明顯,自由行是很重要的趨勢。」楊彥鋒認為,相對於1990年代東南亞跟團遊、低價團,現在是高端團、體驗團逐步發展,「短途出境遊的國家有可能變成『後花園式』的旅遊概念,比如東南亞,這與其開始整治零付團費、吸引高端和自由行遊客有關。」
「出境自由行的大趨勢在日、韓、泰,北美、澳大利亞、歐洲少一些,周邊近的地方人流量更大。」攜程海外用車CEO安晶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海外市場是跟著人流量走的,自己開拓市場的投資回報率很低,一般的考量標準是目的地市場的GDP、人均收入,從航空公司運力看人流量變化,來增減地面接應團隊的量。」
以UGC(用戶原創內容)內容起家的窮遊網,也將業務線逐漸延伸到了線下,應對自由行的趨勢。2015年8月,窮遊首家海外線下旅遊社區Q-Home在清邁設立,2016年8月京都Q-Home開業。「2011年我們判斷自助出境遊是不可逆的大勢,雖然當時中國人出境80%是跟團。」窮遊網總裁及聯合創始人蔡景暉說,「自助旅行過程的信息價值巨大,如果這個趨勢成立,那旅行者的消費需求和服務是非常多樣化和個性化的。」
攜程發布《2017中國旅遊者意願調查報告》顯示,旅遊超過購房買車等成為消費的首選必需品,98%的受訪者今年有出遊意願。73%的受訪者今年在旅遊上的人均預算將超過1萬元,一成受訪者消費將超過5萬元。58.6%的旅行者希望通過自由行的方式出遊。
而出行意願最高的目的地分別為日本、泰國、美國、澳大利亞、中國臺灣、新加坡、紐西蘭、英國和法國。其中出境長線遊興趣度明顯上升,大洋洲成為新寵,對歐洲的興趣也大幅提升。
(編輯:張偉賢,如有意見建議請聯繫:zhangwx@21jingji.com)
21君
你又會基於哪些原則來選擇你旅遊的目的地呢?來留言說說你的旅遊心得吧!
推薦
閱讀
記者暗訪網上招工騙局:「小說打字員」、「網店刷單」多是坑!
狙擊天價「學區房」!北京祭出殺手鐧:義務教育推廣多校劃片
本期編輯黎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