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29處地名擬納入武漢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還不夠!

2020-12-23 城市文化觀察

投稿作者:資深自媒體人馮煜暉

近期,武漢市收集整理了古鎮、古橋、村落、景區和路名等181條地名,其中黃陂區29處地名擬納入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黃陂區涉及:

第一項古鎮(公示稿無,觀察君建議增加下列2個)

建議增加黃陂區六指街道。「六指」一詞的來源與漢地佛教息息相關。關於「六指」,南朝志云:「以標月指,大悲提持,由六度門,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成佛菩提!」南朝梁武帝蕭衍於南梁普通四年(523年)親自賜名。蕭衍為南齊官員時,在六指築冶城。梁武帝登基後,改黃陂為梁興縣,為表彰黃陂為梁國興起的巨大貢獻,改冶城為六指,為表現梁武帝的崇佛之情。這個獨特的地名跨越時代而來,提示著人們石觀音寺對於正法正信純粹性的堅守不移。

增加黃陂區灄口街道。灄口自古是戰略要地。《資治通鑑》六月,郢州刺史李綜克灄口城。《水經注》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大湖,又東合灄口。《晉書》張昌之逆,太守弓欽走灄口,伺與同輩郴寶、布興合眾討之,不克,乃與欽奔武昌。《新唐書》杜洪戰屢敗,嬰城,請救於全忠。全忠使韓勍率步兵萬人屯灄口。

第二項古村:(公示稿19個,觀察君建議增加下列1個)

公示稿:雙泉村、大餘灣、羅家崗灣、汪家西灣、文茲灣、邱皮村 長嶺崗村 、作京城灣、雨霖村、 樓子田村、魯臺村、 丁店村、王棚村、 姚家山村、劉家山村、 泥人王村、張家灣、 謝家院子、翁楊衝。

建議增加黃陂區黃花澇村。黃花澇:歷史名村 黃花澇位於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這裡春天水落,河灘黃花遍地,夏季水漲,河湖相連,汪洋一片,遍地黃花遭漬澇,因此名為「黃花澇」。黃花澇村與東西湖隔府河相望,三面環水,是現在黃陂少數幾個建縣前就有的古老集鎮。黃花澇的歷史可追溯到2300年前,原是石陽縣城所在地,有「黃城鎮」之說。

第三項古遺址:(公示稿2個,觀察君建議增加下列2個)

公示稿:盤龍城、雙鳳亭

建議增加龍王尖遺址:龍王尖石寨是明代石寨,又名龍王寨,圍城周長12.5千米,圈地1.5餘平方公裡。龍王尖位於黃陂區李家集街道珍珠嶺。寨牆平均高3.5米,全寨共有四大寨門,石寨按九曲八卦陣建造。壯觀的山牆基本完整,號稱武漢的長城。

建議增加木蘭山古建築群佔地3萬餘平方米。自前向後有南天門、二天門、回光殿、木蘭將軍墳、木蘭殿、鬥姥宮、朝天門、報恩殿、帝王宮、三清殿、玉皇閣、金頂等。古建築群分布於將軍墳、東泉庵、水晶宮、古寨四區,以古寨區最大。

第四項古橋:(公示稿1個,觀察君建議增加下列3個)

公示稿:半河橋

建議增加黃陂區張都橋,位於長軒嶺張都橋村的張都橋早已禁止通行,公路橋與其相隔不到五米。老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橋全長29米。寬4.4米。高6.5米。石拱單孔,孔呈桃型。橋北面正方雕有龍頭,龍面部分被毀。

建議增加黃陂區自在橋,明清時,朝進木蘭山的香客每年多達數十萬。香客上木蘭山有四條主路,即東路煙溝,南路木蘭川、祈嗣頂,西路長軒嶺、張家衝,北路鐵屎墩、北泉寺。四條路數西路香客最多。位於張家衝上下灣之間的自在橋便是西路香客朝覲的必經之路。自在橋始建於明未,最初稱為竹林橋,石板橋。因山洪屢衝屢毀,於是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經香客捐款重建此橋,來往者稱「石橋今非昔比,可自由自在過橋」故名自在橋,至今。

建議增加黃陂區二太橋位於長軒嶺街鴛雞坡村,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10年)前後,相傳因一權貴的二太太求子心切,施善求福捐款修建而得名。橋長20米、寬3.3米、高5.5米。五墩平梁橋。目前已是危橋,與正在施工中新橋相隔不到十餘米。老橋隔著灄水與木蘭山相望。二太橋因水患屢毀屢建,原橋北處聳立著一塊高2米記載著二太橋歷史的石碑,可惜1960年前後被砸毀。

五、 重要自然地理實體(公示稿6個,觀察君建議增加下列0個)

公示稿:灄水、後湖、木蘭湖、 木蘭山,黃陂區、新洲區:武湖,東西湖區、黃陂區:府河

六、 近現代重要地名(公示稿1個,觀察君建議增加下列4個)

公示稿:盤龍大道

建議增加:黃陂區前川街道石陽街,三國時,魏王曹操又析西陵縣西南,即今境域之東南部為石陽縣,隸江夏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魏國荊州江夏郡駐地,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歷史。

黃陂區雙鳳大道:南宋時,取程母「雙鳳投懷」之兆,魯臺山巔的雙鳳亭更名為「雙鳳亭」。該路為紀念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程顥兄弟而建。

黃陂區漢口北大道:漢口北商貿物流樞紐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南部,東至武湖泵站河,西至盤龍城遺址公園以東沿線,南至府河,北至武漢四環線,漢口北大道是其主幹道。

黃陂區黃陂大道:黃陂建制始於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擁有4400年築城史、1800餘年建置史,歷史上兩為國都,六為州府,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無陂不成鎮」的深厚文化積澱。

相關焦點

  • 看看你小時候走過的路,這172個地名進入武漢首批地名文化遺產
    楚天都市報1月6日訊(記者王榮海 通訊員戴良軍)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地方承載歷史印記的社會化石,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記者今日從武漢市民政局獲悉,經過徵求意見和公示後,武漢172個地名已納入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黃陂人,您知道多少黃陂的古老地名呢?
    黃陂觀察,觀察黃陂 閱讀提示: 下文是武漢市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入選的地名主要是需要有歷史性,如果各位發覺黃陂有歷史村落、景點,橋梁等沒有進入這個名單裡的話,請在7月17日之前用信件或郵件的形式向相關部門反映,通信地址如下:
  • 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浙江為例
    文章針對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在分析地名文化形成機理的基礎上,提出地名語詞體系的思維模型,分析地名文化遺產旅遊系統的特徵和價值,進而提出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原則和方法,並就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和旅遊開發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議。
  • 嘉興市南湖區公布首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原標題:我區公布首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近日,嘉興市南湖區公布了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66條地名列入其中,將受到保護。 南湖區是嘉興的主城區,區域歷史文化悠久。眾多地名承載和反映了區域變遷與發展的歷史軌跡,是歷史文化的真實記錄,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歷史資源。
  • 封丘這些地方被列入新鄉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
    為弘揚新鄉地名文化,進一步加強歷史地名的保護,2019年經地名專家組評審,篩選了新鄉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其中事件紀念地14個,人物紀念地39個,建築物35個,古遺址20個,寺廟35個,千年古鎮、村5個 ,井、泉2個,共計150個。
  • 金華:首次發布地名文化保護名錄
    12月29日,金華市民政局舉行地名文化研究成果發布會,發布全市第一批地名文化保護名錄,同步推出《金華城老街巷》《金華市交通旅遊圖》,擦亮金華優秀地名的文化底色。為延續地名文脈,弘揚優秀文化,市民政局在前期「金華市地名五十佳」評選活動的基礎上,聯合多部門對全市地名文化遺產進行整理評估。經申報、初選、覆核、評審、公示等程序,確定了第一批50條優秀地名文化保護名錄,包括最古老地名、紅色地名、最有特色地名、最具吸引力地名,以及最有故事、最有詩意、最動聽地名等五大類各10條。通過採集補充信息,完善核准資料,最後編輯成冊,發文實施。
  • 重慶市第一批歷史地名保護名錄出爐啦,萬盛經開區青年鎮榜上有名
    熱烈祝賀萬盛經開區榮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地方承載歷史印記的社會化石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近日重慶市第一批歷史地名保護名錄公布萬盛經開區青年鎮榜上有名為切實加強歷史地名保護,弘揚傳統地名文化,重慶市發布第一批115個歷史地名保護名錄,其中既有歷史較為久遠的白帝城、巫山、瞿塘峽,也有「近在眼前」的中山四路、人民大禮堂,還有我區的青年鎮。
  • 湖州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公布,有你熟悉的嗎?
    近日,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湖州市第二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已正式發布,此次共有62處地名入選,分為山川、河流、湖泊;鎮;村落;街巷裡弄;橋梁;古蹟遺址六大類別。「南太湖號」拍客:158912/攝據悉,自去年9月9日湖州公布首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以來,目前共有112處地名列入保護名錄。
  • 今年揚州新添207處地名 一批歷史地名在新時代「復活」
    「揚州是個好地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從這些路名就可見一斑。」馬先生讚嘆道。「今年我市新添了207處地名,一批歷史地名在新時代『復活』了。」市民政局地名處處長馮靜說,地名因描述地域歷史和文化而形成,向人們提示著當地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歷史演進等信息,是文明的見證。「遍布揚州大街小巷的歷史地名,就像是一部活的史箋,是『好地方』的最好註腳。」
  • 六安市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添丁」
    原標題:我市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添丁」近日,在省民政廳公布的第六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中,我市霍邱縣臨水鎮、金寨縣長嶺鄉、舒城縣湯池鎮和霍山縣上土市鎮銅鑼寨村入選安徽省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
  • 蕭山這些地名要變成文化遺產了!
    城市在不斷翻新,但地名常常被保留下來,成為歷史的見證。今年,根據《杭州市民政局關於進一步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區劃地名辦公室擬定了戴村鎮等48個地名,建立《蕭山區第二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48個地名反映了蕭山的優秀地名文化,反映了蕭山悠久的歷史,綿遠的文脈。一起來看看哪些地方入選了!
  • 黑龍江省啟動第二次地名普查 地名溯源被納入普查
    黑龍江這名打哪來? 按照國家第二次地名普查要求,省民政廳地名檔案館已經全面啟動地名普查工作,預計該項工作至2018年6月結束。本次普查與上一次普查已時隔30多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市數量增加,每年都會新產生大量新地名,同時,老地名也在不斷消亡,開展地名普查並建立地名資料庫,有利於地名命名規範化的同時,更好地保護地名文化遺產。 黑龍江,名字咋來的?中國「北極」為啥命名漠河?
  • 長沙城北48條受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目錄公布
    記者從政協開福區五屆四次會議上獲悉,該區政協委員關於加強老地名保護與傳承的提案被辦成A案,對長沙城北老地名列出48條受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目錄,嚴禁隨意撤銷或更名,以傳承保護老地名文脈。「現在,街頭經常出現『XX天下』『XX國際』『XX宮』等地名,讓人摸不著頭腦。」
  • 千年地名朝令夕改,丟掉的不只是鄉愁
    新華社記者|彭卓、黃小希 「蘭陵」「蒼山」反覆換、「襄陽」「襄樊」來回改,借用旅遊景點名、爭打「名人故裡」牌……地名是記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而近年來,一些地方出於各種各樣的理由,造成千年古名朝令夕改,歷史古城頻遭易名。
  • 福州公布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 老地名和古樹列入保護名單
    原標題:福州公布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 老地名和古樹列入保護名單   記者昨日獲悉,市政府正式對外公布福州市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包括華林寺大殿等1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經墓等5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士其故居等2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福州方言八音等七大類20項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地名從武漢改為中部,位於黃陂的國際會展中心升級了
    說上面這些,就是為了解釋為什麼黃陂宋家崗地區地名和項目名經常性地修改,一個是為了好聽,第二是為了顯出自身特點,第三則是表達自己的目標。生機勃勃的武漢空港新城宋家崗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去年開始傳出落地於宋家崗,進展一切順利,土地的拆遷和收儲已完成,有望於本月掛牌出讓。
  • 挖掘黃河地名文化時代價值講好中國黃河地名故事
    他還就黃河傳統地名保護、文化傳承、故事講述的意義和方法,實施黃河地名文化保護與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融合價值進行了深入淺出地解讀。地名是什麼?第二個特徵,地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1987年聯合國第五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決議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遺產」;1992年聯合國第六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決議強調:「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隨意改變地名,將造成繼承文化和歷史傳統方面的損失」;2007年聯合國第九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決議進一步明確:「地名完全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
  • 乍浦鎮入選浙江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
    日前,浙江省民政廳、住房和建設廳、文化和旅遊廳文物局聯合發文,公布了省第二批「千年古鎮(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乍浦鎮入選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是嘉興市此次入選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的唯一單位。乍浦這一地名歷史悠久,以水得名。
  • 三明沙縣被確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沙縣被確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8月21日,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正式發文:經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2017年第一次千年古縣專家會議鑑定,確認沙縣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沙縣從建縣起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這個以小吃而聞名的小城孕育的不僅僅是美食,更是一個文化之鄉、美景之鄉。文化之鄉沙縣在入宋後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時期。其中文化教育事業更是欣欣向榮,出現了「五步一塾,十步一癢」的盛況。其中羅從彥是兩宋學者名流中的佼佼者。
  • 江蘇南京立法禁用外國地名 建歷史地名保護名錄
    江蘇南京立法禁用外國地名 建歷史地名保護名錄 2008年02月22日 10:44 來源:揚子晚報 用外國地名命名的地名禁止使用,明令禁止「城鎮路、街、巷名」有償冠名。  建立歷史地名保護名錄  《條例》明確了歷史地名保護的問題。根據初步統計,南京有各類老地名約2萬條,其中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近萬條。但是由於老地名保護在制度、經費等方面缺乏保障,導致老地名保護力量薄弱,造成在城市建設的同時,老地名也在逐漸流失、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