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效應

2020-12-12 騰訊網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西方心理學家這樣解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當局當成了敵人。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條件

1、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認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3、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4、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起源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Olsson與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採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經驗。以人質為例,如果符合下列條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第1,是要你切實感覺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脅,讓你感覺到,至於是不是要發生不一定。然後相信這個施暴的人隨時會這麼做,是毫不猶豫。

第2,這個施暴的人一定會給你施以小恩小惠,最關鍵的條件。如在你各種絕望的情況下給你水喝。

第3,除了他給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讓你得到,完全隔離了。

第4,讓你感到無路可逃。

有了這4個條件下,人們就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警方找來心理學家:三個人質為甚麼在最後的性命關頭都幫匪徒逃命呢?專家深入研究,結論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兇狂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付託給這個兇徒。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份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兇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這種屈服於暴虐的弱點,就叫「斯德哥爾摩精神症候群」。一九七四年,美國報業大王赫斯的千金被美國的「新人民軍」綁架,最後自己也穿上了軍裝,參加搶劫銀行,感謝恐怖份子。對一個長久的施暴者不殺的恩威,覺得是一種慈悲,不止一兩個人質,在地球上,還有長久匍伏在暴政之下的一些古老的民族。他們的苦難太長久,他們已經放棄了自由的希望,不要怪他們為什麼甘心自我作賤,他們患了「斯德哥爾摩心理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之經典案例

1977年5月19日,27歲的卡羅離開位於奧勒岡州尤金市的家鄉,起程去探訪一位住在北加利福尼亞州的朋友。北加利福尼亞州距離奧勒岡州大約有644公裡的路程,路上她搭了個便車,車上是一家三口,男主人卡門龍,妻子叫珍尼斯。半途中,她突然被勒令舉起雙手,蒙上眼睛,卡羅被帶到了一個屋子的地窖裡。卡羅清楚記得卡門龍把她身上的衣服脫去,一條鞭子抽打在她的身上。以後每天,卡羅先被毒打一頓,然後吊在門簷上,腳尖僅僅踮到一點點地面。卡羅剛開始還拼命掙扎,卡羅最初的一段時間完全生活在黑暗之中,卡門龍特意用金屬做了一個雙層頭罩和像棺材一樣的箱子,她在裡面不能吃、喝、聽、看。卡門龍是一個虐待狂,他崇拜古代的奴隸社會,長期沉迷於帶有暴力傾向的色情文學,他把卡羅當成自己的俘虜,而自己就是奴隸主。從卡羅的身上,他得到了徵服感和佔有感的滿足。

在這個小鎮,卡門龍夫婦看起來是極為平凡和不起眼的鄰居,他們和平常人一樣,白天去上班、購物,晚上回家睡覺。卡門龍在當地的一家木材加工廠工作,他們的鄰居評價這是很愛安靜的三口之家。但是從來沒有人了解這一家子的背景。在鄰居的眼裡,卡門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年輕人,他不善和人交友,只喜歡默默一個人幹活。卡門龍幾年前畢業於當地的一所高中,然後在1973年遇上了當時只有15歲的珍尼斯。珍尼斯患有輕度癲癇病,卡門龍就是看上了她對自己百依百順的優點。卡門龍認為,只要有男人肯要珍尼斯,珍尼斯一定會為這個男人付出任何代價。卡門龍瘋起來的時候會把卡羅的頭按在水裡,直至幾乎窒息,或者接通電線,或者用手扼她的脖子。而鞭打是每天的家常便飯,有時卡門龍還拍下卡羅的照片,然後在家裡衝洗。每當卡門龍折磨卡羅的時候,他就會變得異常興奮。卡門龍還想出了千奇百怪的主意來實施自己的虐待欲,包括在地下雜誌上剪下一份據稱是出售靈魂的契約,強迫卡羅籤下。他還在卡羅的陰唇上穿了一個洞,說這是他們的「結婚戒指」,並說希望有一天可以和她生孩子。當確定卡羅不會試圖逃跑時,卡門龍決定要和卡羅結婚。自此,卡羅有了更多的自由,她可以每天去洗澡、幹家務活,甚至允許她出外慢跑,而卡羅每次總是會回來。一些鄰居也開始看到了卡羅,他們都以為她是這家的保姆。

1980年,卡羅甚至可以到外面打工。實際上已被綁架了三年的卡羅這時有許多機會可以逃跑,但是她並沒有這樣做。卡羅被囚禁了7年,直到卡門龍的妻子珍尼斯突然良心發現,加上嫉妒卡羅的「得寵」,幫助她逃離了這個地獄。難以置信的是,卡羅在回到自己的家以後,還一直打電話給卡門龍,他哭著企求她回來,而卡羅向他保證決不起訴他。直到卡門龍的妻子珍尼斯離開了卡門龍,找到了一個心理醫生,他們聊了將近2個小時,珍尼斯把故事全部說了出來,心理醫生報了警。

1984年11月,卡門龍被正式逮捕。在法庭上,主控官描述了卡門龍最喜愛的一部電影,片中講述了一個虐待狂綁架了一個年輕的姑娘,並把她變成一個順從的性奴。這個女孩最終變得忠心耿耿,甚至為她的「主人」犧牲了生命。主控官試圖以這種戲劇化的形象,向陪審團證明卡門龍如何深受這部電影的影響,而卡羅也和片中的女孩一樣,被卡門龍完完全全洗了腦而喪失了個人的意志。此外,壓在卡羅身上的是一種無形的恐懼和枷鎖,因為害怕報復,所以她一直不敢逃走。

相關焦點

  • 泛化的「斯德哥爾摩效應」
    人性中這種屈從於暴虐的弱點,被專家們稱之為「斯德哥爾摩效應」。  「斯德哥爾摩效應」其實不止發生在人質與綁匪之間,它還發生在個人與群體、群體與政府以及其他的「被綁架者」與「綁架者」之間的關係之中。  就歷史而言,中國的每個朝代幾乎都有特權階層,所謂特權階層,其實就是能夠「綁架」朝廷、讓朝廷替自己說話的勢力。
  • 心理效應之: 斯德哥爾摩效應 人質是如何愛上劫匪的?
    什麼是斯德哥爾摩效應?這個效應是如何產生的?  要想這真正的秒懂斯德哥爾摩效應還要從一件真是的事情說起讓我們將時間退回到上世紀七十年代。  當然,斯德哥爾摩效應的發生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以人質為例,如果符合下列條件,就有可能遭受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1、人質切實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並堅信劫持者掌握著生殺大權,而自己命懸一線,隨時都可能斃命。  2、劫持者定會給人質施以小恩小惠,如在他們生命垂危時,給他們一些水喝等等。這是最關鍵的條件。
  • 育兒心理學:別把「馴化」當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文丨媛媛(文章原創 ,轉載請註明,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不少家長篤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偏差,近來,就有育兒心理學直接點評這樣的"教育理念",這個心理學表示:別把"馴化"當成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 斯德哥爾摩效應:《隱秘的角落》第三眼
    在《隱秘的角落》的後幾集,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背叛 2、斯德哥爾摩效應 3、靈魂拷問 人性的善與惡,像兩片不同的薄如蟬翼的餅,一片疊加一片,如千層餅一般疊加在一起。
  • 因為李東旭,我跟大家一起產生了斯德哥爾摩效應
    因為李東旭,我跟大家一起產生了斯德哥爾摩效應來看官方解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 灣灣那麼哈日,難道真是斯德哥爾摩效應?
    回到那個問題,灣灣的哈日風到底是不是斯德哥爾摩效應?那肯定不是。斯德哥爾摩效應只能解釋人質處於劫匪控制之下的一些反常行為。而少部分灣灣的反常行為,根本無法用斯德哥爾摩效應來解釋,也許文化殖民「後遺症」可以用來解釋一二。
  • 心理學: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別把「馴化」當教育
    從小就被家長馴服的孩子,很容易會出現斯德哥爾摩症狀。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狀」?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 俄羅斯「網紅」將懷孕女友活活凍去世,心理學:斯德哥爾摩效應
    這個問題,或許可以用心理學上的斯德哥爾摩效應解釋。 斯德哥爾摩效應 斯德哥爾摩效應,也可以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人質情結。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讓我頭腦中閃現著一個挺專業的名詞「斯德哥爾摩症」。    有關「斯德哥爾摩症」的相關知識,我已記不得是從哪裡「認識」這個帶有地理意味的洋詞,好像是從某個犯罪電影中的影評知道的。粗淺記得,好像是人質愛上了劫匪,感情日漸濃重,導致最後捨不得讓警察抓到他,已然分不清是被害者,還是從犯。當然,我的記憶並不可靠,需要藉助萬能的網際網路來搞搞清楚。
  • 秦國進中原,秦穆公很好地運用了心理學的斯德哥爾摩效應
    從心理學的角度,這可以看做是斯德哥爾摩效應,即囚禁者因為處於劣勢而對實施者產生的特殊情感。
  • 人也可以被馴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與Clark 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
  • 關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你知道多少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者對施害者產生依賴或感情的一種症狀。受害者有時候甚至會反過來維護施害者的利益,從而反過來與對他進行營救或者幫助的人產生衝突、摩擦等現象。
  • 北歐行:斯德哥爾摩的皇后島
    斯德哥爾摩的皇后島到了斯德哥爾摩,看到的是美麗的波羅的海和梅拉倫湖斯德哥爾摩,被人們譽為「北方威尼斯」。說起這座城市,我們都會記得從1901年開始的每年12月10日,在諾貝爾逝世紀念日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要舉行隆重儀式,瑞典國王親自為獲諾貝爾獎者授獎,當晚在在市政廳舉行晚宴,世界矚目。導遊說,明天回去遊覽。距離斯德哥爾摩市郊以西15公裡的皇后島,是旅遊的必到之地。這個島原本是屬於瑞典皇家領地。據說它的建設受法國凡爾賽宮的啟發,故有「瑞典的凡爾賽」之稱。
  • 《輝夜小姐想讓我告白》,究竟啥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天才們的戀愛頭腦戰~》中,石上優懷疑自己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跟會長請假回家。看過第六話的漫友,應該對這個詞尤為深刻。記得還有好心的漫友在彈幕上專門解釋這個詞。小編今天來給大家聊聊啥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概述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於他人。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舉個例子,假如很不幸,你被綁架成了人質,該怎麼辦?按照正常邏輯,肯定是「喂,110嗎,我要報警」。可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反應則是,「警察你們走開,不要傷害我和劫匪!」這……不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嗎?
  • 如何看待張無忌在井底對趙敏的行為,是否真的存在斯德哥爾摩效應?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存在條件起碼要有畏懼之心,趙敏從頭到尾就沒怕過張無忌,所以不存在這個說法。根本不會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之說。金庸小說裡若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倒是有個典型,那就是韋小寶和建寧公主。建寧公主雖然是個公主,但並無皇室血脈,自小養的高貴,卻是天生下賤。韋小寶從始至終都沒有喜歡過她,開始的時候,韋小寶敬畏她是公主,不敢有絲毫不敬。
  • 罐叔愛灌輸:被魔鬼馴養成奴卻陷入虐戀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在心理學上,這其實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一種表現。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也叫斯德哥爾摩效應,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什麼是斯德哥爾摩?
    遊覽斯德哥爾摩的第一站一定是老城(Gamla Stan)。市政廳斯德哥爾摩市政廳位於瑞典首都市中心的梅拉倫湖畔,是斯德哥爾摩的地標性建築,也是諾貝爾晚宴的舉辦場所。雖說斯德哥爾摩是個適合步行的城市,但如果你因此忽略了地鐵所帶來的美妙,那你一定會非常遺憾的。
  • 什麼是斯德哥爾摩?
    google earth▲瑞典著名攝影師Jeppe Wikstrm鏡頭下的斯德哥爾摩。斯德哥爾摩歷經700多年歷史痕跡的雕琢,依然保有純粹的美和無以倫比的秩序感,雄渾大氣,凜冽硬朗,卻又不失底蘊,是妥妥的理想中的斯堪地那維亞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