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俗社「掌門人」惠敏莉:秦腔之花在改革中綻放
她就是西安易俗社社長兼黨委書記惠敏莉。易俗社創辦於1912年,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與莫斯科大劇院、英國皇家劇院並稱為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魯迅先生曾為它題詞「古調獨彈」。2003年西安成為全國首批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地區之一,2005年經過整合,易俗社等院團組建了西安秦腔劇院,2007年整體劃歸曲江新區管委會,2009年完成轉企改制。惠敏莉在這個時期通過競聘成為易俗社歷史上第一位女社長。命運青睞有準備的人——幾年前念的那個成人電大使惠敏莉成為當時易俗社裡學歷最高的人。
-
大型秦腔現代戲《黨的女兒》:唱響紅色經典的時代精神
▲惠敏莉飾演田玉梅、範曉星飾演桂英、王宏義飾演張大叔作為2020年陝西省重點劇目創作計劃劇目,5月14日晚,由西安演藝集團易俗社根據同名京劇移植改編的秦腔現代戲《黨的女兒》在西安易俗大劇院進行內部彩排。
-
「國韻春潮」易俗社、三意社22本經典大戲,新春「王炸」登場!
作為易俗大劇院2021經典劇目演出季的排頭兵,下面一段介紹,可謂句句乾貨,擲地有聲——時間地點,是從牛年的大年初三到十六(2021年2月14-27日)的易俗大劇院;劇社,是西安演藝集團旗下的百年易俗社與百年三意社;劇目,是易俗社的看家戲《三滴血》、三意社的看家戲《火焰駒》等多達22部經典劇目;陣容,是易俗社社長惠敏莉,三意社社長侯紅琴領銜的兩社諸位名角....
-
秦腔老唱片·易俗社教練陳雨農唱《走雪山》
陳雨農 - 《南天門·走雪》淚汪汪我接來膳一盞(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錄製)03:22來自秦聲戲語陳雨農(1880-1942)秦腔表演藝術家陳雨農先生繼承了許多秦腔名戲,也移植了不少兄弟劇種劇目,和在李雲亭先生的合作中不斷探討和創造表演藝術,在表演、化妝、唱腔等方面都做了大膽改進和提高。擅演劇目有《走雪》《殺狗》《斷橋》《送女》《周仁回府》《皇姑打朝》等。
-
易俗社看家戲 李東峰《小宴》| 推人推戲推秦腔,第八屆「香港· 中國戲曲節」(十六)
西安易俗社原名「陝西伶學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位於西安市西一路258號,創始人孫仁玉。1912年7月1日,陝西同盟會會員李桐軒、孫仁玉以及王伯明、範紫東、高培之等160多名熱心戲曲改良的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集戲曲教育和演出為一體的新型藝術團體——陝西易俗社。
-
《中國秦腔文化叢書》項目簡介
本套書系統地將秦腔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經典劇目、習俗劇種、戲劇美學以及在不同歷史階段湧現的傑出劇作家、表演藝術家、藝術團體劇院等內容熔為一爐,是一部融文化藝術性、民俗趣味性和文圖並茂鑑賞性為一體的立體展示秦腔藝術的重要著作。
-
古城舞臺「文藝大餐」已備齊 雙節長假西安天天有演出
記者了解到,以「本戲盡賞 本色國韻」為主題,本次展演匯聚了多部秦腔經典劇目,其中最受矚目的,要數由百年三意社排演的《三滴血》正式亮相。據悉,三意社版《三滴血》將於10月6日、10月7日晚在易俗社劇場上演,劇中李晚春一角將由中國戲劇梅花獎、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秦腔肖派傳承人、著名秦腔演員李淑芳飾演,與她搭檔的,則是同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的著名秦腔演員張濤。
-
小雁塔、易俗社、新樂匯,三大文旅悉數亮相
鐘樓航拍 ©悅西安隱藏在鐘樓片區且擁有百年文化歷史的西安易俗社,現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為打造城市文化軸建設,保留城市記憶和傳承城市文脈,用好用活豐富的秦腔文化資源,易俗文化街區項目應運而生。
-
《裝臺》雖已結局,秦腔秦韻猶在!
「高橋去把姨母拜,請她替我做安排……」鐵主任媳婦丹妹子在易俗社劇場唱的是秦腔傳統劇目《十五貫》裡的唱段。 話音一轉,傳統藝術沒落了,紅白喜事婚喪嫁娶只要有人喜歡,就繼續唱下去,即使很難。「今日裡想家常做夢,今夜晚相見不相逢,殘燈燃燒心頭恨……」滿是落寞的鐵主任和村裡老人唱的是秦腔《血淚仇》片段。
-
秦腔老故事‖馬鴻逵與秦腔
他不惜一切代價籌辦了覺民學社,請了數十位西安秦腔界的老演員當教練,如康振中、蓆子才、劉彥奎、李長清、王庚寅等;招收了當地及平涼等地的年輕娃當學徒,如李振民、楊覺民、趙守中、龔乃中等,後來都成了覺民學社的主要演員。馬鴻逵為了籠絡住這批學生,給學員每人娶了一個媳婦,舉行了集體結婚儀式。新郎學員身著長袍馬褂,雙雙對對排成長隊,樂隊開道,吹吹打打穿過大街鬧市。
-
景觀攬勝:西安——東嶽廟、易俗社劇場、萬壽寺塔、革命亭
易俗社成立於1912年8月13日,是由陝西省修史局總纂李桐軒和孫仁玉兩先生發起成立的,為我國第一家藝術團體,為世界第三家(第一家是法國芭蕾舞劇團,第二家是莫斯科藝術劇院)藝術團體。她以改革社會、啟發民智、輔助社會教育、移風易俗為宗旨,採取文化與訓練並重,在演出實踐中培養演員,成為全國首創的戲曲學校性質的秦腔劇團。
-
固原人為何愛秦腔?因為戲裡傳承著優秀的傳統文化!
秦腔經典劇目表現了愛國、孝順、親善等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產生了許多讓我們記憶猶新的經典全本和折子戲、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回憶一下。《五典坡》 又名《五家坡》,有改編本戲《紅鬃烈馬》、《王寶釧》流行,是著名的秦腔劇目。 轅門斬子
-
西安首個音樂之城社區誕生!文化惠民卡首發!在西安,藝術並不高冷~
從5月西安市建設「音樂之城」全面啟動以來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越來越深入人心每月不同的「文藝日」也令眾多市民朋友翹首以待從大唐不夜城音樂主題街區到全球首個貨櫃式音樂街區為了讓大家更近距離地感受音樂如今,西安首個音樂之城社區也已誕生
-
劇團發展應堅持原創、復排、移植劇目三者並重
為了豐富劇團上演劇目,我認為,劇團在演出劇目的建設規劃方針上,應堅持原創劇目、復排劇目、移植劇目三者並重(「三並重」)的原則。 新編的原創劇目是每個時代藝術發展的標誌,它對藝術的繁榮發展很重要。因為前進的生活、發展的社會,要求戲曲藝術不斷以其當代時代精神來關注當今的社會生活,觀照歷史生活,創作新的現代戲和歷史題材劇目,以及整理改編傳統劇目,以回應時代的要求,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
淺析秦腔音樂藝術個性
我們振興秦腔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努力保持其個性,使這一「地方文化名牌」在民族藝林中永放光芒。秦腔藝術的獨特個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體現在眾多傳統劇目上。傳統劇目的題材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歌頌愛國主義、呼喚正義、懲惡揚善、扶正祛邪的,以反映重大 歷史 事件的宮廷戲為主,併兼有家庭生活戲和神話戲。
-
陝西:古城西安的繽紛「一天」
他說,自從上世紀80年代西安古城牆和護城河中間建了環城公園,老百姓就在這裡健身、跳舞、唱歌、唱戲,逐漸成為西安一景。很多戲迷組成了「自樂班」,中老年人居多,都很痴迷戲曲。雖然沒有扮相、沒有服裝,但是配上敲梆子的,大家都興致勃勃,輪流上場,儘自己所能演唱一些經典選段。生、旦、淨、末、醜,各個行當齊全,不僅唱秦腔,還唱豫劇、京劇等,也有不少人圍觀欣賞。
-
難忘家鄉戲 眷戀是秦腔
那場演出我記憶深刻,當時,身為社長的劉祥當晚拜了秦腔老藝人、年逾八旬的王輔生老師為師傅,一眾年輕人輪番演唱了秦腔經典唱段,王輔生老師還傾情演繹了自己的看家戲《家女》。如今,這群活躍於北京的秦腔愛好者是一群單純喜歡秦腔的人,不同身份、不同行業、不同年齡,聚在一起許多年了。他們常常利用空餘時間組織排練,已經能演出很多經典的秦腔劇目了。
-
帶著秦腔從西安出發
這是西安市打造「一帶一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示範區一次出行,是西安市文化和旅遊的一次雲遊。這場「千年古都·常來長安」雲說戲——秦腔活動將於近日開始,分別在巴基斯坦、哥本哈根(丹麥)、明斯克(白俄羅斯)的三家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隆重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