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四將,誰名副其實,又有誰德不配位

2020-12-21 shu說歷史

【前言】:靖康之變後,耶律大石西走中亞延續遼朝國祚;大宋朝廷也流落淮南,官家趙構為首的投降派佔據輿論場的主流,在這樣的環境中,憑藉愛國將領們勉力維持,才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讓宋朝迸發出新的活力。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這些抗金名將中的佼佼者—中興四將。

在南宋小朝廷一心求和投降之時,卻有四位武將奮勇對抗金人的侵略,他們的性格或忠貞不二,或品行私德上有所欠缺,但都為抗金大業做出過有益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他們的功與過。

四位將領中最著名的非嶽忠武莫屬,嶽飛生於普通農戶之家,自幼讀書習武,有報效國家的志向 ,青年在相州從軍 ,並兩次輾轉東京留守宗澤麾下 ,宗澤對他多加回護和任用,宗相公高呼三聲過河之後遺憾而死更讓嶽飛更加堅定了抗金的決心。之後嶽飛屢立戰功,收復建康,平定遊寇李成、張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亂,嶽家軍之名享譽海內,威震四方。並獲得朝廷「精忠嶽飛」的錦旗。

精忠報國

在取得一些勝利時嶽飛又上《乞復襄陽札子》,提出收復陷於偽齊政權的襄陽六郡的主張,並說:「恢復中原,此為基本.「嶽家軍再次出徵,由江州向鄂州(今湖北武漢武昌)挺進。在從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時,嶽飛情緒昂揚地對幕僚說:「飛不擒賊帥,復舊境,不涉此江!」。但正是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的傑出將領,在主持四次北伐之後,受到國內外敵人的忌憚,被人以莫須有之罪陷害,最終死在自己人手中,讓人不禁唏噓。

千古罪人

在中興四將中有一人跟嶽忠武的死有直接關係,那便是張俊。他早年間也可稱為抗金義士,作為山西榆次的守將,在面臨數倍於己的金軍時,率領百餘將士進行突圍,並成功突破,一時間名聲大噪,之後在擁立康王趙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皇帝引為心腹。但在臨安的舒適環境中,他安於現狀,並甘當奸相秦檜的走狗,在秦檜授意下,張俊利用嶽家軍內部矛盾,威逼利誘都統制王貴、副統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嶽飛。是害死嶽飛的元兇之一。

在這四人中最不堪的就是劉光世,他出身西軍世家,父親劉延慶驍勇善戰。但是劉光世卻沒有多少善戰的基因。他被稱為「長腿將軍」,每當有命令派他去前線作戰,他大多抗命逃跑,而且他治軍不嚴,軍紀散亂,多次擾民。但此人對於招撫土匪頗有妙招,彼時山賊土匪多樂於投降在他軍中,這讓本來就不嚴格的軍紀更加鬆散。

中興四將中韓世忠經常被人遺忘,他從小性格潑辣,被人稱為「潑韓五」,靖康之變以前他就立下了活捉方臘的功勞,南宋小朝廷一心逃亡,他慷慨陳詞"國家已丟失河北、河東、山東諸地,再把江淮丟掉,還有何處可去?"但還是沒有勸住皇帝逃亡南方的心思,迫不得已他在黃天蕩拖住金兀朮的主力,為趙構的後撤提供了時間。之後又在中支持趙構,為趙宋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他性格剛直,在嶽飛被陷害時只有他敢喝斥秦檜。是當之不二的國家功臣,勇猛悍將。

中興四將韓世忠和嶽飛當之無愧,而劉光世和張俊年輕時也曾血戰抗金沙場,但是在安逸的生活下他們忘記了抗金的初心,最終惡名遠揚。這也告誡我們一定要守住初心,因為這樣我們在前進途中才會有正確的方向。

相關焦點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晚,賓客散,問:"兒子,你咋了,不舒服?""沒有,爸爸,只是有點不安。""不安?""嗯,今早出門:乘飛機,頭等倉;下飛機,大奔馳;住賓館,總統套。記得師父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父親一時無語。
  • 演員黃秋生公開指責鍾南山,誰給你的勇氣?網友:德不配位必遭殃
    並且有報導稱武漢市登記最早的患者,否認去過海鮮市場。 而演員黃秋生前不久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條信息。 他在其中表示:這個科學家的觀點不科學,流於片面,沒有證據,所以大家都稱之為"武漢肺炎""中國肺炎"。稱這是在玩弄語言。還在最後說這是人格的問題。 這樣一番言論,誰看到都會腦袋充血吧。 不少網友直接開懟:你一個演員,什麼專業畢業的,在這裡滿口科學,笑死人了。
  •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解筱文大凡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學習和體悟的人,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古話還是有所深刻認知的。我個人也經常琢磨這句話,尤其是在現今時代,如何知曉其中的真正涵義。我個人以為,可從如何理解、如何衡量、如何踐行三個層面去認知。
  • 【美文】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晚,賓客散,問:「兒子,你咋了,不舒服?」「沒有,爸爸,只是有點不安。」「不安?」「嗯,今早出門:乘飛機,頭等倉;下飛機,大奔馳;住賓館,總統套。記得師父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父親一時無語。
  • 厚德才能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中國古聖孔子在《周易-繫辭下》中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簿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是說,一個人智慧不深而謀劃太大,力量很小擔子卻很重,那麼,其必定達不到預想的結果。同樣,如果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和他的職位等福報不相稱,也必定會召來災禍!古人講,「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到底指什麼?
    對於此問題的闡述、說法,中華典籍與民間諺語非常多,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幾乎所有的論點,都會把德行與命運好歹興衰聯繫在一起。《周易·繫辭下》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珍視「丁真們」的純真,德不配位,網紅必遭流量反噬
    最近最火的人是誰?莫過於丁真了吧。因一段「野性與純真並存」的短視頻,瞬間在各大社交媒體爆紅。隨即當地一家國企便於其籤約,成為當地的旅遊大使。不論是在喧囂複雜的網際網路環境中,不因流量而迷失自我,保持應有的那一份純真、樂觀和積極,還是為家鄉代言,努力為脫貧攻堅事業貢獻力量,這些體現了一個網紅該有的素養。
  • 淺談南宋中興四將和南宋的中興
    宋朝宗室南遷後,湧現出四個戰功最為卓著的名將,分別是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和嶽飛,被稱為中興四將。中興四將雖然趙構復興了宋朝皇室,南宋又存在了一個半世紀,但宋朝的中興難稱榮耀。中興四將都可謂戰功卓著,但又有誰是名副其實,又有誰是名不副實的呢?
  • 老祖宗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第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古人對有厚德的君子非常推崇,而對寡義和沒有德行之人特別痛恨。孔子在《周易-繫辭下》中曾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簿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指的就是一個道德品行,與地位、福報不相稱的人,一定會因為「德不配位」而招來災禍。
  • 德不配位
    德不配位電影、電視劇的播出,會帶動小說的發行,就像錢鍾書先生的小說《圍城》,是通過電視劇的播出,帶動小說的熱銷,其中很多經典雋永語言深深印在讀者腦海中。看過一本書寫到:戰國時期的思維模式與現在一樣。一個時期對歷史人物的塑造都各不相同,記得批林批孔的時代,法家韓非是正面形象,秦始皇是正面形象,六國貴族都是被鎮壓的反面形象,李斯是一個小丑形象,害死法家韓非,現在給之的結論為德不配位,似乎每次政治鬥爭都使用借古諷今的手段。現在看來,從局外人的角度看看歷史,每個歷史人物都有局限性,就像李斯,總諷刺呂不韋是商賈出身,眼界短淺,只知道自己撈權回本。
  • 《易經》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易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哲學著作,裡面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常說,做事先學做人,易經中的「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修身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的財富,名望及地位再高,如果缺少自我約束,做出觸碰道德紅線的事來,或者為一己之私,做出損害下屬或他人利益的事,這樣的行為遲早會導致眾叛親離,被他人唾棄。《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東漢末年時,宦官把持朝綱,民不聊生,狼煙四起,東漢政權也名存實亡。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這就是此文筆者要剝離的話題。許多人通常都只會這樣認為:如果是一個德行不好的人佔據了很高的位置,那麼就很容易會形成禍患。要知道:一個無德之人如果佔據了很高的位置,在這件事的對立面就必然會有一個有德之人佔據很低的位置。也就是說,不光是無德之人佔據了高位就叫是德不配位,如果是一個有德之人處於低位,這也可以說是德不配位。
  • 《周易》名句賞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通常會把它譯為:如果自身的德行與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不相匹配,那麼就必然會招致災禍,出自《周易·繫辭下》。孔子在提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論斷時,從三個方面做了具體詮釋,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古人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否有道理?生活中不妨謹記
    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寓意《周易·繫辭下》記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和自己所處的地位不相匹配,必然會導致災難誕生。德行不好的人卻有尊貴的地位,力量太弱小但是卻身居要位,都不利於事情的發展。一個人的德行和他的地位不相匹配,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比如一張桌子只能夠承受20斤的重量,但是強行放置50斤以上的重物,桌子就會難以承受這種重力,最終就會被壓力徹底壓垮。所以對於一個人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
  • 警惕德不配位
    有論者以「德不配位」來形容在短短的2個多月內,發生如此多事故背後的根本原因。這還不包括「行政院長」林全臨時宣布考慮重啟核一廠發電機組,以因應臺灣夏季用電可以面臨的限電或停電危機,引發黨內外一陣譁然;以及「衛福部」趕在颱風夜傍晚,用新聞稿宣布開放號稱已不含瘦肉精的加牛進口,引發外界批評等。     這個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不知在溝通什麼?
  • 易經法則:德不配位是一種場效應
    周秋鵬德不配位是一句名言,大概意思是,如果一個人擁有了較高的地位,但是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德行,那麼地位就不一定保得住。可能擁有一段時間後,就把地位讓給別人了。這件事情是很難用科學手段來驗證的。所以聽到德不配位這句話,就有點不以為然。但是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很多真實的案例,在證明這個現象是存在的。比如我們經常看到媒體上報導,被查處的一些公職人員,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會養很多情婦、情夫,家裡被搜出的資金,以前是幾十萬、幾百萬,現在聽到幾千萬、幾個億都沒有新鮮感了。這些都是證明此人雖然地位較高,但沒有品德,所以就可能被查處,然後進一步失去曾經擁有的地位。
  • 《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禍端
    《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禍端。現在的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思維,都想一步登天。從來沒有想過去付出去學習,只是一味地想得到回報。整天幻想著當老闆,幻想著創業一炮而紅,走上人生巔峰。因為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都需要長久的沉澱和蟄伏才能夠換來,沒有一個長久學習和歷練沉澱的過程,不可能有富貴的狀態。即便是有突如其來的餡餅,或許也只是陷阱,因為德不配位,必有禍端。在《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 孔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令人深思受用
    其中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為《易經》裝上了翅膀,注釋了《十翼》,其中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又分成了三個部分:一、德薄而位尊:就是說一個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與這個人所處的領導位置,不成正比。
  • 德不配位!
    德不配位!此事被爆出後,與田蕤曾有過接觸的一些網友,開始紛紛站出來爆料,稱他早前在上課的時候,就經常對女生講黃段子,肢體觸碰,酒後侮辱等有辱師德的行為。德不配位!此事被公布後,得到了網友的熱議,作品不等同於人品。對於他這種行為,網友紛紛表示十分唾棄,口誅筆伐。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有些人發財了就出事?
    願意就四個字:德不配位……我們常說:財富,地位,智慧,早先的人們把他用一個統稱的詞:物。也就是說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引來福報。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有一詞叫:厚德載物。《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