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靖康之變後,耶律大石西走中亞延續遼朝國祚;大宋朝廷也流落淮南,官家趙構為首的投降派佔據輿論場的主流,在這樣的環境中,憑藉愛國將領們勉力維持,才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讓宋朝迸發出新的活力。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這些抗金名將中的佼佼者—中興四將。
在南宋小朝廷一心求和投降之時,卻有四位武將奮勇對抗金人的侵略,他們的性格或忠貞不二,或品行私德上有所欠缺,但都為抗金大業做出過有益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他們的功與過。
四位將領中最著名的非嶽忠武莫屬,嶽飛生於普通農戶之家,自幼讀書習武,有報效國家的志向 ,青年在相州從軍 ,並兩次輾轉東京留守宗澤麾下 ,宗澤對他多加回護和任用,宗相公高呼三聲過河之後遺憾而死更讓嶽飛更加堅定了抗金的決心。之後嶽飛屢立戰功,收復建康,平定遊寇李成、張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亂,嶽家軍之名享譽海內,威震四方。並獲得朝廷「精忠嶽飛」的錦旗。
在取得一些勝利時嶽飛又上《乞復襄陽札子》,提出收復陷於偽齊政權的襄陽六郡的主張,並說:「恢復中原,此為基本.「嶽家軍再次出徵,由江州向鄂州(今湖北武漢武昌)挺進。在從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時,嶽飛情緒昂揚地對幕僚說:「飛不擒賊帥,復舊境,不涉此江!」。但正是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的傑出將領,在主持四次北伐之後,受到國內外敵人的忌憚,被人以莫須有之罪陷害,最終死在自己人手中,讓人不禁唏噓。
在中興四將中有一人跟嶽忠武的死有直接關係,那便是張俊。他早年間也可稱為抗金義士,作為山西榆次的守將,在面臨數倍於己的金軍時,率領百餘將士進行突圍,並成功突破,一時間名聲大噪,之後在擁立康王趙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皇帝引為心腹。但在臨安的舒適環境中,他安於現狀,並甘當奸相秦檜的走狗,在秦檜授意下,張俊利用嶽家軍內部矛盾,威逼利誘都統制王貴、副統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嶽飛。是害死嶽飛的元兇之一。
在這四人中最不堪的就是劉光世,他出身西軍世家,父親劉延慶驍勇善戰。但是劉光世卻沒有多少善戰的基因。他被稱為「長腿將軍」,每當有命令派他去前線作戰,他大多抗命逃跑,而且他治軍不嚴,軍紀散亂,多次擾民。但此人對於招撫土匪頗有妙招,彼時山賊土匪多樂於投降在他軍中,這讓本來就不嚴格的軍紀更加鬆散。
中興四將中韓世忠經常被人遺忘,他從小性格潑辣,被人稱為「潑韓五」,靖康之變以前他就立下了活捉方臘的功勞,南宋小朝廷一心逃亡,他慷慨陳詞"國家已丟失河北、河東、山東諸地,再把江淮丟掉,還有何處可去?"但還是沒有勸住皇帝逃亡南方的心思,迫不得已他在黃天蕩拖住金兀朮的主力,為趙構的後撤提供了時間。之後又在中支持趙構,為趙宋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他性格剛直,在嶽飛被陷害時只有他敢喝斥秦檜。是當之不二的國家功臣,勇猛悍將。
中興四將韓世忠和嶽飛當之無愧,而劉光世和張俊年輕時也曾血戰抗金沙場,但是在安逸的生活下他們忘記了抗金的初心,最終惡名遠揚。這也告誡我們一定要守住初心,因為這樣我們在前進途中才會有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