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不務正業的新茶飲品牌,喜茶絕對排在榜單前三名。
喜茶每年的聯名多如天上繁星,從民宿到手遊,只要是能談得上IP的東西,都被喜茶聯名了一遍。
如今,喜茶貌似又將重心放回了產品線的擴展上。
喜茶也「不務正業」?
喜茶在品牌打造上,一直是和「設計師品牌」掛鈎的,它卓越的設計和品控能力,絕對算得上新式茶飲界的佼佼者,其居高不下的單杯售價,也讓喜茶貼上了「高端茶飲」的標籤。
一個「金鳳茶葉蛋」,讓喜茶瞬間和早餐攤劃上等號。
今年6月中旬,喜茶在深圳羅湖東門町的文和友臭豆腐博物館擺攤,當時就試水般地賣過茶葉蛋,也許是反響還不錯,才讓喜茶把快閃店的茶葉蛋放到了門店正式售賣。
對此也有網友腦洞大開表示:喜茶都出茶葉蛋了,如果再推出包子、油條、豆漿、粥,直接就可以湊出一個「早餐攤」了。
但事實上,喜茶的產品線的確不止步於新式茶飲。
除了歐包、冰淇淋這些較偏常規化的新式茶飲搭配,喜茶還先後推出了薯條、爆米花、無糖氣泡水等各種衍生品。就差沒把「我們並不想單純做茶飲品牌」寫臉上了。
「不務正業」為哪般?
新式茶飲的火爆,讓無數品牌看到該市場的眾多可能,但湧入的品牌過多,導致市場同質化陡增。消費者可以在不同的茶飲店裡,發現相同的「芝芝桃桃」「芝士莓莓」。
喜茶一開始賺取的流量紅利,正在不斷被其他新式茶飲品牌分割,就算保證每個月都有新品推出,也很快會招來雷同的產品。
茶飲市場就那麼大,旁邊有奈雪、樂樂茶與喜茶並駕齊驅,後有茶顏悅色、一點點等品牌虎視眈眈。面對這麼多同行競爭對手,喜茶不焦慮是不可能的。
另外,即便現在喜茶的門店分布已經比以前密集很多了,其排隊文化依然沒有減弱。很多不想等的消費者,就會邁進其他奶茶店的門。
所以,在新式茶飲之外尋找增長點,便是喜茶目前的重點。
喜茶不斷跨界、聯名,看似「不務正業」,其實都是在維持消費者的新鮮感,保證品牌一直是茶飲行業的話題中心。
喜茶把方向搞錯了嗎?
要說喜茶在近兩年聯名過的品牌,想必大家都是數不過來了。可問題是,如此緊鑼密鼓的布局跨界,為喜茶帶來什麼特別的好處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喜茶的焦慮,讓它不斷向其他品牌拋出橄欖枝,以獲得消費者片刻的新鮮感。但消費者也是會膩的,當新鮮感過去,消費者對品牌聯名款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這也是為什麼喜茶聯名有的能賣成爆款,有的卻無人問津。
比如喜茶和contigo合作的吸管杯,就成了二手市場上不斷炒價的稀缺商品,因為杯子和喜茶的契合度很高,而且設計可愛,適合收藏,所以消費者們願意花高價去購買它。
然而喜茶和阿迪達斯合作的「多肉葡萄運動鞋」,就因為設計感不足、契合度太低,反而給人一種「以後喝多肉葡萄都是一股鞋味」的感覺。
我們再把話題回到茶葉蛋。
喜茶出茶葉蛋、爆米花等產品,其實是想試水「茶+餐」的新打法。爆米花還好說,喜茶和茶葉蛋,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不搭的。再加上5元一顆的高價,更是遭到網友的不滿。
的確,賣茶葉蛋給喜茶吸引了目光,但把早餐攤食物賣得很高貴的樣子,又有誰會來買單呢?
喜茶想要給消費者新鮮感,品牌君能理解。但消費者的新鮮感,是建立在契合度、產品價值之上的,如果所推出的產品只是一個有話題的空殼,那還是大可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