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系列-2
保護晉商文化名城 創建金谷旅遊熱縣
——繪就山西旅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2001-03-31)
太谷,是近代商業富庶之區。太谷商業始於明代,發展到清中葉,「商賈輻輳,甲於晉陽」(摘自清乾隆60年《太谷縣誌》),值太谷商業鼎盛時期,商號遍及全國各大商埠,票號領全國金融業之先河。當時太谷城,商賈如雲,經濟繁榮,是山西乃至全國商業、金融業、貿易中心。「旱碼頭」、「金太谷」、「小北京」、「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和「中國的華爾街(出自美國作家羅比-尤恩森所著《宋氏三姐妹》)」等美譽由此而來。清乾隆六十年(1795)的《太谷縣誌》記有:「陽邑(即太谷)於郡以殷庶稱聞期間,商賈輻輳,市肆鱗集,西北至燕秦,東南之至於吳越荊楚之境。意者操其贏、計子母,習於金貝錢刀之氣深,而詩書之意少歟。」民國二十年的《太谷縣誌》又記「自有明迄於清中葉。商賈之跡,幾遍行省,東北至燕、奉、蒙、俄,西達秦、隴,南抵吳、越、川、楚,儼然操全省金融之牛耳。」另據清鹹豐三年十月十三日廣西道監察御史章嗣衡奏摺所述:「山西太谷縣之孫姓富約兩千餘萬,曹姓、賈姓富各四五百萬(以白銀兩數計之)。平遙縣之侯姓、介休縣之張姓,富各三四百萬;榆次之許姓、王姓聚族而居,計闔族家資各千萬,介休縣百萬之家以十計,祁縣百萬之家以數十計。」如此多的富戶,使晉中成為全國的大富之區,而太谷的殷富尤為突出。由清及民國初數百年間,「談三晉富庶之區者,無不於谷(即太谷)首屈一指(摘自民國19年《太谷縣誌》)。」以下幾點足能說明太谷在晉商中的突出地位和核心作用。其一,邑(即太谷)人「大盛魁」的駝隊,率先開拓了「茶馬之路」,把江南的茶葉和絲綢,經運河、入中原、出關外、進大漠、出口到蒙俄和西歐,再把那裡的馬匹、皮革銷往大江南北;這條橫穿南北的「茶馬之路」長達6000餘華裡,太谷晉商成為一代國際商人,在蒙俄生意中長期佔有較大份額。其二,太谷的票號,是太(谷)、祁(縣)、平(遙)三幫之一幫,「太谷在票號全盛時代,原為山西全省之商業重心,亦即華北之金融樞紐。東聯天津北出口外,南通河南抵鄭州以向兩湖兩廣,復過徐州抵蘇州以控兩江,西去陝甘入四川以達雲南,商業勢力遍及全國,自正太鐵路由石家莊通入太原,以太原為西端終點,太谷之商業地位乃不如往日。然而太谷之金融勢力,在山西境內,依然得與太原相抗,非榆次所能及.」(摘自《中國實業志-山西省》)。其三,由太谷曹家與蒙俄交易時產生的標期結算制,成為當時晉商經營的通例。標期結算就是商號以賒銷交易業務,票號或錢莊按標期進行結算,是一種信譽度很高的合同經營。以標期而言,山西之標分兩種:一為太谷標,即太谷一縣之標;一為太汾標,即太原府所屬的祁縣、榆次與汾陽府所屬的平遙、介休之標。在地域上講,太谷也不是獨偏於東而另劃一區,實系太谷在當時經濟上佔大勢力,其一縣之勢力可抵榆次、祁縣、平遙、介休等數縣,故獨為一標。其四,明清商界經營藥材的「廣幫」長期控制著中國的藥材市場,而「廣幫」中坐第一把交椅的就是「晉幫」的太谷「廣譽遠」藥店。其五,信用卓著的太谷周行鏡寶,風靡全國流通。清代貨幣實行銀錢平行本位,以銀為主,以錢為輔。銀子一般鑄成元寶後,在市場上流通。由於銀兩的成色不同,所以各地的金融標則也不同。太谷則以「錢穀平」為標則,凡在太谷周行之元寶,成色標準要求為「998」,加蓋「太谷重鑄」和某銀爐戳記,就可以在全國流通。凡外地元寶一般要投銀爐重鑄。由於太谷元寶比山西元寶「2.4」標準還高,所以在全國享有極高的信譽。其六,清光緒三十年(1904),清政府農工商部奏定商會章程,通行各省勒令照辦。各省一般均在省會城市成立省級商會組織,開展以規範行為整體的活動。由於太谷處於全省商業、金融業的中心地位,所以山西省總商會選址太谷成立。一直到辛亥革命,山西省總商會才遷入太原。足見太谷在晉商群體的地位和影響。太谷在山西不僅是首富之縣,也是文墨之邦。民國二十年的《太谷縣誌》中有:「.太谷之在囊昔,為殷箕子、陽處父故邑,忠孝義烈之流,科第仕宦之盛,炳旗而光裡閈者,與他邑為獨著;至持籌握算,善億屢中,講信耐勞,尤為谷人特色。」民國二十年的《太谷縣誌》「人物宦跡」卷中所記的為宦讀書的相當多;「著述」卷所收集到的明清兩代太谷人的著作就有一百零五種,可見太谷文氣之盛。正因為太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所以太谷建造過很多巨宅、古剎、別墅、花園。太谷人如城內原來的「黨、杜、吳、白」四大家、後來的「孫、孟、孔、趙」四大姓、以及村鎮出現的「北洸曹家、溝子貟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裡喬家、南席武家、任村賈家、陽邑杜家」等在各地經商、做官,成為腰纏萬貫的巨族大戶。他們將各地所見的建築、園林形式帶回太谷仿建,使外來的形式與本地傳統鳳格結合起來,加上名工巧匠的精巧手藝和達官富商不惜成本,建成城堡式高樓大院、甚至一些仿宮廷苑囿建築,致使太谷的建築、園林更加富麗堂皇、闊綽氣派。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太谷建築園林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已引人注意,不少專家進行調查研究,並編撰為專著。如今,太谷古「鳳凰城」鳳貌猶存(除城牆已毀),城中央的十字街中心是高聳入雲的「鼓樓」,二層的樓閣建在四方通行的過街門洞上,重簷歇山琉璃瓦頂,正脊和脊背上插著琉璃脊飾,在陽光映照下閃閃發光。由鼓樓向四周輻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街道不算寬,街兩面店鋪林立(從太谷鼓樓上保存的清道光22年修樓書碑記的統計可知,那時太谷捐銀商號達600多家),建築大都青磚細磨,堅固結實,簷檁色調亦多以大綠、靛青、黑漆為主,典雅樸實,不求華麗。向沿街的小巷看去,到處都是深院高樓。讓人覺得有如步入歐洲中世紀城堡之感。樓院都有一座漂亮的門樓,有垂花門式的,有門廊式的;有木製的,有磚雕的;有彩繪的,有本色的。座座門樓結構不同,裝飾有別。這些四合院,因牆高屋頂大,房簷深,就顯得院心長而窄。房屋多是石條對基,磨磚對縫。整個院落對外不開窗戶,完全封閉,只有屋頂上的「更樓」好像探出個「腦袋」來.其它,太谷城象徵物無邊寺之白塔仍巍然屹立;太谷之鎮山鳳凰山及其東、西側的酎泉寺、龍泉寺猶在;大佛山風景區及山頂明代古剎天寧寺、孔雀藍琉璃舍利塔猶在;陽邑淨信寺、範村圓智寺、白城光化寺、城內安禪寺等寺廟建築猶在;位於太谷城西南五公裡北洸村曹氏家族「福、祿、壽、喜」字型四大宅院之一的「壽」字型明末清初三多堂建築群、位在太谷城內上觀巷的清中葉典範建築——中國近代「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宅園、位居太谷城內田家後的晚請建築——清末民初「華北第一名筆」趙鐵山故居、位處太谷城西南十公裡北梁村的民國初年建築精品——李順庭宅院等還在,不再逐一列舉。如此眾多的古街、古店、古居、古寺、古景,是在特定的明清及民國歷史時期,由太谷先輩們走南闖北、馳騁商旅、艱辛創業而鑄就舉國名城「金太谷」所留給後人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這些在全國已不多見。我們應該更多地尊重它、保護它、宣傳它、利用它。先輩們不僅留給我們古建文化,還留有許多衍生文化。如:(1)名人文化:盛唐著名詩人白居易,祖籍太谷,生前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清末民初有「華北第一名筆」之稱的書法家趙鐵山,太谷城內人,他「真、草、隸、篆」四體皆精,被康有為評價為「大江以北,無出其右」;舊中國「四大家族」的代表之一孔祥熙,太谷程家莊人,近代教育家、理財家、國民黨政界要員。早在1907年,孔祥熙從美國歐柏林大學畢業後,回太谷創辦銘賢學堂,開太谷私人辦學之先河,並留存下一大批中西結合式樓院建築。學堂現已擴建為山西農業大學。(2)武術文化:太極宗師王宗嶽,太谷小王堡村人;而太谷,也是形意拳的發源地,形意拳師車永宏(即車二師傅),「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於清光緒年間赴天津與日本人比武大獲全勝,威震華夏,名揚中外。太谷青年作家程庶人所著形意拳長卷《形意宗師》已由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實乃「全國武術之鄉」——太谷縣之一件大好事。(3)風俗文化:早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太谷民間社火就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如抬閣、背棍、九鳳朝陽、絞活龍、架火等;太谷燈獨具特色,成為宮廷貢燈。(4)戲曲文化:太谷,是孕育山西中路梆子的主要地區之一。受發達的商業影響,早在清光緒初年即興起梨園之活動。由清末到民初的四十餘年,梨園薈萃,藝人輩出,三晉馳名。有名的戲班如錦梨園、雙林園、金下班、坤梨園、全勝和等;而太谷還是「秧歌之鄉」。太谷秧歌,源於太谷,初為「民歌小調」,後發展為「過街秧歌」,1884年後,秧歌由街頭登上舞臺,經歷了近百年的時間,發展成為擁有近四百個劇目的地方小戲。中央民族樂團、海政歌舞團、上海、長春電影製片廠及作曲家瞿希賢等先後來太谷採風,讚揚太谷秧歌曲調豐富動聽,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用太谷秧歌曲調演唱的《婦女自由歌》,在布拉格青年聯歡會上博得盛譽。秧歌傳統劇《看秧歌》唱片,流行全國。2001年年初,太谷秧歌作為作為我國地方戲曲的代表劇種之一隨團赴臺演出,深得臺灣觀眾好評。(5)醫藥文化:傳統名藥「龜齡集」、「定坤丹」分別誕生於明嘉靖二十年(1541)、清乾隆四年(1739),由「皇宮御用聖藥」流傳太谷民間,從私人藥鋪研製而躍上國際市場,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發展過程,成為祖國傳統醫藥寶庫的珍品。藥學博士楊巨奎正投巨資在太谷城南鳳凰山下興建「龜齡山莊」,擬使之成為集醫療、保健、休閒、度假於一體的「中華名醫名藥城」,其用心之良苦,完全是對傳統「龜齡文化」的繼承、發揚和升華。(6)名食文化:太谷餅,始制於清鹹豐年間,以香、酥、軟、綿、營養極高而聞名天下;太谷西瓜,早在明代就普遍種植,以口味甜美、止咳生津而成為防暑降溫、防病治病的佳品;太谷壺瓶棗,早在春秋戰國就已大面積栽培,不僅具有個大、皮薄、色紅、肉厚、味甜、核小之特點,而且有調味、健腦、補血、養顏之功效,故久負盛名.如此豐富的文化資源充實了晉商文化的內涵;如此厚積的文化底蘊拓展了晉商精神的外延。使太谷成為集商業、古建、宗教、人文、武術、教育、民俗、戲曲、名食、名藥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成為足以令太谷人民驕傲和自豪的實實在在的資本。在二十一世紀抬頭之年,在「十五計劃」開局之年,在我省提出繼續調整產業結構、充分利用豐富的地上文物資源加大新興產業——「旅遊業」這一「無煙工業」的發展之際,我們太谷縣當務之急要與晉中市、山西省的「旅遊經濟大發展」思路相吻合,全民樹立文物保護意識,挽救太谷所有的文物和古建園林;繼承太谷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扶植、壯大太谷旅遊產業,使「晉商精神」發揚光大,讓「金太谷」再度光耀神州,名揚四海!
籍晉東
2001-03-31
推薦閱讀:
.20年前太谷孔宅開發旅遊的一篇文章
.太谷歸來不看廟(探索發展太谷旅遊業的「宗教文化」路徑)
.航拍太谷古城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