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陳淡寧
2018年8月1日上午10點,西泠橋畔,孤山腳下的中國印學博物館內,由西泠印社主辦,中國印學博物館、浙江省餘任天藝術研究會承辦的「強其骨——餘任天篆刻藝術展」在中國印學博物館的書畫一廳與書畫二廳開幕。
一進入展廳,記者就注意到了那些朱紅色的名家印章:方增先、壽崇德、吳茀之、梅蘭芳、李可染、潘天壽等。
這些印,都出自餘任天之手。在這些名家之中,又數潘天壽的印出現次數最多。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告訴記者,展覽展出的只是部分,事實上潘天壽有30多方常用印,都是餘任天刻的。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對印章的欣賞其實並不像書畫欣賞那樣普遍。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印章是一幅書畫作品的一部分,若非專業人士,很少有人會盯著印章細看。
這次的展覽裡,西泠印社將這些印章按比例放大,得以讓更多觀眾看清,在那小小方寸裡的玄機。
杭州人對餘任天應該並不陌生,2008年時,浙江省博物館(西湖美術館)曾經舉辦過餘任天百年誕辰藝術特展轟動一時。而今年是餘任天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
餘任天 (1908——1984),字天廬,居室名任自然室、歸漢室、嘉磚硯齋,浙江諸暨人,西泠印社社員,浙江現代美術史上詩書畫印兼擅的藝術大家,新浙派繪畫的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之一,現代猛力一派印風的代表。1979年,應邀加入西泠印社。
沙孟海先生評價其為「四絕壓群倫」。
王伯敏先生認為,「天廬先生四絕,印第一。」餘任天篆刻以漢為歸,古隸入印,氣格高渾,生辣樸拙,為潘天壽等大師所激賞和推崇。他的篆刻創作內容從抗戰時期的「光復河山」,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強其骨、積健為雄」、毛主席詩詞等主題創作,其內容都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正大恢弘的民族精神,讀其印作,充盈了滿滿的正能量。
中國印學博物館的所在地就是餘任天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那時他曾是浙江省國畫創作研究室(浙江畫院前身)的第一位專業畫家,辦公地址就在這裡。這一時期,餘任天創作了不少篆刻精品。也因此,展覽在這片湖山勝處,在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格外有意義。
本次展覽展出的餘任天篆刻作品原印七十方及相關印屏印譜、篆刻工具、文獻資料等,均由浙江省餘任天藝術研究會及其家屬提供,不少印作和資料為首次公諸於眾。
展覽共五個單元,分別為:「餘任天生平介紹」、「餘任天為名家制印」、「餘任天自用印」、「餘任天刻毛主席詩詞」和「餘任天與龍淵印社」,通過餘任天先生早、中、晚各時期的篆刻作品,全面立體地展示了其篆刻藝術的「真容」。
展覽既包含餘任天先生的精品力作,例如:「強其骨」、「積健為雄」、「歸漢室」等印作,
還有例如:載有餘任天先生為馬一浮先生篆刻印蛻的印譜、「龍淵印社」牌匾、「龍淵印社」創刊號等不少尚未面世的新資料,更有餘任天的篆刻工具展示。
陳振濂介紹,這是首次獨立的全方位展示餘任天先生篆刻藝術的展覽,充分展現了展覽的學術高度,希望能為今後餘任天藝術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展覽當天,還舉行了「強其骨——餘任天篆刻藝術展」研討會,與會領導、嘉賓、學者從不同角度暢談與餘任天先生的交往和故事,分析餘任天先生的篆刻藝術特色和成就。餘任天先生的篆刻充分體現了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
同時,配合展覽中國印學博物館、浙江省餘任天藝術研究會共同編印馬一浮先生題籤《任天印式》一冊,展覽當天也是《任天印式》的首發日。
《任天印式》集輯的作品力求以餘任天先生傳世的代表作為主,大部分來自餘老家屬藏品,有的還是首次公開發表。內頁印色選用了餘老晚年以西洋紅粉自製的印泥顏色;版芯設計處理,吸收餘老自己所作的印存圖樣,別致、親切,可見餘老超前的創造意識。印集又選編有關餘任天印學思想的「任自然室論印詩輯」以饗讀者。
展覽從8月1日開始至8月27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