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軍隊,又稱「蘇聯武裝力量」(1946年以後的稱謂),是捍衛蘇聯政權的軍事支柱。蘇聯軍隊有著輝煌的歷史與光榮的傳統,自1918年2月23日建軍以來,這支軍隊先後打贏了多次戰爭,極大的捍衛了蘇聯國家的安全。至70~80年代之交的冷戰高峰期,蘇聯軍隊已經發展成一支擁有500多萬兵力,55000輛坦克,40000枚核彈的強大力量,可以與美軍一較高下,令西方各國都為之驚懼。
蘇聯國家的發展,離不開蘇聯軍隊的保護。但是在蘇聯解體之時,這支擁有強大戰鬥力的軍隊,卻意外的「放棄」了國家。當時(1990~1991年),蘇聯軍隊歷經裁撤,仍有350~400萬兵力,尚可保衛蘇聯政權,但卻接二連三的倒向試圖肢解蘇聯的人。「八一九事件」中,塔曼師等部隊被葉爾欽策反,導致挽救蘇聯的最後努力宣告失敗。那麼,蘇聯軍隊為何「放棄」了政權呢?
1985年戈巴契夫上臺後,蘇聯便開始推行一系列名為「新思維」的改革。所謂「新思維」,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引進西方國家的一些思想和文化。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蘇聯高層卻出現了眾多失誤,導致許多西方國家的「糟粕」也被引進到了蘇聯國內,這就給蘇聯社會各階層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作為蘇聯捍衛者的蘇聯軍隊,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波及。 本來,蘇聯軍隊的官兵們來自15個加盟共和國,他們雖然背景不同,但能夠在一個大集體中同舟共濟。然而從80年代中期開始,受一些外來思潮的影響,蘇聯軍隊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民族幫派」,彼此之間相互扯皮。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加盟國出現了拒服兵役的現象,有的加盟國甚至相互之間出現了交火。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大批蘇軍士兵逐漸站在了自己民族國家一方,不再傾向蘇聯大家庭了。
1987年5月28日,一個名叫魯斯特的西德青年,擅自駕駛飛機飛入蘇聯領空。當魯斯特闖入時,蘇聯國土防空軍就已經知道了他的行蹤。彼時,蘇軍防空飛彈師處於一級戰備狀態,只待一聲令下,就可以消滅這位「不速之客」。可是,由於蘇軍在1983年誤擊過外國民航,引來外界的非議,導致蘇軍在這次事件中受制於規定,而不能迅速採取措施。結果,魯斯特藉助時機和運氣,成功降落在了紅場之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魯斯特事件發生後,戈巴契夫非常憤怒,他批評蘇聯軍方不作為,並且還撤掉了多位高級軍官的職務,包括國防部長索科洛夫、國土防空軍總司令科爾杜諾夫等人。但與此同時,蘇聯軍方也相當不滿,他們認為這是因政府規定的流程過於繁瑣,軍隊才被束縛了手腳。此外,不少軍官還懷疑這件事另有蹊蹺,是戈巴契夫故意「清洗」軍隊的一次行動。這樣以來,蘇聯軍方和蘇聯首腦之間相互埋怨,關係變得糟糕了。
1988年12月7日,戈巴契夫宣布:在未來2年內,蘇聯單方面裁撤50萬大軍,以及數量眾多的技術裝備。1989年,國防部長亞佐夫重申了蘇聯裁軍的計劃。1990年11月19日,蘇聯和西方國家又籤署了《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進一步削減了武器裝備。連續多次的撤軍行動,使得蘇軍現役官兵數量大大減少。到1990~1991年,蘇軍的兵力已經縮減到了350~400萬。
按照常理講,縮減軍隊規模,可以有效節省軍費開支,同時還能促進世界和平,本身應是一件好事。但是,當時蘇聯國內面臨眾多問題,在安頓退伍人員時出現了很多失誤。與此同時,東歐劇變的發生,又迫使更多駐外蘇軍撤回國內,這無疑又加劇了負擔。
結果,蘇聯的善後安置工作變得混亂不堪,大量蘇軍部隊被困在了回國的路上,更多的蘇軍官兵缺少住房,難有立足之地。在這種情況下,蘇軍進一步喪失了對政權的信心。
政權與軍隊出現隔閡,戈巴契夫在其他一些領域的工作也出現失誤,有的人趁機從中施計,蘇聯解體也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獨立,蘇聯開始走向了瓦解。1991年8月19日,蘇聯元老們試圖挽救政權的「八一九政變」宣告失敗,蘇聯解體的進程進一步加劇。
1991年12月25~26日,蘇聯終結,成為歷史的一道印記。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