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明朝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元朝雖然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封建王朝,但是國土的廣袤遠超出歷代王朝。元朝的皇帝不但是王朝的首腦還是「蒙古帝國」的共主-蒙古大汗。所以原則上元朝就是大蒙古國大汗領地加中原王朝版圖的總和,如果不是把西亞分封給了旭烈兀那么元朝的版圖應該是這樣的:北到北冰洋、南到南海、東抵太平洋、西至地中海。況且元順帝是有計劃在保持建制的情況下退回蒙古草原的,大明作為傳統的大一統封建王朝能恢復中原統治已經是極限了。作為農耕文明的大明,對於元朝全部領土的繼承確實是有心無力。
元朝版圖之所以龐大,很明顯除了傳統中原大一統王朝的版圖外還有蒙古草原以及北部西伯利亞到北冰洋的嫁妝。也就是說相當於其他王朝時期中原版圖+草原汗國+更遙遠的西伯利亞。當然由於西域是察合臺一系的汗國領地,所以在這一塊有所欠缺。下面我們就大明王朝實際版圖控制範圍與元朝面積有一定的反差原因做一下梳理。
大明王朝對於完全繼承元朝版圖有心無力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的政治口號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所以在家天下的明朝君王的意志基本上就是國家的意志。所以朱元璋的意願很明顯,就是把元朝驅逐會草原老家在中原恢復漢家統治。傳統漢家王朝的版圖是哪裡?我們可以參照一下漢朝版圖:
西域+中原版圖+漢四郡+交趾,也就是北到長城加上西域就是傳統的中原王朝的版圖了。
漢四郡就不用說了從高句麗崛起就竊取了這裡,雖然唐朝在平定高句麗後短暫恢復國統治但是不算傳統版圖範圍。交趾也是同樣的道理,從五代十國時期失去後再明成祖朱棣時期曾經短暫恢復過統治。那麼剩下就是北抵長城、西跨蔥嶺了。西域從唐朝失去至今已有數百年,況且此時佔據這裡的東察合臺汗國異常恭順對大明稱藩納貢。所以明朝自始至終的想法就是恢復中原王朝的統治,而立國初期數次攻擊蒙古不過是為了解除對明朝的軍事威脅而已。
再說明朝雖然號稱可以和漢唐齊名,但是其軍事實力與漢唐還有不小的差距。明朝軍隊能夠保持對蒙古軍隊的優勢,除了元朝腐敗不得人心以外就是明朝軍隊對於熱兵器的熟練運用。比如三大營中的神機營在土木堡之變以前對蒙古作戰中就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想憑藉以步兵為主的神機營遠徵大漠,想一戰定乾坤基本不可能。所以明朝對蒙古的政策是儘量削弱後冊封,減小蒙古對明朝的軍事威脅。如果大明想把漠北和西伯利亞納入版圖還真是有心無力。
退回草原的北元政權依然有相對健全的軍隊、政治體制、國號等,黃金家族依然在草原上保持著絕對的微信
當明朝北伐軍兵臨大都城下時,元順帝帶著宗親貴族、皇帝玉璽印信等撤出北京回到故地漠北草原。也就是說雖然元朝失去了中原領土,但是在草原的統治依然存在。就如同遼國天祚帝被金國俘虜後,但是在可敦城的西北招討司依舊在正常運轉一樣。所以耶律大石帶著200人就可以在可敦城拉起十數萬的軍隊進行西徵。
後來藍玉在捕魚兒海一戰中俘虜了北元天元帝的皇子、公主宗室等數千人以及玉璽印信等物,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和太子隻身逃走。雖然此戰後黃金家族微信迅速降低,但是韃靼和瓦剌部的崛起也讓明朝頭疼不已。
明成祖朱棣的數次親徵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靡耗很大。草原部落如同春風吹又生的小草總是此消彼長,最終也先率領的瓦剌在土木堡之變中擊敗大明導致蒙明攻守態勢逆轉。大明想徹底佔據漠北就更不可能了。
小結:
綜上所述,無論是大明的預期還是實力都不能徹底平定實力猶在的漠北草原。大明王朝想完全繼承漠北草原版圖,就如同讓大一統王朝長期把邊疆的羈縻制度改成直轄一樣困哪。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