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0日12時,「8·8」九寨溝7.0級地震已致20人死亡(其中遊客6人,本地群眾2人,未查明身份12人,新增1人未查明身份),431人受傷(重傷18人,其中17名重症傷員已轉移至成都、綿陽救治,1名重傷員暫在松潘縣醫院救治)。
四川九寨溝地震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同時引起關注的
還有四川地震預警系統成功預警本次地震
並提前數十秒發出預警
咱們福建沿海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震帶的一部分
掌握科學 預警地震
就是對生命安全的重視!
說起地震預警系統
咱們福建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我省現已建成較為完善的覆蓋全省的地震監測臺網
我省還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
地震預警處理系統!
中國地震局消息,國家地震預警系統示範項目已落地福建省,由福建省地震局內部試運行2年。福建省地震局震防處處長危福泉告訴記者,福建省已經出臺《福建省地震預警管理辦法》,授權地震局可以向全省進行地震預警的發布,技術標準《地震預警信息發布》已於2017年7月3日發布,2017年10月3日實施,預計年末要向福建全省發布預警信息。
厲害了word福建!
來看看它們究竟多厲害!
目前,我省已建成的地震監測臺網中測震強震網的臺站總數已達到了128個,全省達到每縣一臺,臺間距平均達到30公裡;烈度計網有300個臺站,在廈門地區達到每鄉一臺。福建臺網對全省地震的監測能力達到1.0級,震後10秒內產出地震預警信息;震後1分鐘產出地震自動速報信息;震後5分鐘產出地震烈度速報信息;對發生在臺灣地區的破壞性地震,能在震後30秒內提供地震預警信息,福建沿海城市至少有50秒以上的預警時間,這在全國省級臺網中走在前列。
別小看這短短的預警時間
研究表明,通過一定的宣傳和訓練,
可以提醒震區的人們緊急採取措施逃生避險!
同時可有效地對城市供氣和供電系統、核電站、高速列車等進行緊急處置,減輕地震災害損失。
記者從廈門市地震局了解到,預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廈門將完成14處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終端相關設備的安裝,當地震發生時,這些「神器」就能提前發出預警信息。
那麼
這些地震預警「神器」
是如何運作的呢?
目前人類對地震的預警技術已相對成熟。所謂的地震預警技術,就是利用地震波P波和S波的速度差,當地震觀測儀捕捉到速度較快的P波後,搶在S波到達預警目標區之前,對可能遭受破壞和影響的地區發出地震警報。
當地震發生時,14個點的警報聲會響起,電子顯示屏和廣播將播放地震預警信息,這些預警信息的生成、傳遞、接收、發布等過程,全都是通過專業儀器和設備自動進行,不會有人工幹預,確保地震預警信息「跑贏」地震波,有助於減少傷亡和財產損失。
不過,很多市民還是很疑惑
為什麼地震發生時,才能「預警」
而不是像天氣一樣可以「預報」?
這個問題其實是這樣的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地震預警」是在地震波到達地面、造成破壞之前發出預警,為大家提供幾秒甚至幾十秒的逃生時間。
●「地震預報」是要在地震還沒發生前,就做出測定並發布消息,由於地震發生的原因很複雜,就目前的科技水平,還是沒法做到「地震預報」。
儘管有了地震預警
但是
地震預警也不是萬能的
也極有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
預警的精確度也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
所以
市民朋友還是要多參與防災減災的宣傳活動
以此提高自身防震避險的能力
△資料圖(學生參加防震避險演練)
假如地震突然發生
自救的黃金時間也許只有短短12秒!
生死一瞬
地震來臨時要如何自救?
廈門市地震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平時市民要學習地震知識及各種減災知識,提高個人應變能力,平時也可儲備常用藥、食品、飲用水、電池、手電筒等物品,選好疏散避震的安全地帶,並將備好的物品放在安全地帶的易取之處。
在大地震發生前,往往有地光、地聲和地面微動等臨震異常現象,會先於強震動12秒鐘左右出現在地表,這是大震即將來臨的預警信號,也是人們進行最後一次自救的機會。所以,當發現這些臨震異常現象或收到地震預警信息,就要迅速採取有效措施避險,要沉著應震,切勿驚慌。
地震預警時間僅幾秒到幾十秒,對於在室內的人而言,選擇室內避震會更易實現。市地震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內牆(特別是承重牆)牆根、牆角、炕沿下、結實牢固的家具附近,以及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地方,都是較好的避震空間。因為即便房屋倒塌後,這些空間易形成三角空間,會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
當地震發生時,如果人正在室外,要儘量站於空曠處,不要慌張地往室內衝。正開車行駛在路上的市民,不要緊急剎車,應逐步降低車速,並靠邊停放,如果行駛在高架橋上,則應小心並迅速駛離。
如果地震發生時,人正處於商場、書店、地鐵、體育館等地方,要避開玻璃門窗、高大不穩和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趴在排椅旁,蹲在牆角、結實柱子旁等,用手等保護頭部。
我們在為震區人民祈福的同時
也不要忘記多學點防震避災的知識
關鍵時刻可以救命
(via:綜合福建日報記者 林雙偉 海西晨報、東南網播報、新華網福建頻道、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