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山桃農民均年收入2.05萬 一隻桃做3.9億生意

2021-01-15 搜狐網

  蘇報訊(記者 顧玲)近日,"甜蜜之旅 媒體看陽山"活動在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舉行。通過近年來的保護與開發,陽山水蜜桃已經從農產品衍生到桃花酒、桃木製品等旅遊產品,新花樣的"桃生意經"層出不窮。據統計,2012年,陽山水蜜桃總產值為3.9億元,桃農人均純收入為2.05萬元。

  陽山鎮地處長三角中心腹地,位於無錫的西部,南臨太湖,北靠京杭大運河,是著名的水蜜桃之鄉。陽山種植水蜜桃已有70多年歷史,陽山水蜜桃果形大、色澤美,香氣濃鬱,汁多味甜,享譽大江南北。通過桃農長期的引種選育和馴化栽培,共培育了從早熟到晚熟20多個系列的水蜜桃品種。

  桃樹已成為當地農民發家致富的"搖錢樹"。目前,陽山鎮水蜜桃種植面積20893畝,桃農13000人。據統計,2012年陽山水蜜桃總產量2.44萬噸,桃樹畝均產值1.85萬元,桃農人均純收入為2.05萬元。

  據陽山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受氣候影響,今年陽山水蜜桃大幅減產,產量比去年下降了40%,但價格比去年上漲了近35%。同時,銷售網點比去年增加了10%。因此,桃農普遍減產不減收,今年陽山水蜜桃每噸產值2.24萬元,比去年增加了約40%。

  近年來,陽山鎮圍繞生態宜居、高效農業、休閒度假和文化養生四大特色,致力於"走差別化發展"之路,打造蘇錫常都市圈休閒度假的"後花園"。目前,桃文化博物館、火山地質公園、桃花島景觀公園等景點已建成,4A級景區創建工作正在推進中。

相關焦點

  • 桃鄉無錫陽山打造現代版「桃花源」
    周海青 攝(新中國70年)桃鄉無錫陽山打造現代版「桃花源」中新網無錫9月2日電 題:桃鄉無錫陽山打造現代版「桃花源」記者 孫權「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陽山的秋天和冬天相對『安靜』,所以更適合大城市的人來休閒。」一問一答之間,車輛經過一片桃林,司機說:喏,這裡就是陽山萬畝桃林的一角。南臨太湖,北靠京杭大運河的無錫陽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經過當地政府多年努力,如今此處環境優美、水陸交通便捷,一幅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動人畫卷正徐徐展開。
  • 「桃經濟」美環境富農民
    本報訊(記者巴富強通訊員彭世繁)3月25日,隨著桃花節開幕式的舉行,西華縣如火如荼的「第十三個桃花節」達到了高潮。黃橋鄉萬畝桃園成了花的世界,人的海洋。    西華縣黃橋鄉的裴莊、後石羊等十幾個村規模栽植桃樹,成為黃橋鄉的主要支柱產業。
  • 你只知道陽山水蜜桃好吃,可知道這40年陽山究竟經歷了什麼?
    眼下正是陽山湖景桃上市季一隻桃賣到一二十元仍然吸引食客奔赴陽山路上有時還造成擁堵今天我們盤點陽山人種桃賣桃這40年看這甜蜜的產業是如何越來越好的!@攝影師陸傑  陽山桃農當年進城擺攤上世紀80年代初,鄉鎮出現一小部分企業,這些富餘勞動力開始進入企業從事二產,下班後則還是做回農民。隨著收入的增加,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
  • 桃香四溢!可以「吸」著吃的陽山白鳳水蜜桃,1年賞味期僅20天.
    (錢包捂不住了:))預告:無錫陽山的白鳳水蜜桃,7月3日上市了,賞味期20天。12隻一盒,禮盒裝,99元起!「編輯部跑了1個月的產地」「CCTV、當地電視臺多次報導的果園」「真正的火山灰核心產區陽山水蜜桃,汁多味濃」... ...「好吃啊!好吃啊!好吃啊!」
  • 9款桃子測評 吃桃入門指南
    不同品種的桃,哪些有毛哪些無毛?哪些是軟的哪些是脆的?口感又如何?這不,果哥從多個生鮮電商平臺、水果店購入了不同品種的桃,給他們做個簡單的對比測評。 本次測評品種 江蘇無錫陽山水蜜桃 廣東連平鷹嘴桃
  • 當桃文化與文學相遇,會誕生一部新時代的「桃花源記」嗎?
    昨天,惠山區作協召集本地部分知名作家在陽山田園東方舉行了一場「桃文化與文學」的主題研討,作家們期待合力打造一部新時代的「桃花源記」,為陽山桃文化揚名。「桃文化+」將帶來神奇的化學反應陽山鎮在深挖桃文化上一直很有想法。每年4月,無錫陽山國際桃花節都會吸引數十萬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一睹「人面桃花相映紅」的盛景。
  • 赴日遊持續火熱,日本廉航樂桃航空來中國搶生意了
    (原標題:赴日遊持續火熱,日本廉航樂桃航空來中國搶生意了) 本文來自
  • 安居區攔江鎮五琅壩村:370畝胭脂脆桃「桃人歡心」
    2017年,五琅壩村流轉本村楊家灣及黃泥土53.18畝土地種植胭脂脆桃,作為本村集體產業。2019年,五琅壩村胭脂脆桃、圓黃梨、桑葚等集體產業收入8.2057萬元,蓮蓬種植管理費1萬元,共計9.2057萬元。2020年,五琅壩村集體產業收入12.9051萬元。
  • 種美味桃子 建美麗鄉鎮 陽山打造現代版「桃花源」
    記者近日前往久負盛名的「城市後花園」無錫陽山,發現如今在這個「中國水蜜桃之鄉」,「世外桃源」盛景真實得觸手可及。  同行的當地農民邱伯伯告訴記者,春天,這裡3萬畝桃林綻放,高速兩側滿眼都是粉紅,來一睹桃紅柳綠的遊客絡繹不絕;夏天,這裡成熟的水蜜桃汁多味甜、香氣濃鬱,被華爾街日報譽為「世上最美味的桃子」,每年來此品桃的人川流不息。  「那秋冬兩季來陽山,豈不是白來?」
  • 平谷桃農借力網際網路:賣桃像寄信一樣簡單
    張淑文說,現在她有200多個微信好友,大多是慕名前來買桃的客戶。張淑文一家9口人,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上有80多歲的老公公,下有外孫和孫子。她和老伴兒守著7畝桃園,平均畝產大幾千斤。平谷大桃頗有名氣,是全區7萬桃農收入的主要來源。
  • 「與桃共舞」二十載 他讓貧困村荒山變「黃金」果園
    因選育和推廣了廣東省當時唯一的銀杏新品種而獲獎的梁紅教授,就在該縣做銀杏研究。雲峰村方面得知消息,特意請他前去為產業「把脈」。正是這次機緣巧合,讓他接觸到獼猴桃,並因此與這顆桃,結下了超過20年的不解之緣。
  • 種了30年肥城桃的桃農訂單被「刷爆」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9日訊 「劉大哥,今年我還訂200箱桃,現在我親戚朋友可就認準你們肥城桃了!」7月5日,在山東肥城肥桃主產區之一的儀陽鎮劉臺村,劉學軍接到江蘇南京老客戶崔先生打來的預訂電話。連日來,種了30多年桃子的劉學軍天天都有預訂電話,朋友圈也被訂單刷爆了。
  • 無錫陽山水蜜桃南通出產,紐西蘭獼猴桃海門也有
    對於家住無錫陽山鎮,世代以種桃為生的青年桃農王金苗來說,今年6月28日意義非凡:他歷時3年,在南通飛悅農場,自陽山引種日本水蜜桃早桃品種「日川」,摘果上市,成功解決「早桃不甜」難題,在上海高端賣場甚至賣出了百元一隻的「天價」。幾乎同時,海門望旺農場前來採摘獼猴桃的人群,也絡繹不絕。海門綠海果業、蘇洪鮮食董事長曾建平笑逐顏開:「歡迎體驗鄉村振興的新成果!」
  • 農民桃子未熟提前摘下賣「青桃」,收購場面火爆,咋回事
    一位農民大姐告訴我們說,「大久保」成熟後不耐運輸保存期短是其不足,但是它卻是做罐頭的好桃子,所以每年客商都要來收購7成熟的「青桃」,這就是「大久保」長盛不衰的優勢,今年收購價格是8角錢1斤,比有的「紅不軟」的價格還高,當然客商要求也比較嚴,規格在65到80之間。圖為驗收青桃的場面。
  • 農村俗語「隔夜不販桃,百裡不販蔥」,蘊含著啥農民做買賣的智慧
    而今天要跟農民朋友分享的是關於賺錢做買賣的一句俗語。最近幾年農作物小麥、玉米的價格持續走低,就拿玉米來說吧,因為非洲豬瘟對生豬養殖的影響,玉米需求量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導致玉米價格持續下跌,農民的收入自然也就開始縮水。
  • 江蘇泗陽:生態桃林成「搖錢樹」 「桃果之鄉」誕生10億級產業
    初夏時節,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盧集鎮薛嘴村田間,農民薛家聰忙著給桃果套袋,「2019年淨賺了
  • 陽山水蜜桃,來了!
    戳藍字,看我們去年做過的桃子測評!今年,我們挑了只奶胖奶胖的陽山白鳳,來拉開蜜桃狂歡的盛大帷幕~果形渾圓飽滿,果皮白淨,僅桃尖一抹怯怯的紅暈。它還是一隻口味能配得上顏值的桃子!每天清晨桃農都會去園子採摘新鮮的桃子,選擇頂部泛紅,但仍然偏硬的桃子。2. 兩種規格每天限量各200份,按訂單順序陸續發貨,請耐心等待。3. 發貨前,我們會經過仔細篩選和稱重。籤收後,請第一時間檢查。有任何問題及時聯繫企鵝客服。
  • 80後回平谷創業做「新農民」,讓每一口大桃都「地道」
    「是啊,我們老兩口兒,沒少下功夫,養桃子可不比照顧小孩輕鬆……」7月正是大桃的盛產期,每日清晨王雲飛都會驅車到平谷山東莊鎮內的各處桃園,親自挑選採摘最優質的平谷大桃。35歲的王雲飛家住平谷區山東莊鎮山東莊村,2016年,他放棄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家鄉創業,創立「谷哥家」品牌,開淘寶店,線上+線下銷售和宣傳家鄉的綠色農產品,做一名新時代的「農民」。
  • 桃—詩情畫意總關情
    北京有世界上最大的桃園--28萬畝,其中19萬畝都集中在平谷。桃花灼灼有光輝,碩果纍纍待君嘗。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管網將在本周推出一批通過安全認證的規模化桃園供市民採摘參考選擇。世人都愛桃。這一時期主要推廣的新品種有北京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以下稱北京林果所)育成的麥香、慶豐、京紅等早熱品種和北京市民政局東北義園選育的燕紅、秋香、七月紅、秋紅等大果型品種,加上引入的大久保、崗山白等,使桃的市場供應期由原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延至6月下旬至9月中旬。
  • 平谷大桃「西遊記」 桃農4000公裡赴新疆創業
    屈海全說,在平谷,大棚桃灌溉用噴淋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但在洛浦,噴淋後的桃葉上出現「留白」,這是鹽鹼留下的痕跡。「氣溫越高,鹽鹼越大。桃苗都被燒死了。」屈海全心疼地說,第一批帶過去的桃苗是新品種,一棵要三四十元。4萬多棵桃苗,死了3萬多棵,幾乎是「全軍覆沒」。「那個時候確實想過要放棄,太難了。」李廣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