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守島官兵換了四代高腳屋,用行動捍衛著祖國主權

2021-01-09 心中的號角V

在祖國美麗富饒的南沙

有一支英雄部隊

30年前的「314」海戰

他們為維護祖國神聖主權而戰

取得了重大勝利

同年2月,永暑礁建立海洋氣象站成立

他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

始終堅守在礁盤上

人員輪換了100多批

駐守的高腳屋也更換了四代

一代代好男兒無私地把青春熱血

撒在這片祖國的海域

用實際行動捍衛了祖國主權

第一代高腳屋:它是用竹竿、草蓆和油毛氈搭建起來的,軍事上稱為「海上簡易觀察哨所」,南沙人稱之為「看瓜棚」、「海上貓耳洞」。海風一吹,吱吱作響;海浪一打,搖搖晃晃;下起雨來,到處漏水。

第二代高腳屋:軍事上稱為「海上半永固式觀察、通訊哨所」,南沙人稱之為「八角亭」、「海上蒙古包」。鐵皮裹著的小屋經太陽一烤,就像一個火爐。

第三代高腳屋:軍事上稱之為「海上永久式防禦工事」,南沙人稱之為「礁堡」。像這樣的永久工事,充其量只有半個籃球場大,面積最大的永暑礁,也只有一個足球場大。

在這片高溫高溼高鹽的礁盤上

南沙官兵以青春為筆,用熱血作墨

書寫了屬於他們的南沙精神——

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

英勇作戰

艱苦創業

團結協作

▲涉水巡邏

▲奔赴戰位

▲海上泅渡

▲第二代礁堡上苦練殺敵本領

▲水下訓練

▲守礁日常

▲寫礁信

▲唱礁歌

▲南沙「太陽花」

湧現了大批英雄楷模——

龔允衝: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先後36次赴南沙,守礁14次,累計守礁達7年半,創下了一次守礁長達758天的記錄,被稱為「南沙守礁王」。

李文波:201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1991年至今執行守礁任務達36次,累計守礁116個月,守礁期間先後有6位至親離世,是當之無愧的新一代「南沙守礁王」。

李永強:永暑礁專業隊海洋氣象分隊工程師,2014年2月23日,在執行任務中,為搶救落水戰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被海軍追記一等功。

上礁就是上前線

守礁就是守陣地

一代代南沙衛士

懷著對祖國的無比忠誠

對人民的無限熱愛

守衛著這片海域

因為這是中國南沙

來源:中國海軍 作者:鄒雨良 喬宇飛 等

相關焦點

  • 組圖:南沙守島守礁部隊的昨日與今天
    原標題:組圖:南沙守島守礁部隊的昨日與今天 南沙第一代高腳屋。  原標題:組圖:南沙守島守礁部隊的昨日與今天守礁初期,換班補給物資都靠官兵肩扛手提運上高腳屋。南沙第一代高腳屋。  原標題:組圖:南沙守島守礁部隊的昨日與今天南沙第二代高腳屋。
  • 南海礁盤三代高腳屋今昔對比,我們的戰士們始終像鋼釘一樣牢牢地鉚...
    中國南沙群島的"高腳屋"指的是在南沙的礁盤上搭建的屋子,有三代質量類型,還有三種類型即日常駐守型、隨機駐守型和巡守型(即非駐守型如安達礁初期形態)。可是在南沙要建起"高腳屋",絕不是聽起來的那麼浪漫和輕鬆。汪洋大海上,官兵們無寸土之地可以立足,伴隨著高溫、高溼、颶風、狂濤,一座座"高腳屋"在人民海軍進駐的各個礁盤上堅強地矗立起來。
  • 軍報發布南沙最新實拍,全景展示南海島礁發展史
    軍報記者官微3月26日發布了MV《一首唱給南沙守礁官兵的歌:南沙太陽花》。視頻以一位守島老兵的視角,通過「南沙太陽花」的故事,全景展示了1988年海軍進駐南海島礁以來,南海諸島發生的翻天巨變。這裡,就讓我們通過一張張難忘的瞬間,回顧這些年南海的「鬼斧神工」與守礁戰士們的生活巨變。
  • 中國經略南海歷史系列之高腳屋
    在祖國南沙的汪洋大海上,曾幾何時,守礁官兵們無寸土之地可以立足。隨著人民海軍的發展壯大,克服了高溫、高溼、高鹽和湧浪、颶風的惡劣環境,一座座「高腳屋」在人民海軍進駐的各個礁盤上堅強地矗立起來。南沙的「高腳屋」已經從第一代,第二代,發展到了第四代。
  • 高腳屋的變遷
    「20年來,南沙守礁官兵見證了南沙三代高腳屋的變遷,我現在的位置是位於南燻礁的最高點,從我的方位看過去,看到兩個生鏽的鐵架子。據了解,第一代高腳屋是用竹棚搭建的,現在已經找不到它的影子了,我現在看到這兩個鐵架子就是第二代高腳屋留下的遺址。而我現在處的位置就是第三代的高腳屋,我們請陪同我們前來的南沙守備部隊的方副政委為我們具體介紹一下。
  • 中國南海渚碧礁共經歷4代高腳屋變遷才成為島,歷代高腳屋大盤點
    中國南海渚碧島是南沙第二大島,是一個人工島,島嶼面積為4.3平方公裡。島上各種生活設施俱全,島民生活環境良好。從1988開始,渚碧島從一個沒有立身之地的水下礁石,逐漸經歷第一代、第二代高腳屋,以及第三代鋼筋混凝土建築,再到2015年填海造陸後的第四代現代化設施建設,渚碧島逐漸發展成為設施俱全的現代化小都市。那麼渚碧島經歷的四次變遷究竟是怎麼樣的呢?下文將隨小編一起探究渚碧島建築物的四次變遷。
  • 組圖:我南沙礁盤守島部隊已使用第三代高腳屋
    自從1988年海軍進駐南沙以來,一代代守礁官兵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忠誠履行著神聖的職責和使命,守護著祖國的主權和尊嚴。22年來,守礁官兵把礁堡當家建,把守礁當事業幹,艱苦創業,頑強拼搏,把寸草不生的南沙礁盤,建成了今天美麗的「生命綠洲」。為了祖國千家萬戶的團圓和安寧,南沙衛士舍小家為大家,奉獻青春,樂守天涯。
  • 觀眾感言「高腳屋」(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在國防和軍隊成就展展廳中,南沙礁堡陣地設施今昔景觀前每天都吸引了大量小觀眾駐足觀看。  1988年,人民解放軍進駐南沙群島,官兵們居住的海上營房——第一代高腳屋,面積只有10平方米,它以鋼釺為依託,竹竿作柱、篾席為牆,瀝青封頂,高腳屋中沒有電燈電話,海上補給能力有限,官兵們很少能吃到新鮮蔬菜、食品,條件非常艱苦,官兵們形象地稱之為「海上貓耳洞」。
  • 揭秘南沙守礁戰士生活:遇船隻騷擾幾天不能睡覺
    ,又經常刮颱風,因長期守礁吹海風,南沙守備部隊的赤瓜礁守礁戰士唐超患上了風溼疼痛,儘管這樣,每次有換班機會,他仍積極要求前去執行守礁任務。20多年來,一代代守礁戰士克服常人難以承受的艱難困苦,守衛著祖國的神聖領土,捍衛著那片晶瑩剔透的「海藍」。「我們身在南海前沿,遠離祖國大陸。大家之所以能夠常年堅守,因為我們時刻都能感覺到,背後有強大的國家作支撐。」盧永蘭擦了擦那雙長滿繭的手,回憶起去年在渚碧礁的守礁生活。「守礁的苦,主要體現為精神壓力大。」被選去南沙守礁的戰士,往往要經過嚴格的核查。
  • 南沙群島又刷屏,這裡現在啥樣了?
    駐守之初,官兵在風浪中用竹竿、牛毛氈建造起第一代「高腳屋」,每逢風雨季節,「高腳屋」便成為海上「貓耳洞」。為增強營房穩定性,官兵用鐵管、鐵皮建造了第二代「高腳屋」,然而鐵皮包裹的營房難抵太陽暴曬,屋內酷熱難耐,舒適度不高。
  • 南薰礁——兩岸共守南沙的見證
    作家張良福的小說《南沙風雲》就是以南薰礁為背景而創作的,這部小說寫的是駐守在南薰礁的解放軍和駐守在太平島的臺灣軍隊共同守衛南沙的情景。  而在現實中,南薰礁上的官兵和太平島上官兵確實有親切感。鄧貴平是南薰礁守備連連長,1993年入伍後就駐守在南薰礁,有12次守礁經歷。他非常關注對面臺灣海軍駐守的太平島上的情況。
  • 南薰礁官兵期盼兩岸攜手共守南沙
    有很多來過南沙四五次的人,都因為風浪太大,沒能登上南薰礁。採訪團還算幸運。  南薰礁地理位置特殊。礁盤東北面12.5海裡處就是臺灣軍隊駐守的太平島。守礁官兵告訴記者,平時天氣好的時候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太平島,用望遠鏡可以看清島上的建築、樹木,島上綠色鬱鬱蔥蔥。
  • 南沙第一大島美濟島,南沙經濟中心已變成一座濱海新城
    環礁內潟湖面積約36平方公裡,水深20米~30米,為南沙海域罕見的大型的天然避風良港,戰略價值極高,具備建成南沙大型漁業—水產基地的良好條件。直到1994年底,為配合南海漁政部門建設漁港需要,中國在美濟礁建設第一代高腳屋,這標誌著美濟礁由無人控制狀態變為中國控制,只是官兵守礁條件超乎想像的艱苦。第一代竹棚高腳屋是一種以鋼釺為依託,竹竿作柱、篾席為牆,瀝青封頂簡易高腳屋,面積只有10平方米,空間十分狹小,加之海上補給困難,官兵們生活條件異常艱苦。
  • 南沙群島又雙叒叕刷屏 這裡現在變成啥樣了?
    駐守之初,官兵在風浪中用竹竿、牛毛氈建造起第一代「高腳屋」,每逢風雨季節,「高腳屋」便成為海上「貓耳洞」。為增強營房穩定性,官兵用鐵管、鐵皮建造了第二代「高腳屋」,然而鐵皮包裹的營房難抵太陽暴曬,屋內酷熱難耐,舒適度不高。如今,拔地而起的鋼筋水泥建築群,讓島上的居住、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資料顯示,南沙官兵宿舍裡空調、電視、洗衣機等電器一應俱全,4G信號全面覆蓋,官兵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訓練場、籃球場和足球場。
  • 中國駐南海三代高腳屋曝光:從木屋變海上堡壘
    近日,軍方公開海軍南沙守島礁部隊三代高腳屋對比圖圖為南沙第一代高腳屋,守礁初期換班補給物資都靠官兵肩扛手提。高腳屋面積只有10平方米,它以鋼釺為依託,竹竿作柱、篾席為牆,瀝青封頂,高腳屋中沒有電燈電話,海上補給能力有限,官兵們很少能吃到新鮮蔬菜、食品,條件非常艱苦,官兵們形象地稱之為「海上貓耳洞」。
  • 南沙七島之東門島,九章群礁的守護者,守衛著十餘個無人島礁
    島礁建設初期,由於條件限制,僅在東門礁南礁坪用木質材料搭建了一個草棚子(第一代高腳屋),條件異常艱苦。後來改用鋼鐵和鐵皮搭建第二代高腳屋,由數個鐵皮屋組合而成。我們常見的混凝土結構的礁堡屬於第三代高腳屋,建成於2000年左右,包括一個兩層礁堡建築和一個直升機平臺。這三代高腳屋建築空間都十分狹小,缺乏活動空間,生活環境也十分惡劣。
  • 南海艦隊工程兵為守礁士兵築三代高腳屋(圖)
    資料圖:解放軍駐南沙的守礁戰士 陸海相隔,駐守在高腳屋上的南沙軍人經受的艱難困苦,讓人們牽掛入夢。守高腳屋艱辛,建高腳屋更難。與駐守在高腳屋上的南沙官兵相比,南沙高腳屋建設者們的功績同樣燦若星辰,但卻鮮為人知。每塊磚石都浸著官兵的血汗在大陸,只要備好磚頭、水泥、鋼筋、木頭,就可以蓋房子。在南沙建高腳屋,難!這裡遠離大陸,施工場地在汪洋大海上,官兵們無寸土之地可以立足,高溫、高溼、颶風、狂濤、缺水,個個都是「攔路虎」。
  • 通訊:南沙群島美濟礁見聞 守礁生活苦也甘
    中新社三亞9月24日電 題:南沙群島美濟礁見聞  中新社記者 楊旭 王子謙  9月20日至24日,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組織南沙巡航及漁業生產考察團,赴南沙群島美濟礁和永暑礁進行漁業生產考察並慰問守礁人員,中新社記者與考察團同乘中國漁政310船前往,首次登上美濟礁,領略她的別樣情致。
  • 「上礁就是上前線,守礁就是守陣地」
    萬水千山能阻絕彼此相見,怎能隔斷我們攜手共守南沙的鋼鐵意志。我們在前方作戰,為的是你們後方和平,能更好地學習。我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你們團結一致,抓緊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學習、取得了優異成績,我們全體守備隊員向你們表示祝賀,並願你們在新的一年中再接再厲、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