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傳到日本已經一千多年了,經過日本本土的影響,加之中國茶文化的歷史變遷,中日兩國茶文化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差異。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異 1、茶文化流派的差異。中國茶文化雖然經過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凝練,茶文化卻為出現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體現在文化的積澱上。而日本的茶文化卻出現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審庵「表千家」、今日庵「裡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還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藪內儉仲創始的善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藪內流派。小堀遠卅1創始的擅長書院茶的遠州流派以及其他如大口派、織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中國的茶的烹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一四燒開水;二是用熱水將茶壺洗乾淨;三是把茶葉填進茶壺,茶葉高度大約到茶壺內壁的三分之一處;四是灌半壺熱水衝洗茶葉,然後立刻倒掉水使茶壺裡只剩茶葉。五是再往 茶壺裡倒熱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裡。茶壺裡的水中不應該有氣泡。這次浸泡不能持續太長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秒;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鐘內倒人杯飲用,在倒的過程中要不斷轉動茶壺。倒的每杯茶都應該有同樣的色香味。準備的託盤的用途是接住這一步溢出的水;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飲用完後加入水再次衝泡,繼續飲用。
根據茶葉種類的不同,一份茶葉可以泡4至5壺茶水,但是後面的幾次應該多略微多泡一會以儘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約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約45秒,以此類推。 而日本茶道簡單說來包括了更衣、觀賞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濃茶、後炭、薄茶、退出、銜接等步驟,其各個步驟耗時也不盡相同,分別為二十分鐘、二十分鐘、六十分鐘、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二十分鐘、三十分鐘、十分鐘、三分鐘、四小時、一小時四十分鐘等
3、茶具不盡相同。根據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所著的《茶譜》中記載中國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種即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等,這還不包括後來文化變遷中的其他茶具。而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了風爐、柄杓、蓋置、水質、建水、棗(薄茶用的茶罐)、茶人(濃茶用的茶罐)、仕覆、茶杓、樂茶碗、茶筅等。 (二)茶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結合不同。中國茶文化由於根植於華夏大地,和中國其他文化的結合時非常緊密的。一是和茶文化和文學結合比較緊密。比如杜育的《蘚賦》、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60首詠茶詩。唐代詩人盧仝的《走筆謝盂諫議寄新茶》、北宋範仲淹作《鬥茶歌》、北宋蘇軾的《汲江煎茶》、柳宗元的《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劉禹錫的《代武中丞謝新茶表》、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皮日休《的茶中雜詠序》等等,茶為文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文學也為茶文化的光大貢獻了很大的力量。二是和書畫文化緊密結合。如唐懷素《苦筍帖》、宋蘇軾、啜茶帖、啜茶帖、季常帖、新歲展慶帖、宋米芾笤溪帖、元趙元陸羽品茶圖、元趙孟煩鬥茶圖、元倪雲林龍門茶屋圖等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和其他文化的結合比較緊密,比如戲曲文化中描述茶文化或者和茶文化相關的劇目就有500多個,比如和酒文化結合下人們經常說「以茶代酒」,「有酒比有茶」等等。 而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國傳人的,雖然經過其本土化,但是茶文化卻相對獨立,和其他文化的結合不多,即便是有也是僅僅處於皮毛的程度。
(三)茶文化的精神實質不同。 中國的茶可以概括為「生活品質和性情自由的陪練」。按照市井人們的說法,中國人喝茶講究的是「舒坦」、「爽快」。可以說中國的茶文化演化到今天,其內涵是很自由的,是對性情的一種自由的疏放。中國人講究茶的飲用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茶的主要功能還是解渴,是作為飲品出現的。我們可以隨時看到街頭巷尾人們提著大茶杯或者拿著成品的瓶裝綠茶紅茶等。總結下來就是中國的茶文化的精神實質就是為了生活的隨性,是對生活的一種補充,講的是自由和空靈。 而日本的茶道講究的是對精神的一種修煉,日本茶道非常注重工序、茶具、儀式甚至服裝,他們把茶當成一種對精神鍛鍊的工具,是鍛鍊和族審美、藝術、倫理和道德觀念的途徑。可以說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是「意不在茶」,而是心性刻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