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茶文化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差異

2020-12-18 友誼星空故事

中國茶文化傳到日本已經一千多年了,經過日本本土的影響,加之中國茶文化的歷史變遷,中日兩國茶文化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差異。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異   1、茶文化流派的差異。中國茶文化雖然經過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凝練,茶文化卻為出現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體現在文化的積澱上。而日本的茶文化卻出現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審庵「表千家」、今日庵「裡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還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藪內儉仲創始的善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藪內流派。小堀遠卅1創始的擅長書院茶的遠州流派以及其他如大口派、織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中國的茶的烹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一四燒開水;二是用熱水將茶壺洗乾淨;三是把茶葉填進茶壺,茶葉高度大約到茶壺內壁的三分之一處;四是灌半壺熱水衝洗茶葉,然後立刻倒掉水使茶壺裡只剩茶葉。五是再往 茶壺裡倒熱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裡。茶壺裡的水中不應該有氣泡。這次浸泡不能持續太長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秒;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鐘內倒人杯飲用,在倒的過程中要不斷轉動茶壺。倒的每杯茶都應該有同樣的色香味。準備的託盤的用途是接住這一步溢出的水;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飲用完後加入水再次衝泡,繼續飲用。

  根據茶葉種類的不同,一份茶葉可以泡4至5壺茶水,但是後面的幾次應該多略微多泡一會以儘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約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約45秒,以此類推。   而日本茶道簡單說來包括了更衣、觀賞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濃茶、後炭、薄茶、退出、銜接等步驟,其各個步驟耗時也不盡相同,分別為二十分鐘、二十分鐘、六十分鐘、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二十分鐘、三十分鐘、十分鐘、三分鐘、四小時、一小時四十分鐘等

  3、茶具不盡相同。根據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所著的《茶譜》中記載中國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種即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等,這還不包括後來文化變遷中的其他茶具。而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了風爐、柄杓、蓋置、水質、建水、棗(薄茶用的茶罐)、茶人(濃茶用的茶罐)、仕覆、茶杓、樂茶碗、茶筅等。   (二)茶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結合不同。中國茶文化由於根植於華夏大地,和中國其他文化的結合時非常緊密的。一是和茶文化和文學結合比較緊密。比如杜育的《蘚賦》、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60首詠茶詩。唐代詩人盧仝的《走筆謝盂諫議寄新茶》、北宋範仲淹作《鬥茶歌》、北宋蘇軾的《汲江煎茶》、柳宗元的《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劉禹錫的《代武中丞謝新茶表》、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皮日休《的茶中雜詠序》等等,茶為文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文學也為茶文化的光大貢獻了很大的力量。二是和書畫文化緊密結合。如唐懷素《苦筍帖》、宋蘇軾、啜茶帖、啜茶帖、季常帖、新歲展慶帖、宋米芾笤溪帖、元趙元陸羽品茶圖、元趙孟煩鬥茶圖、元倪雲林龍門茶屋圖等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和其他文化的結合比較緊密,比如戲曲文化中描述茶文化或者和茶文化相關的劇目就有500多個,比如和酒文化結合下人們經常說「以茶代酒」,「有酒比有茶」等等。   而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國傳人的,雖然經過其本土化,但是茶文化卻相對獨立,和其他文化的結合不多,即便是有也是僅僅處於皮毛的程度。

  (三)茶文化的精神實質不同。   中國的茶可以概括為「生活品質和性情自由的陪練」。按照市井人們的說法,中國人喝茶講究的是「舒坦」、「爽快」。可以說中國的茶文化演化到今天,其內涵是很自由的,是對性情的一種自由的疏放。中國人講究茶的飲用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茶的主要功能還是解渴,是作為飲品出現的。我們可以隨時看到街頭巷尾人們提著大茶杯或者拿著成品的瓶裝綠茶紅茶等。總結下來就是中國的茶文化的精神實質就是為了生活的隨性,是對生活的一種補充,講的是自由和空靈。   而日本的茶道講究的是對精神的一種修煉,日本茶道非常注重工序、茶具、儀式甚至服裝,他們把茶當成一種對精神鍛鍊的工具,是鍛鍊和族審美、藝術、倫理和道德觀念的途徑。可以說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是「意不在茶」,而是心性刻練的方法。

相關焦點

  • 在茶道中,中日茶文化有哪些差異?
    其實茶道源自於我國的宋代,在那時還是無茶之道,在那時人們更加注重的是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我們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最早起源於寺廟,但是非常的親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人們在那時也非常的注重茶的口味。當然在日本也有茶道,但是他們跟我們的不太一樣,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中日茶文化的差異都有哪些呢?
  • 中日茶文化雖然有著一些相同之處,但也有著明顯差異
    中日茶文化雖然有著一些相同之處,但也有著明顯差異日本茶具中特殊一類雖然來自於中國,但卻經過了一定的改造,因此,這些茶具與中國茶具展現出了明顯的不同。從茶文化內在精神內容來看,二國之間體現出了明顯差異,具體而言,這些差異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首先,中國茶文化的內在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有著緊密的關係,其中儒家、道家以及佛家文化為中國茶文化內在精神的形成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這也決定了中國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點與豐厚的思想底蘊。
  • 中日茶文化的比較
    茶道是一種精神文化的表現形式,中日茶文化歷史悠久,茶道體現了中日兩國友好的往來。 在日語中,「道」作為「漢語造語成分」用法很是廣泛,除表示道路(國道、軌道、鐵道、隧道……)、準則、道理(王道、佛道、邪道、正道、常道……)等外,更多地是表示專門的技藝、學問。如日本茶道、劍道、柔道、書道、花道、藝道、香道、歌道、武道等,都是作為日本人的一種素養而專門學習的技藝。
  • 中日茶文化對接交流洽談會舉辦
    2020年9月10日,為推動山東省與日本地方產業精準對接,中日茶文化對接交流洽談會在線舉行。
  • 中日古鏡的形貌背後,暗藏著兩國文化的交匯與差異
    但如果我們仔細比較,便能發現兩者所描繪的畫面,其實存在著一些細微的差異。圖像的差異只是表面現象,文化的差異才是最終的根源。雖然兩個文明頗為相似,但由於其地緣、文化與歷史沿革不盡相同,這導致在千年的歲月裡,兩個文明終於走向了不同的分支。文化的烙印,多半可以延續千年,永不停歇。
  • 親歷中日文化差異 感受兩國環保差距
    麻生首相表示,兩國青少年的交流與相互理解不斷加深,日中關係的基礎得到廣泛、紮實的鞏固,令人深感欣慰。    隨後,日本著名歌星影山、中國青年歌手阿蘭、奧運冠軍郭晶晶出現在舞臺上,在場的兩國青少年紛紛起身,爭睹偶像的風採。    閉幕式歌會別具特色。兩國青少年分別唱起對方國家的歌曲,現場氣氛熱烈。
  • 中日兩國茶道文化,有何淵源,又有哪些異同?
    尤其是,中國的茶文化對日本的國民生活和民族文化精神,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影響最直接的就是日本的茶道文化。可日本茶道雖然源於中國,但經歷史演進與本民族文化相融合後,已經獨具日本文化特色,甚或今日大多國人已經難以看清,其和中國茶道間存在哪些明確關聯。
  • 淺談中日文化之差異
    淺談中日文化之差異   首先是中日兩國的文字。中國的文字起源於古代的甲骨文,經過夏商周朝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漢唐時代,經濟與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中國文明進入了輝煌時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而當時的日本,通過朝鮮半島,接觸到了中國發達的文化,通過派出使者等方式,對中國的文化如饑似渴地學習和吸收著,日本的假名和漢字便是來源於中國的文字。但是中日兩國的漢字很多有其不同的意思。
  • 甲午戰爭前中日兩國海軍對比,以及統治者在態度上的差異
    一,戰前中日兩國海軍建設的對比1874年,日本發動了侵臺戰爭,不但引起了中國朝野上下的強烈震動,而且進一步增強了清統治者的海防意識。1874年11月5日,恭親王奕等上奏稱,日本只不過是東洋一小國耳,「現在日本之尋釁生番,其患之已見者也。
  • 中日「廁所文化」差異將走向何方
    《日本新華僑報》日前發表評論文章說,中日兩國的「廁所文化」不僅有差異,更有交流和融合。可以這樣講,一個國家的「廁所文化」,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也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廁所文化」還成為了一種走向海外的「軟實力」。中日兩國如何讓自身的「廁所文化」與世界接軌、如何提高這種「軟實力」,都是應該考慮的。
  • 論近代兩次中日戰爭,中國方面表現的差異
    在近代史上,中日兩國曾經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這兩次戰爭都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政治的格局。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就中國而言,兩次戰爭的結果是不同的,那麼,再這兩次戰爭中,有哪些方面的差異呢?
  • 沈世培:文化差異是中日近代化差異產生的重要原因
    文化差異是中日近代化差異產生的重要原因。   沈世培在文章中指出,中日兩國在前近代同為封閉落後的封建國家。但是,在國門被打開後,日本近代化速度超過中國。原因何在?近代化需要思想啟蒙和人才的預備,也即文化對人的影響作為近代化的重要前提。中日近代化過程中的文化比較研究,首先要研究中日兩國基本文化形態,然後判斷這種文化的特質和文化心態。
  • 沒想到我國在茶文化上竟落後於日本,我國要如何發展茶文化?
    當時出現了各種茶宴,如寺院茶宴、文人茶宴等,這也反映了人們對飲茶活動的重視,形成了一定的規範。自宋代以來,隨著飲茶、鬥茶的發展,茶文化一步步滲透到我國百姓的日常當中,茶已成為人們生活中接待親友、促進交流的日常活動。明清時期,人們開始飲用散茶,茶的飲用活動逐漸出現簡單化,人們開始關注茶葉產地和茶味的影響。近代以來,我國茶道的發展不局限於茶道的標準,更注重探索對茶的利用和茶業的發展。
  • 日本靜岡縣牧之原市與陸羽國際集團 籤訂中日茶文化· 茶產業合作...
    2017年8月13日,日本靜岡縣牧之原市市長西原茂樹一行來訪陸羽會北京金融街茶文化中心,與陸羽國際集團董事長嚴建紅籤訂中日茶文化·茶產業合作協議。 圖一:陸羽國際集團董事長嚴建紅(左一)與日本靜岡縣牧之原市市長西原茂樹(左二)籤訂中日茶文化·茶產業合作協議
  • 中日茶室的差異化在哪?
    在古時候就開始源遠流長,從古詩人的詩句中就已經看得出對茶的喜愛。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 ——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茶室的起源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茶室的萌芽」。很早的「茶攤」,可以說是茶室的雛形。
  • 吃茶記|淺析中日茶文化差異之「一期一會」與「吃茶去」
    幾日前,濟茶協會女子分會會員們帶來了一場日本茶文化研學匯報會。天裕泰陳總講了在日本茶文化研學過程中的見聞和對日本茶道的一些感悟。有一些心得所以記錄下來。首先,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日本茶文化或者要研究一下日本茶道?
  • 周恩來為中日兩國建交操持23年
    中日兩國建交後 周恩來的三大歷史性心願 在實現中日兩國建交後,周恩來殷切地懷著三大歷史性心願。周恩來還委託來訪的佐佐木更三,請他轉告日本在野黨和其他友好人士:如果我們中日兩國復交了,過去二十多年的友好來往會更加密切、更多起來,而不會冷淡下去。許多日本朋友對促進中日邦交的恢復、促進中日友好來往是盡了力的,當然我們更應該尊重他們。中國人民結識了新朋友,是不會丟掉老朋友的。 在田中首相訪華期間,周恩來多次發表講話,感謝為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貢獻的日本朋友們。
  • 《「儒教國家」日本的實像》:中日文化傳統對比
    《「儒教國家」日本的實像》一衣帶水,同文同種,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長期以來,一談起日本,中國人會不自覺地這樣看,這已經成為一個固定甚至僵化的印象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不否認,中國文化對日本曾產生深刻影響,但日本通過消化、吸收、改造,已將其轉化為日本文化,雖然表面看相似,名目上甚至相同,但內涵已有很大不同,不正視這個差異,就會給我們認識日本帶來巨大偏差和誤會。
  • 從日本的黑拉釣法,對比臺釣,淺談中日釣魚文化的差異
    我們把話題拉回來,為什麼要將黑拉釣法,和臺釣做一個對比,而且為什麼說,這兩種釣法,更能體現中日之間的釣魚文化差異呢?因為追溯起來,臺釣的前身,正是是黑拉釣法。黑拉釣法和臺釣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黑拉釣法和臺釣有什麼細節差異雖說臺釣起源於黑拉釣法,但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黑拉釣法和臺釣之間的細節差異,也可以說是越來越大,撇開意境、文化、理念這些比較虛的層面,僅僅是釣具、釣技的差異,就已經很明顯了。
  • 中日兩國老人老年生活竟天差地別,令人深思
    對比中日兩國老年人的生活,我們一起來來探究一下退休後的老年生活真的快樂嗎?看看兩國之前有沒有什麼差別。 首先,中日兩國退休年齡不同 根據日本最新出臺的法令規定,被僱傭者可以在60到70歲之間自選退休年齡,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