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原之戰,石田三成為首的西軍對峙德川家康為首的東軍,當時其他的大名都在權衡搖擺,小早川秀秋也是如此,最終他選擇帶著自己的15000人馬投奔德川家康,這也被不少人視為是對豐臣秀吉的「背叛」。那麼小早川秀秋為何選擇投靠德川家康呢?
有人認為,小早川秀秋的倒戈不過是因為他無能,其實不然,隨時變換陣營保全自身是戰國時代的基本法,所有事情都要按照它來,忠誠、信義什麼的在那樣一個時代反倒是特例。小早川秀秋倒戈的背後還是利益的考量。
應該說,早在關原決戰之前,毛利家已經做好了作壁上觀的打算,毛利家的目的既不是維護豐臣政權,也不是扳倒德川家康,他們要的是始終是毛利家的霸權。所以,石田三成討伐德川家康的時候,毛利家表面上看起來很積極,但他們的大軍走到大阪就不動了。
當時的小早川秀秋還不到20歲,無論威望、資歷、人脈以及能力都很難讓他在小早川家立足,他需要毛利家的支持,所以他最後的倒戈很可能是因為他發現投靠德川家康他能夠得到更大的利益。
小早川秀秋和石田三成關係並不好,倒是和德川家康關係不錯。這還要追溯到關原合戰20多年前小早川出戰不利,石田要豐臣殺他,還是德川求的情。還有,秀秋從蔚山戰役後回國,小早川的筑後封地被轉封給石田三成和淺野長政,自己被減封到越前,還是以德川家康為首的五大老做主才把筑後復封給秀秋。
雖然家康和秀秋有沒有秘密搭線我們不清楚,但是如果不是事先有聯絡,倒戈的軍隊是不大可能受到歡迎的。所以,秀秋很可能和家康事先就有聯絡,家康之所以願意和秀秋磋商也是因為他手上有15000的人馬。
秀秋剛開始的時候也是舉棋不定,後來德川派布施孫兵衛朝松尾山方向放槍。秀秋是明白家康的實力的,他當時要麼是害怕家康向自己進攻,要麼就是想到或許藉助家康,他就可以擺脫毛利家和石田三成的鉗制,於是選擇了倒戈。
不知道秀秋有沒有考慮到一件事情,就是即使家康勝利了,他也不會有多好的待遇,畢竟他是毛利家的人又姓豐臣,家康怎麼可能容得了他。關原之戰後,家康還不敢動加藤清正就對他出手了。秀秋的結局很令人嘆息,莫名其妙就死了。不過就算他選擇了豐臣家和毛利家,結局估計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關原之戰,小早川秀秋為何背叛石田三成,投靠德川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