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史】風雲漫捲全中國 萬木蕭森一草堂

2020-12-24 南方網

  昔日的邱氏書室,萬木草堂辦學地。今日藏身鬧市之中,還保留著昔日的清幽古樸

  嶺南文史·文脈源溯

  萬木草堂培養了維新變法中堅力量,康有為、梁啓超思想也由嶺南傳至全國

  文/金羊網記者 鄧瓊

  圖/金羊網記者 鄧勃

  談萬木草堂,我們不妨先將目光從嶺南調遠至102年前的天津。

  1917年1月31日,南開中學一位即將畢業的學生,傾聽了一次名人演講,事後他記錄成文,洋洋四千餘字,令國文老師評道:「此才豈可以鬥石量!」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相遇:演講者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維新思想家、大學者,從萬木草堂走出去的廣東人梁啓超,記錄者則是日後的國家總理周恩來。

  講者由家及國,娓娓道來:「青年今日之責任,其重大百倍於他人,而又只此一策,足以興國……」錄者首肯心折:「(先生)氣度雍容,言若金玉石,入人腦海……」這篇珍貴的《梁任公先生演說記》手稿幸得留存至今。而梁啓超當年演講所在的瑞廷禮堂,依然矗立,在這座百年老校中日日為青年人播灑新知。

  梁啓超畢生以煌煌1400餘萬言著述文字,洗禮了整整一個時代的青年知識分子,毛澤東、周恩來、胡適、郭沫若等人,都曾明確表達過自己所受的影響。

  潮音獅吼

  梁啓超自己的學問和人生,也是從一次「秋風掃落葉」式的講說開始蛻變的。1890年在廣州,他遇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南海人康有為,入讀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學校——萬木草堂。這同樣不是一次普通的相遇,此後康、梁並舉,成為「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一對廣東師生改寫了中國近代史。

  當時,梁啓超已是「十二歲中秀才、十七歲中舉人」的「科舉神童」,正在廣東最高學府學海堂就讀,高材生無疑(「四季大考皆第一」)。他與同學陳千秋一起,好奇地去拜見剛自京師失望而歸的康有為。萬沒想到,康有為博引中西,盡數舊教育的積弊,並將舉人梁啓超的學問批為「數百年無用舊學」,又提出維新變革、經世致用等理論,「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這讓梁啓超感覺如同「冷水澆背、當頭一棒」。沒過多久,他竟從學海堂退學了——以舉人之科名,心悅誠服地拜在位列監生的康有為門下,令外界譁然!

  康有為何許人也?這位曾受業於九江大儒朱次琦門下的廣東讀書人,雖於1888年考舉人不中,卻因敢向光緒皇帝上萬言書、主張變法而聲名大噪。19世紀晚期,他在遊歷香港、上海時瀏覽西學,後受四川學者廖平的著作啟發,在今文經學中找到了「託古改制」的因子,正在逐步構建自己改良主義的維新理論體系,熱切地尋找追隨者。

  康有為在廣州辦學的痕跡,今天只存位於中山四路長興裡3號「邱氏書室」一處(目前作為萬木草堂陳列館向公眾開放)。1891年,他租下這座距離廣府學宮、廣東貢院都很近的「學位房」,用「長興學舍」之名講學。

  兩年後學生日增,搬到廣府學宮裡的仰高祠,康有為才正式將其命名為「萬木草堂」,一直到「百日維新」失敗後被查封,這所被後人統稱為「萬木草堂」的學堂只存在了八年多。但它與清末的維新變法息息相關,「脫前人之窠臼,開獨得之新理」,得以長留史冊。

  以書傳道

  師生合力編書,本是傳統書院的慣例。而在萬木草堂,這種合作除了砥礪學術,更帶有變革社會的雄心。正是在邱氏書屋辦學期間,康有為率陳千秋、梁啓超等人編寫《新學偽經考》,視全部古文經為偽造,將原本非正統的今文經學推向極端,意在為維新變法提供支點:獨立思考,重估經典。

  接下來的《孔子改制考》和康有為的《大同書》,梁啓超更用「火山大噴火」和「大地震」來形容其在晚清思想界鬧出的動靜。康有為潛回中國傳統學術的內部,去尋找改造當代中國的源頭。對於從深厚舊學土壤上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而言,這要比純以西學理念去闡釋更為得宜。

  萬木草堂存續的八年多,生徒日眾,其思想「地震波」也由嶺南傳至全國。隨著康有為、梁啓超北上應試時繼續上書清帝、策動「公車上書」運動,康門諸子去往北京、上海、日本等地持續辦報紙、辦學會、辦學校,成為維新變法的中堅力量,這所嶺南學堂的輻射力更是與日俱增。各地名重一時的近代報刊,如《萬國公報》《中外紀聞》《時務報》《強學報》《中外公報》等,都有梁啓超、麥孟華、徐勤、何樹齡、康廣仁等人作主持和撰稿。

  1897年,梁啓超到長沙主持時務學堂,延聘韓文舉、歐榘甲等萬木草堂弟子任分教習,按照「母校」學制來培養湖湘的進步維新力量,其中第一級裡年齡最小的蔡鍔,後來成為護國反袁的主將。

  與康有為相交深厚的維新人士張元濟曾題詩:「南洲講學開新派,萬木森森一草堂。誰識書生能報國,晚清人物數康梁。」是為這所嶺南學堂最好的概括。

  周恩來錄《梁任公先生演說記》手稿

  學制開新

  梁啓超曾列表詳述康有為定下的學規,可知萬木草堂的學科分「文字之學」「經世之學」「考據之學」和「義理之學」四大類。除了傳統學問,還設有外國語言文字學、萬國政治沿革得失、格致學、數學、地理學等新學內容。江南製造局出版的關於聲、光、化、電等科學譯述百數十種,都收在萬木草堂的「書藏」(圖書館)中,可資閱覽。

  康有為講學不設書本,講座上只擺放茶壺茶杯,別無他物。「每論一學、論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並引歐美事例以做比較證明。」梁啟勳等弟子們最感興趣的是先生所講「學術源流」,他常一講就是四五個鐘頭。

  萬木草堂確實是所「新潮」的學堂,它首倡「德智體」全面發展,開體育、音樂和舞蹈諸課程。康有為專門指定的「幹城科學長」,負責帶領同學每隔一天做一次體操。這裡沒有考試制度,先生只通過札記簿來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們聽講、讀書,都要把心得、體會和提問寫在「功課簿」上,半月一交。無論長短,康有為都以長篇批答。

  學脈交融

  多年之後,梁啓超在《南海先生七十壽言》一文中,曾憶起求學時師生樂遊的情形:「春秋佳日,三五之夕,學海堂、菊坡精舍、紅棉草堂、鎮海樓一帶,其無萬木草堂師弟蹤跡者蓋寡。」這既是對當年的具體回憶,也似乎象徵著嶺南學術脈流交匯融合的氣象。

  阮元開學海堂,冀以乾嘉樸學扭轉廣東心學的末流之弊,有一代大儒陳澧出;與陳澧齊名的九江先生朱次琦,因尚陸王心學,虛學海堂「學長」之位二十餘年而不就;康有為終生服膺朱次琦「激厲氣節」的教旨,卻還是從他門下「故紙堆」中出走,追求更經世致用的新學問;梁啓超捨棄學海堂考據訓詁之學,到萬木草堂接受最早的中西通識教育,可晚年又一面繼續以言論啟迪新民、改造國民性,一面回到書齋梳理清代學術史,學海堂的樸學功底重又伸張……

  每一個時期,嶺南的學術版圖都呈現出豐富交錯的面貌,有因時而動的大潮、先行者,也有守先待後的「小眾」、伏筆。既流質多變,也是活力四射,共同構成了這一時期不斷提振的南粵文化面貌,並終以對社會變革的卓越介入,為近代廣東創造了輝煌。

  南開演講過去七年多,1924年9月,年輕的共產黨人周恩來踏上梁啓超曾經求學的土地。不知當年梁先生演講中那句「至若國處飄搖欲倒之境,所恃者厥惟青年」,是否還迴響在他耳畔?到廣州去,到長洲去,黃埔軍校正等待周恩來大顯身手。

  歷史滾滾前行,嶺南這片水土,又將培育出另一所足以撼動中國社會進程的新興學校了。

  康有為1895年中進士後,在故居老屋前立過一對石質旗杆夾,至今猶存

  延伸

  「史學二陳」之陳垣

  陳垣(1880-1971),字援庵,室(書屋)名勵耘,廣東省新會縣石頭村人。他的家鄉到梁啓超出生的茶坑村距離不過20多公裡。

  陳垣雖自幼好學,卻無明顯的師承,基本是靠自學闖出一條深廣的治學途徑。陳垣出身於新會的藥商家庭,十多歲時偶然讀到張之洞的《書目答問》,進而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門徑,走入學海。陳垣這種重視目錄學修養、涉獵典籍而後有所專精的路數,與前代嶺南通儒陳澧所倡導的讀書法遙相呼應。他畢生所從事的目錄、版本、校勘、輯佚、避諱、辨偽等考據之學,亦近清代乾嘉樸學之道,而又取得了學術近代化背景下的新發展。

  陳垣的青年時代在廣州度過,深受孫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影響,參與創辦《時事畫報》《震旦日報》等報刊,積極宣傳反清。

  1912年移居北京後,陳垣曾被選為眾議院議員,後因政局混亂轉而潛心於歷史研究和教育工作。陳垣歷任國立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輔仁大學教授,曾長期擔任輔仁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校長。他一生對宗教史、歷史文獻學及元史用力最多,著作宏富,成就斐然,還創始了史源學、史諱學等,與陳寅恪先生並稱為「史學二陳」,受到國內外學者推重。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陳垣的主要專著有《釋氏疑年錄》《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元也裡可溫考》《南宋初河北新大道教考》《元西域人華化考》《史諱舉例》《校勘學釋例》《舊五代史輯本發復》《通鑑胡注表微》等。

  訪談

  廣東學術變化影響社會轉型

  萬木草堂及康梁思想對晚清變法有獨特作用

  李吉奎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廣東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專員

  羊城晚報:康、梁這樣其命維新、震動朝野的志士知識分子,為何會出在遠離京師或江浙等政治文化中心之外的廣東?

  李吉奎:廣東雖然遠離中原,文化學術在清中葉以前相對落後。但它得風氣之先,除了傳教士來華、一口通商、十三行買辦群體的形成等因素,還有跟澳門、香港的交流以及海舶、人員的往來,都不斷給嶺南社會帶來新的氣息、新的器物。民間開放比較早,民眾有開拓性也有包容性,所以,先進的科學、思想理念能夠在廣東先被普遍接受。

  廣東學術、文化從清中葉開始發力,受益於阮元、張之洞這類官員的作為。在19世紀前期到中晚期,阮元、張之洞等人不僅起用、引進了大批省內外人才,提速外省籍士人入籍的進程,而且進一步培育了嶺南本地的文教事業,有利於社會發展,提升了學術、文化、科技水平,使廣東在學術文化方面由邊沿進入中央視野。廣東的變化,對整個國家的社會轉型、思潮興起,都有很大影響。當這些條件具備之後,康有為、梁啓超這樣的「維新派」以及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廣東應運而生,也就不奇怪了。

  羊城晚報:如何理解萬木草堂這所書院式的辦學機構,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

  李吉奎:萬木草堂的出現,對晚清變法有獨特作用。它的面目已不是傳統書院了,康有為在教學中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初步的中西兼具的知識結構,以孔學、佛學、宋明理學為體,以史學、西學為用。從思想理論到人才儲備,萬木草堂都為後來的「戊戌變法」做了準備。

  康梁師徒先後編纂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力圖為近代的變法改制找到理論根據和思想解放的武器。此舉如同在平靜的水面投下一個大石頭,引起巨大震動,讓全國知道廣東有這麼一群人,在做「非聖不法」的事。後來,康有為的弟子們還將萬木草堂的辦學形式帶到湖南、乃至日本。

  羊城晚報:為何康、梁會在近代中國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李吉奎:康有為、梁啓超既是著書立說的理論家,又是重要的社會活動家,是晚清變法維新的領袖式人物,當時許多大事都與他們有關。他們不僅親身參與變法,而且都有一定的「教育情結」,注重啟迪民智、培養人才,其言行具有極強的輻射力。但進入民國之後,康有為仍主張「虛君共和」、搞復闢,成了清朝遺老,政治上已沒有正面作為;而梁啓超則仍然關心國是,參與了捍衛共和的護國運動,在辦報、講學、著述方面都多有可觀。他以一支凌雲健筆,啟迪了許多青年知識分子,因此在新文化運動之前,梁啓超亦是中國文壇一座重鎮。

相關焦點

  • 【嶺南文史】寫實開拓翰墨新境 巨筆繪就時代氣象
    【嶺南文史】寫實開拓翰墨新境 巨筆繪就時代氣象金羊網  作者:朱紹傑  2020-04-30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嶺南文史】炮聲不礙書聲朗 烽火無妨薪火傳
    【嶺南文史】炮聲不礙書聲朗 烽火無妨薪火傳金羊網  作者:鄧瓊、楊喜茵  2020-09-02 抗戰時期,中山大學輾轉內遷至粵北坪石,
  • 廣東又一園林火了,號稱「嶺南第一園」,門票十元周六免費開放
    ,在園中門庭之上又寫著「嶺南第一園」的稱號,梁園建於清朝,園林建築是梁氏幾人合資建造的,所以稱為「梁園」,在風格之上,園中建築樸素雅觀,是典型的清代嶺南園林建築。牌坊之上寫著大大的「梁園」二字,看它的背面,寫著「嶺南第一園」,但是對於其到底可不可以稱之為嶺南第一我們無法定奪,但是梁園作為嶺南四大園林卻是事實,而且在發展極快的廣東省佛山市,梁園能夠保存得較為完好,也是因為其根本是值得保留和延續的。
  • 「嶺南文史」六百年雄鎮嶺海 五層樓籠罩古今
    鎮海樓也一直是文人雅集的佳處,他們選題分韻、詩酒唱和,於白雲眺目、層樓懷古間含蘊嶺南士風。明末清初「嶺南三家」之一的陳恭尹,59歲時(1689年)登臨剛重修過的五層樓,寫下著名的《鎮海樓賦》。令人驚喜的是,作者親書的這篇長賦,還完好典藏於今日樓中的廣州博物館,因傳承有序、與歷代題跋合成一帙,被譽為「粵中劇跡」,成名樓佳話。
  • 「玉山草堂雅集—詩聯」書法展在寧開幕
    「玉山草堂雅集—詩聯」書法展在寧開幕  南報網訊  (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由江蘇省美術館、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等主辦的「玉山草堂雅集—詩聯」霍國強書法作品巡展,昨天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幕,展覽將持續到6月5日。
  • 【嶺南文史】驚濤萬裡 群英北上 虎口脫險 新京會師
    【嶺南文史】驚濤萬裡 群英北上 虎口脫險 新京會師金羊網  作者:鄧瓊  2019-09-27 千名滯港民主人士在中共護送之下,巧施障眼法分批乘船赴京
  • 【嶺南文史】輾轉香江粵北 激蕩詩史學魂
    這不是當地鄉民,而是在抗戰烽煙中棲身粵北的另一所華南著名高校——私立嶺南大學,全校在行動。自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香港淪陷,他們遷回內地辦學已近兩年了。  戰亂下,「米荒」已起,這一車大米關係到全校的生計。於是才有了這所戰時大學空前的一幕。
  • 【嶺南文史】番椒番薯登陸廣東 辣味甘味遍傳華夏
    【嶺南文史】番椒番薯登陸廣東 辣味甘味遍傳華夏金羊網  作者:朱紹傑  2020-08-18 廣東人不喜食辣,有趣的是,今天佔領國人餐桌的辣椒
  • 號稱「嶺南小蘇州」!佛山這個嶺南版的世外桃源,人少又免費...
    盡顯嶺南庭院雅致古樸的風格,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換上古裝,往那兒一坐,你可能就能「穿越」成一個絕世美人兒了啊~高明丨峰江石場位於高明區的峰江石場深約140米,儲水100米深。石壁四周陡峭,湖水深不見底。
  • 《草堂漫記》
    藝海伐舸志,雅集草堂中。        第一回:滔滔藝海芳天涯   凡凡草堂臥京華。        大觀今時之藝海,千帆競渡,萬舸同伐。可謂翰墨池樹, 遍開奇花。然京華之上,有「草堂」一寓,雖曰凡凡,實乃大家。「草堂」貫以「聞石」二字,「取意「文史」諧音,含涵絕佳。堂子座落京城通州,位於宋莊東北,勝景流蘇,如詩如畫。春秋綠樹成蔭,冬夏涼暖適達。
  • 「萬裡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詩情畫意裡的成都—杜甫草堂
    歡迎來評論區分享你的旅行點滴當我們遊覽很多名人故居,大多都是以「某某某故居」、「XXX紀念館」命名,而眼前杜甫曾經的故居,竟是以「杜甫草堂」命名。僅僅從名字中,就可以感受到清貧的氣息。「萬裡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公元759年間,杜甫為了躲避「安史之亂」,無奈之下攜家眷從甘肅輾轉來到了成都。
  • 美食私境【獨一處草堂】
    【獨一處草堂
  • 杜甫草堂
    上午遊杜甫草堂,我們就住在草堂對面的賓館。杜甫草堂是個大公園,草堂只是其中後人複製的一景。公園裡綠樹成蔭,青翠直滴,而不是「青翠欲滴」。荷花池裡的遊魚,使我聯想到氣脈手訣裡很多口訣,如「水混魚池中」、「青蓮插白藕」等。一座樓臺下,有個老人,穿著黃色的漢服在吹簫,風神洒然。
  • 名人故裡:臥牛巷裡的一峰草堂
    吳一峰(1907-1998),平湖人,字一峰,別名士浚,又名立,自號大走客,別號吳竇圌,齋名「一峰草堂」。1907 年8月出生在城關堰上,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詩書畫院顧問,成都畫院顧問,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吳一峰 名立,字一峰,以字行,漢族,浙江平湖人,1907年8月生。
  • 掌牧民與麗澤草堂 譜寫大坑傳奇
    曾受教於他的前臺中市師院教官莊賜祿後來曾在香港出版的傳記文學中看到一篇有關掌老師的報導,才發現掌牧民留日,並曾在北大教書、擔任過國民黨上海市主委、汪精衛偽政權時代的教育部長等要職,後覺遭汪利用而憤然離開,毛澤東也曾欲重用他,但他認為共產主義不符儒家思想觀念,遂跟隨國民政府來臺,但從此不問政事,隱居大坑。
  • 《草堂文脈 浣花話杜: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發布 記錄草堂歷史向...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10月18日下午,《草堂文脈 浣花話杜: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新書首發座談會在杜甫草堂舉行。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杜甫行蹤遺蹟地,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一代一代的草堂人為草堂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是草堂發展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為留存歷史記憶,講好草堂故事,杜甫草堂啟動了「草堂口述史」這項極具歷史意義的工作。
  • 四季的草堂
    第一次去草堂是四歲的時候,和爸爸在草堂裡留下了一張極具年代感的黑白照。後來大學的時候來了成都念書、畢業後就留在了這個陰天多過晴天的城市。現在的家離杜甫草堂非常地近,幾乎就是一條馬路的距離。幾乎是從十年前吧,就開始辦草堂的年票,不知不覺已經見證了草堂十次四季輪迴。最鐵的粉絲也莫過於此。草堂的美是深得我心的。千朵萬朵壓枝低的春、滿架薔薇一院香的夏、無邊落木蕭蕭下的秋、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冬。說不出最愛草堂的哪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心裡的那個草堂。
  • 【嶺南文史】南粵商幫向海而生 影響歐美餘波猶在
    【嶺南文史】南粵商幫向海而生 影響歐美餘波猶在金羊網  作者:李妹妍  2020-09-30 以十三行行商為先導的粵商,遠航全球創造財富神話,溝通中西,引領中國工商業現代化、國際化轉型。
  • 灣區特展 | 嶺南品格 · 大家春暖 · 時代畫風
    從「科學」與「玄學」之論,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造中國畫」的問題之爭,再到改革開放後在新一波外來文化刺激下由李小山那篇「檄文」引發的再一次論爭,通過這一系列富有戲劇性的歷程,中國畫的語義被空前拓展了。中國藝術家或借鑑西方藝術創作經驗、將創作對象投向現實生活,或從中國古老的知識體系中汲取優良傳統。
  • 草堂晚眺 千載風騷翰墨場
    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撰的《成都城坊古蹟考》認為,杜甫住在浣花溪時,「是否已先有一草堂寺,迄今尚無定論。」  第二年春天,杜甫在浣花溪畔選中一塊荒地,開始修建房子。最初,杜甫修房啟動資金有限,只是開闢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棵大樹下建了一間茅屋,這就是後來草堂的雛形。  杜甫後來是怎樣擴建草堂的?他的草堂是否就是人們印象中寒酸的幾間茅屋?杜甫離開成都後,他的草堂經歷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