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化講座∣民國時期上海的那些名案

2020-12-17 澎湃新聞
北京∣從原生到次生:民族文化的流變與轉型

時間:

1月16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海澱區頤和園東路54號老八旗營餐廳二樓

主講人:

關紀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

這是「我是滿族人」系列講座的第二講,請來關紀新教授談民族文化的流變與轉型。

北京∣為生命中一些關鍵時刻設紀念日

時間:

1月16日(周六)14:00

地點:

朝陽區三裡屯路11號、19號三裡屯太古裡Page One書店

主講人:

李孟夏(媒體人)

李孟夏有長達十幾年的媒體工作經歷,這次,他與「日和手帖」攜新書《人生有一百萬種活法》,出席Page One三裡屯店活動,和大家一起聊活法,交流為生命中哪些關鍵時刻設紀念日。

上海∣今天我們怎樣讀尼採?

時間:

1月16日(周六)14:00

地點:

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

孫周興(同濟大學特聘教授)、趙千帆(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餘明鋒(同濟大學助理教授)

尼採大概是20世紀被爭議最多的德國哲學家,大概也是中文世界裡被讀得最多的世界哲學家。但尼採的書好讀不好寫。尼採仿佛知道自己和自己的書的命運,當年就說自己的讀者在百年以後。百年以後,今天的讀者讀懂尼採了嗎?今天我們為何還要讀尼採?今天我們怎樣讀尼採?本周六,來自同濟大學的三位尼採研究者將與讀者分享有關尼採的閱讀經驗。

上海∣亞文化籠罩下的日本當代藝術

時間:

1月16日(周六)16:10-17:10

地點:

浦東新區世博大道1929號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二樓多媒體互動室

主講人:

鳥本健太(策展人、藝術總監)

日本比鄰中國,從古到今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但又是一個島國,獨特的人文自然環境造就了日本獨樹一幟的藝術表現風格。特別是以漫畫、動畫為代表的亞文化,從1990年代後半期開始迅速普及,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與「主流文化」(高端文化)的界限也開始模糊起來。日本的亞文化也影響了日本的藝術表現,無論是對漫畫、動畫的二次創作,還是對多媒體藝術以及當代藝術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次講座邀請了活躍在上海的日本策展人鳥本健太(Kenta Torimoto)就亞文化對日本當代藝術發展的影響展開討論。

上海∣日常化的當代藝術及其意義

時間:

1月16日(周六)19:00-21:00

地點:

長寧區淮海西路570號F座民生現代美術館2F影像廳

主講人:

顧丞峰(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藝術批評家)

「日常化」是指藝術作品已經越來越多地從嚴肅主題、觀念化中走出,非觀念化甚至與商業的某種聯姻現象,更多出現在非嚴肅展覽空間的公共空間。它使藝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密切的聯繫,它融入生活中的個人,成為你周遭的公共藝術,成為你欣賞中變化的科技、社會的象徵物。而面對越來越日常化的當代藝術,有關其「意義」問題的討論在20年前中國批評界就開展了較具理論色彩的一場批評交鋒,這場以「語言學」討論方式展開的討論源於對實踐中出現新問題的現象的解讀需求,其所具有的理論啟示意義卻遠遠大於它的實踐價值性。這場論爭引發了有關中國藝術批評學科規範化和本土化問題的另一場討論。本次講座將帶領我們跟隨當代藝術和理論的發展軌跡,審視當代藝術,尤其是日常化的當代藝術,在當下仍存在的諸多問題。

上海∣餐桌上的號角已吹響,為吃的藝術而戰——《明日的餐桌》書本分享會

時間:

1月17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南京西路231號人民公園內上海當代藝術館三樓

嘉賓:

於是(作家)、曾育煉(網站買手)、何遠(電臺主播)、妖妖(作家)

明日的盤中之餐,已不是買菜、烹飪、擺盤再分享到朋友圈那麼簡單。溫馨平靜的餐桌,已然成為一個戰場:人口大量增加、環境汙染、過量農藥的使用、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大型商超瞞天過海的銷售把戲……餐桌上的號角已吹響,對於食物你怎樣選擇?1月17日下午,來MoCA聽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和作家於是分享《明日的餐桌》書中有機農業研究者和植物病理學研究者的思想碰撞,看國內一流生鮮網站「本來生活網」買手演繹一粒玉米背後的美好故事,學氧氣主播何遠和生活方式作家妖妖的私房小食菜譜。

上海∣究竟什麼是「道場」?

時間:

1月17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靜安區威海路870號靜安書友匯

主講人:

劉震(復旦大學甘地和印度研究中心主任)

「道場」(Bodhimaṇḍa)在漢語裡面的意思是「修道或者成道之場所」,看似是一個簡單的漢語詞彙。其實,在不同時期、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對這個詞有過不同的詮釋和理解。在最終形成目前的含義之前,有一段漫長的演化過程。

上海∣包慧怡詩歌朗讀交流會

時間:

1月17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長寧區淮海西路570號F座民生現代美術館

主講人:

包慧怡(復旦大學英文系講師)

「詩歌來到美術館」這次請來作家、詩人、譯者包慧怡,朗誦並分享她所創作的詩歌。包慧怡曾留學愛爾蘭,獲得都柏林大學中世紀文學博士學位,研究中古英語宗教詩歌及中世紀感官史,著有散文集《翡翠島編年》、詩集《異教時辰書》,近期還將出版她的十年詩選《我坐在火山的最邊緣》,譯作有西爾維婭·普拉斯的詩集《愛麗爾》、伊莉莎白·畢肖普詩選《惟有孤獨恆常如新》等。



上海∣老上海那些名案

時間:

1月17日(周日)15:00-17:00

地點:

徐匯區烏魯木齊中路166弄13號1樓

主講人:

古葉(微信公眾號「古葉嘎上海」創辦人)

提起老上海,你會想到什麼?或許是風花雪月,或許是歷史建築,對,這些都是老上海的一部分。不過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爭端,上海灘也免不了會發生各種案件。1月17日,古葉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民國時期的案子。

上海∣詩經讀書會

時間:

1月18日(周一)19:00-21:00

地點:

靜安區烏魯木齊北路211號516室

主講人:

陳才(上海博物館研究員)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現存詩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民歌和廟堂樂章,分為風、雅、頌三章。本次讀書會,請到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陳才主講《小雅》中《無羊》和《節南山》兩篇。

廣州∣《路上有微光》——貓力&滷貓新書分享暨籤售會

時間:

1月16日(周六)14:30-16:30

地點:

天河區珠江新城海風路廣粵新天地7號

嘉賓:

貓力(自由旅行者)、滷貓(插畫師)

《路上有微光》是《貓力亂步》作者貓力最新的作品。五年來,貓力繼續在路上,陸續遊走伊朗、印度、英國、墨西哥、古巴、埃及等數十國家。她將所見所聞,濃縮成九個暖心詩意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像是一束照亮貓力旅途的微光,給人以繼續前行的溫暖與勇氣。 新作中更有人氣插畫師滷貓首次與貓力合作,以治癒性的畫筆,再現每個故事的詩意瞬間。1月16日,貓力、滷貓攜新書《路上有微光》做客唐寧書店,把一路的趣事、故事講給你聽。

武漢∣「大路」是怎樣築成——新書《大路》武漢沙龍

時間:

1月16日(周六)14:00-15:30

地點:

漢陽區龍陽大道邱家大灣58號漢陽人信匯B座四樓

主講人:

張贊波(導演)

「中國速度」令世界一再驚嘆,中國經濟騰飛,走向大國之路。那在高速發展下的個人的生存又如何?1月16日,物外書店邀請獨立電影導演張贊波,從一條《大路》的修建, 觀看國家在高速發展過程中的光榮與代價。

成都∣流浪的神明——佛像的口傳技藝

時間:

1月16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錦江區中紗帽街8號成都遠洋太古裡M68-70號方所

主講人:

蔣晟(雕塑家)

這個時代的佛像,應該很容易就被年輕人接受,而且成為一種方便被現代家居使用,又不失恭敬,且是一件傳承中國傳統美學的供養品。蔣晟在為佛造像時,秉持著這樣的理想:一方面使佛像的藝術價值得到延續;另一方面,傳承一種因供養而感到珍惜的價值觀。蔣家班做這個時代的佛像,供養這個時代的信仰,希望透過中國漢傳佛教造像的藝術價值,讓中國的藝術被世界看見。1月16日,蔣晟將來到方所,分享蔣家班佛教造像的製作心得,回溯佛像的口傳技藝。

深圳∣從《場景革命》裡看未來的社群發展

時間:

1月17日(周日)16:30-18:30

地點:

福田區福中一路2001號深圳圖書館南書房

嘉賓:

喬宇(本果設計創始人)、謝宗霖(夢想行動家社群創始人)

《場景革命》一書中提到,在移動互聯時代,「場景」不是一個簡單的名詞,它是重構人與商業的連接。新的體驗,伴隨著新場景的創造;新的流行,伴隨著新的洞察;新的生活方式,也即新場景的流行方式。社群是場景革命下的產物,那麼如何設計新的社群空間,如何在失控的狀態下建立社群,進入社群後的事業如何經營。

深圳∣文學的反思,記憶與眺望——從小說集《抄家》說開去

時間:

1月17日(周日)19:30-21:30

地點:

羅湖區寶安南路1881號華潤中心萬象城四層西西弗書店

主講人:

南翔(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作家)

《抄家》收錄了南翔近三四年創作的十個「文革」題材的中短篇小說,圍繞上世紀50至70年代人們在贛西、袁江、宣江火車站的日常生活,展開一系列的故事敘述,刻畫當時各個階層的人物。本周日,作家將在西西弗書店回顧這些小說的創作,以及有關那個年代的回憶。

杭州∣世界近代史:「病夫」的故事——淺談奧斯曼的解體與清帝國的滅亡

時間:

1月16日(周六)14:00-15:30

地點:

江幹區解放東路58號杭州圖書館錢江新城館三樓第九研究室

主講人:

酆宇軒

1911年,辛亥革命,次年二月清帝退位;6年後,土耳其獨立戰爭爆發,蘇丹退位,哈裡發被放逐。「東亞病夫」和「西亞病夫」,遠東和近東這兩個曾經空前強大的帝國幾乎同時爆發革命,這其中到底有何異同又有何聯繫?

長沙∣湖湘文化的歷史脈絡與人文精神

時間:

1月16日(周六)09:30-11:30

地點:

開福區八一路538號長沙博物館多功能廳

主講人:

鄭佳明(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湖南之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群苗所革,蓋亦山國荒僻之亞。」但正是在這片古人眼中的蠻荒之地上, 一代代湘人上下求索,經世致用。湘人心懷天下,心繫天下,心憂天下。湘學有一種重道的傳統,一種求變的精神,一種唯實的態度,一種海納百川的胸懷。湖湘文化起源於何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湖湘文化如何積澱、嬗變,新世代的湖湘文化又該走向何方。1月16日上午,與鄭佳明老師一同暢談「湖湘文化的歷史脈絡與人文精神」。

瀋陽∣魏小河首部作品「獨立日」開篇力作籤售會

時間:

1月16日(周六)14:00

地點:

皇姑區北陵大街17號北方圖書城(天地店)

主講人:

魏小河(書評人)

人生如大海,書本是一葉葉小舟,你理想的讀書生活是什麼樣的?對一個愛書人來說,享受讀書是一種樂趣,享受書房是另一種樂趣。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風格,而書店,就是讀書人心中的城市地標。在書店裡,你也許遇到了一個影響自己一生的作者,可能邂逅了一段美好的愛情,都是記憶。1月16日下午,來北方圖書城與「不止讀書」魏小河相約,一起聆聽魏小河的讀書史,和年輕人一起聊聊怎樣讀書,探索整個世界的美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文化講座∣從《愛新覺羅宗譜》談清朝第一家族的故事
    講座將重勘民國時期的光影空間,現場還將放映中國現存最早的中國電影《勞工之愛情》。「上海話劇藝術中心2016年開年系列講座」將特邀上海戲劇學院重量級學者為觀眾帶來劇作巨匠莎士比亞作品詮釋系列講座。、博士生導師)講講民國文學那些事。
  • 一周文化講座∣阿斯曼來了,談文化記憶、遺忘的形式與一神論
    北京∣文化記憶——揚·阿斯曼講座、遺忘的形式——阿萊達·阿斯曼講座時間:11月28日(周六)15:00-18:00地點: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創意廣場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嘉賓:>近年來,隨著長江流域的四川廣漢三星堆、江西新幹大洋洲、湖南寧鄉炭河裡等眾多商周時期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逐漸為南中國青銅文化的神奇和精彩揭開了面紗,其中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更是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 一周文化講座︱喜歡博物學的康熙
    9月4日,著名傳記作家李輝將攜新書《穿越洞庭 翻閱大書》作客北京青年報天天副刊講述現代文學中「那些人,那些事如同一朵又一朵雲彩在流動裝點著歷史與文化的天空幸或不幸,均在其中」。上海∣如何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時間: 09月02日(周五)18:30-20:30地點: 上海市靜安區威海路870號 靜安書友匯嘉賓:朱高正(博士、前立委、民進黨創黨元老
  • 一周文化講座∣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致敬字裡行間的莎翁
    北京∣「文學·語言·法治」學術研討講座時間:4月16日(周六)9:00-17:00地點:海澱區西土城路25號中國政法大學(薊門橋校區)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與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舉辦的首屆「司法文明與法治文化
  • 一周文化講座︱宋氏三姐妹以來的女性百年
    、發展及其背後的文化、社會現象,圍繞七個位於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的飯店建設項目,以及相關的模型、圖紙、照片、文獻及藝術作品展開討論,從而追溯「改革開放」時期人們在藝術與思想方面的探索。>從「吃」下手,切入張愛玲、黃侃、錢鍾書、張恨水等二十餘位民國文化大師私生活,我們來聊聊那些色香味俱全的民國往事。
  • 一周文化講座︱丁玲最後一任秘書講述丁玲與上海
    本次講座UCCA邀請到建築師馬清運、馬巖松共同來聊聊建築、記憶、繪畫、城市與現實之間的聯繫。北京∣科幻電影是如何講故事的?此次講座將探索早期美國總統的歷史以及他們如何創造一個新的國家政治。嘉賓還會討論美國的開國元勳們建立新政治體制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現代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在這個動蕩時期的根源。
  • 一周文化講座︱賈伯斯的日本廚師:匠人精神與日本料理
    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期,是「中華第一帝國」的發端。秦漢時期發生了很多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讓我們一同品讀《國史大綱》第七章與第八章,暢談秦與西漢那些事。李國榮長期從事明清檔案和明清歷史研究,先後主持明清時期南海問題、臺灣問題、澳門問題、甲午戰爭、辛亥革命等20多個專題檔案的編研出版和文化開發工作。
  • 一周文化講座|風吹蘆葦蕩——文學中的紅色回憶
    本次講座UCCA和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邀請策展人福爾克·阿爾布斯教授來到中國。他將以親身策劃的展覽為例,探究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功能與其他元素之間的關係,以及對當代產品設計的反思。儘管如此,那些傳統的手工技藝還是一直在頑強地存在。當其不能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服務時,就轉化成一種為人們精神服務的藝術品而存活於民間。20世紀90年代以後,在新的文化背景中,它又得以復活,並成為景德鎮現代陶瓷產業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切如何展開,對景德鎮陶瓷產業未來的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又有何重要的意義?
  • 一周文化講座︱從《百年張家》看紳商的世界意識
    )、梁文道(文化評論家)西方有句名諺,「世界是一本書,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讀過其中一頁。」上海∣漫談現代藝術大師的那些事兒時間:11月26日(周六)14:30-16:30地點:靜安區延安中路1000號上海展覽中心西二館三樓主講人:李磊(上海中華藝術宮副館長)
  • 一周文化講座︱逃離北上廣:一線的欲望和二線的願望
    兩晉十六國時期,發生了許多精彩的歷史故事。7月9日,相約新民歷史沙龍,品讀《國史大綱》,暢談兩晉十六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勞森伯格在中國」展覽期間,本講座試圖探討黑山學院對美國文化的影響,以及實驗性教育與藝術、生活的關聯,邀請藝術家劉卜華、邱志傑等人展開對話,深度分析黑山學院所代表的「自由態度」、「實驗精神」和「生活藝術」。其中,劉卜華以《黑山學院的24年》為畢業論文從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畢業。
  • 一周文化講座︱紅軍長徵勝利八十周年:歷盡艱辛的求生之路
    本講座以北京的國子監和順天府學為例,從布局形式、建築構成和文化象徵等方面進行介紹,與大家共同領略北京地區官學建築的魅力。,那些沉醉書中雲遊四海的夜晚,那些《書旅人》中未寫完的話,那些你聽過的小鐘的歌,以及隱藏在音樂背後的秘密……上海∣朗誦會/對談:德中跨國愛情《桃花運》時間:9月9日(周五)19:00-21:00地點:黃浦區福州路318號浦匯大廈101室
  • 一周文化講座|上海製造——那些年的美術電影
    >一西平措(中國西藏文化博物館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本次講座以佛像的發展歷程和種類為線索,系統地為大家介紹中國歷代佛像的藝術特點、種類和藝術價值、漢傳佛像鑑賞與藏傳佛像鑑賞等知識。上海│上海製造——那些年的美術電影之橫空出世的經典 時間:10月21日(周六)14:00-16:00地點:浦東新區世博大道1929號民生現代美術館二樓多媒體互動室嘉賓:嚴定憲(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動畫設計
  • 一周文化講座│重塑正統:明太祖時期的社會文化變革
    本次講座,郭教授將深入解讀儒家思想中的「樂感」文化與憂患意識。上海│如何訪問詩的夢境?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強盛和開放的一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從「上古時期」向「中古時期」過渡的分水嶺,人們的生活面貌和社會風俗發生了很多變化,文化和藝術也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面貌。唐朝人一邊修復和繼承著華夏文明過往的輝煌,一邊又融會貫通,創造出燦爛的新文化。
  • 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上海的糕點在民國時期有哪些種類?
    歡迎來戚記聊古今文化,有人問,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揭秘一下。民國時期人們的主食和現在類似,就是米飯、麵食和糕點。和現在一樣,民國時期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飯,北方人的主食是麵食。民國時期上海人的主食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糕點,上海的糕點最初只有小圓子、小餛飩和米松糕等,後來隨著民國時期很多外地人到了上海,各式各樣不同風味的糕點開始在上海流行。其中蘇州糕團最先到了上海,蘇州糕團的最初經營者是南京東路的五芳齋糕團店,這家店的工作人員都來自蘇州。
  • 一周文化講座│副刊,上海報紙的重鎮
    >本次講座,北京師範大學研究員車鳳將為我們講解君子文化的當代意義,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什麼樣的人才可被稱為君子?張恨水是民國時期產量最高的作家,一生寫了一百二十餘部中長篇小說,就連魯迅都曾主動為母親購買他的小說。然而,張恨水也一直在遭受著誤解,得不到正確評價,很多作家和評論家認為,張恨水只描寫舊社會的腐朽愛情,是「封建欲孽」,被劃入「鴛鴦蝴蝶派」。後來,雖有人試圖給張恨水小說以肯定性評價,但卻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 一周文化講座|上海話的前世今生
    了解、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文物古建築保護以及傳統建築及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講座將向大家系統介紹這些非物質文化內容。北京│什麼BIAN形鳥?本次講座擬從歷史、文化與藝術三個維度對書法的價值、內涵以及表現形式進行討論,勾勒出書法發展的歷史文脈與美學精神,進而對書法的欣賞與創作作出解釋。
  • 一周文化講座|上海古籍出版的往事與前瞻
    國內知名原創兒童繪本插畫師肉山阿姨、木可子、荼又、楊博一起聊聊一本兒童插畫繪本背後那些個人和群體的不同經歷。)5月31日晚,建投書局聯合新經典文化與跑步學院,邀請到姿勢跑法創始人羅曼諾夫博士攜新書《姿勢跑法》,與姿勢跑法中國區的總教練們,在建投書局·上海浦江店為大家帶來一堂「跑步如何不受傷」的新書分享,更有姿勢跑法現場演示與新書籤售等你參與。
  • 千金盡散名跡留芳:那些民國時期的收藏家
    千金盡散名跡留芳:那些民國時期的收藏家心和美術轉載▼標籤:雜談千金盡散名跡留芳:那些民國時期的收藏家隋代·展子虔《遊春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千金盡散名跡留芳:那些民國時期的收藏家唐·周昉《戲嬰圖》 現藏美國大都會美術館民國藏家不僅收藏規模不凡,種類豐富,還尤其注重藏品的系統性和收藏脈絡。張蔥玉出生名門,自祖父起,一門三代皆是鑑賞收藏巨眼。他一度專收唐宋元名跡,明清兩代的作品基本不收。
  • 老照片再現民國時期的上海,不愧是遠東第一大城市
    上海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蹟。1843年後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並迅速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本組老照片拍攝於民國時期1942年到1946年的上海。圖為民國時期的上海街景。圖為民國時期的上海,西裝革履的男人攜著情人走過停滿黃包車的街頭。
  • 罕見老照片:民國時期的舊上海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民國時期舊上海的美麗風光吧! 當時曖昧的女性,特別喜歡去往照相館拍照,記錄下美好的時光。正因為如此,在街道兩旁,倒是開了不少照相館店鋪。當時洋汽車不少,是富貴人家出行的方式。若是普遍平民的話,除去蹬自行車,這有軌電車則是最佳的出行工具。從照片中可以看出,兩側並沒有窗戶,也沒有車門,上下車都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