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多部門"共辦一桌席" 村民享"菜單式"培訓謀致富

2020-12-26 甘肅新聞網

  中新網甘肅定西12月22日電 (艾慶龍)「在脫貧攻堅中,定西堅持『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調動各方面最優資源向深度貧困聚集,累計籌措到位各類扶貧資金279.26億元。」甘肅省定西市委書記唐曉明22日說,該市有75%以上的農戶依靠發展產業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有61.98萬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種養產業實現穩定脫貧。

  唐曉明介紹定西脫貧經驗時說,當地因村制宜、因戶施策,以牛、羊、菜、果、藥、薯、種業7大特色產業為主,以小買賣、小作坊、小技能、食用菌、小雜糧、花卉、金銀花等產業為補充,確保每個貧困村至少有一個主導產業,每戶貧困戶至少有一個脫貧主業。

  22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在定西市舉行「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定西專場。

  定西市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自然資源極度匱乏。1982年,國際荒漠化組織、聯合國官員實地考察後給予「這裡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的結論。「缺糧吃、缺水喝、缺衣穿、缺柴燒」是此前定西真實寫照。

民眾利用手機給展示臺上優質馬鈴薯拍照。(資料圖) 張婧 攝

  「定西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戰貧脫貧的奮鬥史。」唐曉明介紹說,針對傳統產業扶貧模式見效周期長、技術標準高、產業鏈條長的實際,當地因地制宜發展扶貧車間、公益性崗位、「五小工程」等8個新型扶貧業態,累計整合各類資金56.97億元用於產業發展。

  「構建起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人口之間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有效帶動貧困戶穩定增加收入。」定西市市長戴超表示,當地構建「扶持政策—三變改革—技術培訓—責任體系—基層組織」為一體的全產業保障體系。

  近年來,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定西推行「黨政『建廚』、基地『主勺』、學員『點菜』、部門『買單』」的「四方聯合」菜單化培訓機制。

  「纏繞法用於截面較大的導線,將已去除絕緣層和氧化層的線頭相對交疊……」在一間教室中,陳耀龍和同學們正在學習電工基礎知識。

  陳耀龍是定西市安定區西鞏驛鎮羅川村村民,在當地工地上「摸爬滾打」已有10年之久,摸索出一套電工技術,但因為沒有相應的資格證,跟工友幹著相同的事,工資卻差1000多元,著實讓他有些懊惱。得知當地政府推出「菜單式」免費培訓,他第一時間就報名電工技能培訓。

  「學成考試合格後,就有資格證,也就能提高工資。」陳耀龍談及未來,滿臉笑容。

  定西官方公開文件顯示,在技能提升方面,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44.9萬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2.3萬人次,使貧困勞動力擁有了一技之長,增加了收入。

  此外,定西還與福州市共同開發的定西扶貧惠農資金監管網,成為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的「千裡眼」「順風耳」;安定區探索建立了「企業+聯合社+貯藏庫+合作社+銀行+貧困戶」的藍天模式,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5786戶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致富……

  如今的定西,下轄縣區整體脫貧摘帽,貧困村全部退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完)

相關焦點

  • 甘肅定西多部門「共辦一桌席」 村民享「菜單式」培訓謀致富
    (資料圖) 艾慶龍 攝中新網甘肅定西12月22日電 (艾慶龍)「在脫貧攻堅中,定西堅持『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調動各方面最優資源向深度貧困聚集,累計籌措到位各類扶貧資金279.26億元。」甘肅省定西市委書記唐曉明22日說,該市有75%以上的農戶依靠發展產業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有61.98萬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種養產業實現穩定脫貧。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定西多部門「共辦一桌席」 村民享「菜單式...
    (資料圖)艾慶龍 攝中新網甘肅定西12月22日電 (艾慶龍)「在脫貧攻堅中,定西堅持『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調動各方面最優資源向深度貧困聚集,累計籌措到位各類扶貧資金279.26億元。」甘肅省定西市委書記唐曉明22日說,該市有75%以上的農戶依靠發展產業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有61.98萬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種養產業實現穩定脫貧。
  • 豐臺南苑村「紅色管家聯盟」啟動 村民享「菜單式」服務
    答案就是「紅色管家聯盟」,一個只要村民一「吹哨」它就帶著定製服務來「報導」的組織。如今,村民們都親切地稱它為「紅盟」、便民之家。 「紅盟」助力棚戶改造 村民人散心不散 2017年11月,南苑村正式啟動棚戶區改造項目,一個月內有96.28%的村民籤署了改造合約。隨之,這些村民開始租房周轉,分散居住。
  • 「三份菜單」掀起節儉辦宴新風尚
    一些家庭為了「面子」,就算傾其所有也要把宴席辦得體面些,一個婚宴下來,不僅要花掉幾萬甚至十幾萬元,而且造成餐桌上大量浪費……對此,許多村民直言,農家喜宴鋪張浪費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受攀比之風影響,他們希望村裡及相關部門能出面管管喜宴鋪張浪費的現象。
  • 交流| 敘浦圖發展歷程 謀未來致富之路——閔行區浦江鎮代表團來澤...
    交流 | 敘浦圖發展歷程 謀未來致富之路——閔行區浦江鎮代表團來澤開展對口幫扶工作 2019-11-13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線上辦、就近辦、兜底辦……鹽城辦稅改革謀創新!
    「現在辦稅繳費渠道多,除了辦稅大廳,還有電子稅務局、自助辦稅機、手機APP。」「在農行和郵政網點也能辦稅,融合式服務對我們財務人員來講真方便。」…… 「『非接觸式』辦稅高效便捷,繳稅、退稅、發票領購全部網上辦理。」「手機掃一掃,就能實現智能填單!」
  • 散養「 香豬」 村民共致富
    提起林芝的「香豬」,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京都村的阿胖,阿胖養殖的豬是藏香豬與當地野豬雜交而成的,因其瘦肉多、口感好而遠近聞名。自養殖基地成立以來,村裡的貧困戶都有了固定收入,還帶動村民持續增收,阿胖的致富故事只是京都村村民奔向小康社會的一個縮影。
  • 陳先志:為村民鋪就致富茶路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陳先志供圖)創辦合作社,黨旗引領致富路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山峰連綿不絕,梅響兩大水庫(梅山、響洪甸水庫)鑲嵌其間,土地多是山區或半山區。這裡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走進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的黨建活動室,迎面而來的就是紅色的展板,鑲著黨旗黨徽,鐫刻著「黨旗引領致富路」幾個大字。
  • 梁平區:廟壩村柚子成為村民的「致富果」
    廟壩村將該村700餘畝集中連片的柚樹實行全程社會化服務,交由該村懂技術又細心的致富帶頭人周照厚和文其超打理。「老楊,除草的時候要注意,刀片別傷到柚樹了。」4月7日,廟壩村全程社會化服務負責人之一的周照厚,對正在為柚樹除草的楊君良叮囑道。據了解,全程社會化服務將幫助村民開展除草、施肥、殺蟲、修枝等管護工作,統一對連片柚子樹實施規範化管理,規模化、規範化種植,讓該村柚子品質上一個臺階。
  • 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總工會:「菜單式」服務助推企業發展
    今年以來,經開區工會共舉辦「政銀企合作」、「政校企合作」「夏季送清涼」等各類對接服務、志願服務、培訓活動10餘次,真正做到了急企業所急,辦企業所需,把工會工作做到企業的心坎上。復工復產工作開展以來,臨沂經開區工會結合疫情防控實際,配合有關部門積極開展「進企業送政策解難題」活動,確保全區240家企業每家均有3名相關人員進行幫扶,指導企業進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共編輯印刷《應對疫情中央及地方支持性政策彙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手冊》1000套、發放口罩10萬個、防護服2000套,解決問題300餘條,實現企業復工復產率全市領先。
  •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我們見到羅躍雲時,她正在牌樓鄉團結村自己辦的扶貧車間加工廠指導村民生產作業。室內堆放著滿滿的漁網加工材料,村民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剪料、穿線、縫邊、吊須、織漁網,作業板上,一雙雙巧手在網框和網線之間穿來引去,快速地飛舞著,不一會兒,細密緊實的漁網就在她們手裡漸漸成形。
  • 高淳蔣山四支村志願服務隊提供「菜單式」服務
    高淳蔣山四支村志願服務隊提供「菜單式」服務村民互幫互助,共育文明之花記者 胡英華 攝今天傍晚,高淳區固城街道蔣山社區鑼鼓陣陣,歡快的音樂響遍村道小巷,全村男女老少都聚到村頭老戲臺前看文藝表演,村民吳春香帶著全村20多名婦女進行民俗表演,時而打香蓮,時而打腰鼓,熱鬧非凡。
  • 饢產業帶動村民致富
    新疆庫車市緊緊圍繞饢產業發展,以脫貧致富為目標,不斷壯大發展民族特色美食「饢」產業,積極調動村民內生發展動力,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饢產業實現了增收致富。在庫車市烏恰鎮薩益布益大饢城,工人們正忙著趕製大饢,前來買饢的市民絡繹不絕,在這裡上班的工人都是來自烏恰鎮各村的村民,經過統一免費培訓實現了就業,有了穩定的收入。
  • 村民致富帶頭人--五河縣東劉集鎮西楊村張維新
    安徽日報1月8日訊五河縣東劉集鎮西楊村養豬協會會長、共產黨員張維新,幾年來憑著頑強精神和辛勤勞動走上富裕路,已擁有2個大型養豬場房,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共獲利50多萬元,多次被評為「養殖示範戶」和「致富帶頭人」。  眼前的張維新,是一個憨厚中見出勤奮、精明中透著善良的淮北農民。談起自己的發展史,他顯得有些拘束。
  • 我市創新「工匠講堂」系列培訓課程服務,深化「菜單式」人才培養...
    我市創新「工匠講堂」系列培訓課程服務,深化「菜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技能人才 賦能高質量發展
  • 脫貧「菜單」上的「致富餐」
    2017年以來,新林鎮黨委、政府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將小小中藥材列入脫貧大「菜單」。現場領到23200元錢的村民李秀峰難掩興奮:「我不但高價把地租給公司,還在公司打零工,既掙上了錢,還學了不少種植技術,開春兒我準備把家裡的園子好好規整一下也種藥材。」
  • 劉庭傑:基層黨員幹部帶領村民致富
    初中畢業後,16歲的他開始獨自謀生活,當過礦工、賣過油條、販過化肥。摸對生意門路後,劉庭傑把登封的煤販到外地,再從外地拉貨回登封,輕鬆兩頭賺錢,入列「萬元戶」。20多歲的劉庭傑靠著精明發家致富,贏得村民看好,擔任了村民小組組長。當時每逢天幹地旱,老井村吃水成難題,恰逢鎮裡建設「萬人吃水工程」,村裡因為資金短缺致使工程卡殼,劉庭傑帶頭捐款500元,這在當時比國家公職人員的年工資還要高。
  • 打開山門辦街市 村民致富有新招
    香格裡拉市三壩納西族鄉哈巴村 轄18個村民小組 居住著納西、回、彝、漢、傈僳、藏等民族 共4100多人
  • 酒鬼酒甘肅定西樣板市場隆重啟動
    深度觀察 | 深耕定西 謀求新突破 酒鬼酒甘肅定西樣板市場隆重啟動甘肅定西市場已經成為馥鬱香型酒鬼酒的紅海市場 本網訊 8月22日,以「謀突破、創新高、贏未來」為主題的中糧酒鬼酒西北大區定西市安定區樣板市場啟動暨客戶答謝會在定西市安定區隆重召開
  • 繆連英:村民心中的「知心大姐」 遠近知名的致富能手(圖)
    在其生病期間,東堆村的百姓,自髮結伴前去探望繆連英,給她帶去一些家鄉的土特產,其中一位70多歲的老人,由於腿腳不方便,多次要求通過電話去問問繆連英情況。她說,繆書記這樣一個大好人,一定會好起來。該村86歲的村民曾友發告訴記者:「我年紀大了,走不了,不然一定會去看望繆書記。平常我也會向別人打聽繆書記的病況,她在南昌時我打了5個電話,在樂安時打了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