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爺的抗戰:雁門關外應縣,羅莊防守戰

2020-12-24 龍山大先生

姥爺在世的時候經常提到應縣羅莊村,姥爺曾經參加過喬日成的隊伍,喬日成的隊伍當時是抗日隊伍,在羅莊一站,是姥爺第一次對倭寇作戰,而那一戰,姥爺犧牲了八十多名戰友。那是1941年農曆正月二十二,羅莊村唱起了耍孩兒戲,是兩個戲班子,鑼對鑼,鼓對鼓,兩個戲班子都卯足了勁兒,誰也不服誰,唱的有勁,看的是專心致志,整個村小廣場,座無虛席,熱鬧非凡。

第二天早晨天剛麻麻亮的時候,看了一夜戲的村民有的還在睡夢中,有的起來生火做飯,有的打掃院子,而姥爺已經和往常一樣上操了。當時姥爺是喬軍張撲二支隊的一名普通士兵,就駐防在羅莊村。忽然負責放哨的秦二後跑過來報告說,日軍包圍了羅莊村。由於部隊早就構築了工事,張撲隊長立即下達了準備戰鬥的命令。剛交火的時候,由於構築的工事較合理,倭寇一時攻不過來,反而多了兩具屍體。

斷斷續續打了中午,倭寇突然要求停火,派一名渾源人來勸降張撲(此人姓龔,是渾源下疃人,後來被鎮壓)。張撲一聽大罵道:「老子寧死不當亡國奴」,話未說完,舉槍就要搶斃此人,此人落荒而逃。倭寇見勸降不成功,便用小鋼炮轟擊,一時間,戰鬥有打響了,炮聲、槍聲、喊殺聲連成一片,整個羅莊瀰漫在一片硝煙之中。

一直打了將近一個多小時,村裡傷亡太大,不僅僅是喬軍士兵,還有平民百姓,倭寇的炮彈不避諱老百姓,認為那裡有喬軍,就轟擊那裡。午後,倭寇發起了新的衝鋒。由於喬軍的無論武器和裝備、以及彈藥人員素質明顯和倭寇差了好幾個層次,最終倭寇攻進了村裡,一時間打開了交手仗。張撲一看守是守不住了,便下令向安樂營方向撤退。誰知,倭寇早就料到張撲會有此一招,在村北設下了埋伏。

喬軍邊退邊打,最終衝出了重圍。這一仗喬軍戰死八十多人,倭寇二十多人。而姥爺卻因為腿部中槍,無法行走,留在了羅莊村,被一位叫楊希哲的農民藏在自家挖的地洞裡。倭寇佔領村莊後,便挨家挨戶搜查喬軍傷兵,不但槍殺傷兵,還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

村東門領班的康維其,是第一個開門迎接倭寇的,滿以為討好倭寇會升官發財,不曾想倭寇問都不問他,直接開槍射殺於門口。還有一個小青年來了看戲住到嶽父家,也被槍殺。姥爺聽得清清楚楚,當倭寇來到楊希哲家,楊希哲問:「要啥了,自己拿」,一個漢奸說:「啥也不要,要你的命」,接著槍聲就響了。

據後來資料顯示,此次羅莊血案,除了犧牲的八十多名喬軍,老百姓死亡二十多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老百姓的屠殺僅僅限於倭寇進村的前十幾分鐘。後來,倭寇將全村人集合起來,半跪在地上,加起了機關槍,準備行刑。就是後來那位被鎮壓渾源龔姓下疃人對一個倭寇軍官嘰裡咕嚕說了些什麼,那倭寇軍官擺了擺手,撤掉了機關槍。並在人群中拉出來五、六個傷兵全部槍殺,而老百姓倖免於難了。

倭寇走後,姥爺爬出了地洞,安葬了楊希哲後,回到了家裡,後參加雁北支隊下設的北嶽分區的一支小隊,成了八路軍戰士。

後來得知,羅莊血案還有小南門外,在沈端的院有許多婦女藏身,倭寇進院後獸性大發,其結果可想而知了。一個中年男子上前阻攔,被鬼子一槍擊斃。

三元宮廟,住著一位窮苦的楊樂老漢,他正在做飯,倭寇一進門二話沒說就用刺刀捅死,血流滿地,殘不忍睹。還有幾個倭寇發現廟內地窯有人,便把柴點著扔了下去,燒傷了不少人。

一個叫楊甫成的農民被倭寇打傷膝蓋後疼痛難忍,7天後死去。

另外還有一名叫楊恆雲的婦女(地下組織婦救會長)在突圍中中彈身亡。

現在姥爺早已作古了,但他趕上了新時代。姥爺經常說:「現在的你們真幸福啊!想吃啥就吃啥,不用躲躲藏藏了。國家強大了,再也不怕倭寇了!」

相關焦點

  • 坐著火車看山西|雁門關外話豐收
    坐著火車看山西|雁門關外話豐收 2020-10-05 0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他19歲入黃埔軍校 黃埔五期生中的佼佼者 令雁門關外日軍聞風喪膽
    八路軍的將領也都能徵善戰,抗戰堅決,是日軍前所未有的對手。其中一位湖南的八路軍團長,就長期在雁門關外打擊日軍,幾乎成了那一帶日軍的剋星。19歲入黃埔軍校 五期生中的佼佼者這位團長叫宋時輪,湖南株洲人。19歲時入讀黃埔軍校第5期,22 歲時在家鄉領導遊擊戰爭,專門打擊當地的地主惡霸。
  •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一首鮮為人知的步韻詩 - 龍山...
    雁門關外以」雁門關外野人家」起句的《關外吟古詩>在雁北大地可謂家喻戶曉,數百年來被稱是塞外古代風光的真實寫照,口碑文章,津津樂道:>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晚年居故鄉常與友人登恆山、龍山,過朔州、雁門,詩有《雁門道中所見》《應州寶宮寺大殿》等。
  • 紅色文物(景區)·抗戰故事|宋時輪:兵出雁門,浴血軍歌
    1937年10月18日,在閻錫山棄關南撤以後,八路軍120師716團首任團長宋時輪率領雁北支隊挺進雁門關北,抗戰殲敵,開創敵後根據地,打開了新局面。北京市門頭溝區永定河文化博物館收藏有開國上將宋時輪創作的《八路軍第4縱隊軍歌》。歌詞是:「戰火連天響,戰號頻吹,決戰在今朝,我們抗日的先鋒軍,英勇武裝上前線,用我們的刺刀、槍炮、頭顱和熱血,嗨!
  • 考古筆記:雁門關外山陰縣,古遺址的那些事兒
    山陰長城雁門關外山陰縣位於大同盆地東南邊緣,是遠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桑乾河橫貫縣南,故而又名河陰縣,為遼代所置。(原縣城在桑乾河之陰)。山陰縣的新、舊廣武城,地處雁門關外,依山傍險,虎踞要衝,聯結雄偉的內長城。在歷史上曾是少數民族南進中原必爭的軍事要道。大批的漢墓多數與戰爭有關。
  • 應縣這個地方火了!引來數名遊客,歡歡看看....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應縣老家群」再點擊「關注」
  • 人說山西好風光,雁門關、平遙古城、應縣木塔國慶十一必打卡
    《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裡「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順便再走一走攝影人都愛的平遙古城,看一看據說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應縣木塔,吃一吃山西特色美食……2天時間足以。
  • 山西雁門關外的這個縣級市,面積不大經濟卻非常好,人文古蹟眾多
    山西雁門關外這個縣級市,面積不大經濟卻非常好,且人文古蹟眾多。山西懷仁市山西懷仁市懷仁市位於山西省北部,地處山西省雁門關外
  • 千裡來尋故地——雁門關
    雁門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位於山西忻州代縣城北。蘆芽山距離雁門關大約有130公裡,開車大概要3個小時左右。明清以後,內長城戍邊的作用逐漸消弱,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現在能看到的雁門關,主要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
  • 山西建築奇蹟——應縣木塔
    在今天山西晉北雁門關附近的應縣,存留著一座由遼代興建的木塔,至今已佇立近千年。
  • 閒話應縣木塔
    這是關於應縣木塔由來的一個傳說。 另一種傳說是拆了幽州(今懷仁金沙灘旁)蓋應州。相傳當年遼國的軍隊駐守在幽州城,為了越過橫亙在前面的黃花梁觀察到雁門關內宋兵的動靜,蕭太后下令將幽州城拆遷至應州,即今應縣城。據說,建應州的磚木都是由工匠排成長隊從幽州一塊一塊運來的。應州建成後,信奉佛教的蕭太后又下令修造了木塔。
  • 山西雁門關詳儘自助遊攻略
    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代縣到雁門關沒有公交,如果自駕比價方便,徒步的話,代縣鼓樓後有去雁門關的大巴,沒有返回代縣的。這趟車是從南口村早上8點發車,下午1點返回南口村,途經好幾個村子,終點站一般是南口,票價5塊,當然有去雁門關的也拉。從代縣到雁門關景區售票處是30公裡左右,打車價格在80元左右,3-4人比較划算。
  • 應縣釋迦塔與比薩斜塔、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對聯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點檢透雲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此外,與木塔齊名的是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中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為研究中國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 鐵騎走西口,途經右玉左雲應縣五臺山雁門關,感受先輩的艱難抉擇
    懷仁地處雁門關外,桑乾河上遊,金沙灘是當年宋遼古戰場,據傳北宋楊家將曾在此浴血奮戰。爬上允許登臨的第三層可俯瞰應縣全景,但總是感覺配不上它響徹世界的大名。到應縣酒店,清理四個小時才稍見人樣。左臂受皮外傷較為嚴重。唉,血的教訓啊!
  •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歷經千年烽火的五A景區,遊覽攻略多圖
    咱們列舉些景點打卡地看看:雲岡石窟(120元,工作日免票)懸空寺(門票15,工作日免票,上寺廟100元不免)恆山(48元,工作日免票,索道上下140不免)雁門關(說是工作日免票,但是到了以後人家說沒免,門票90,遊覽車往返10元)應縣木塔
  • 崛起的塔鄉故土——應縣
    應縣地處山西省北部,東屏北嶽恆山,南控雁門雄關,西鄰朔州電都,北毗大同煤海,宛若鑲嵌在煤電之都的一顆綠色明珠,人稱塞外江南,素為晉北旅遊勝地。全縣國土面積1708平方公裡,轄3鎮9鄉298個行政村,33萬人。
  • 此地空餘楊家將:訪代縣雁門關 | 尋宋
    參觀完雁門關前往應縣途中,我們又流連於各個時代的長城遺址、新舊廣武城遺址以及廣武漢墓群。廣武漢墓群南邊開闢的巨型廣場上兀自豎著漢武帝像。我們衣服單薄,迎著蕭瑟秋風和陰寒暮色,步行穿越這疑似旅遊開發的爛尾工程,感受著雁門關的肅殺和荒涼。代縣也算是王興之地。歷代「代國」在晉陽、大同之間,地名卻被代縣獨佔。先秦的代國與趙國糾纏不清,傳說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最先修築了代縣的前身廣武城。
  • 一生所愛隱約,在白雲外——山西之應縣木塔
    山西應縣有一座千年木塔——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2016年獲金氏世界紀錄:最高大最古老木塔的認證。八十多年前(1933年),梁思成前往山西應縣考察。從雁門關出來,我們的目的地就是——應縣木塔,不足100公裡,一個多小時就能到。
  • 應縣兩景觀,世間不多見
    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地處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南端,東距恆山53千米,南到雁門關100餘千米。應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繁多,其擁有的兩大景觀,世所罕見。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它和法國艾菲爾鐵塔,義大利比薩斜塔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
  • 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雁門關
    古井沿著石板路繼續前行,在邊貿街的入口處的關外道路上---地利門,走過這個門,就從關外進到了雁門關內。古時關外為北方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物資匱乏,關內為中原農耕區,相對富足,有多少關外人為了溫飽,渴望走進這個大門,成為關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