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茶商或「專家」站在狹隘的個人或小集團利益之上,編故事,講神話,似乎離開了喬木古茶樹就制不成普洱茶了。舉一例,滇西有一茶企將產於高黎貢山同一地的普洱茶冠以喬木王野生茶、喬木王大樹古茶、喬木王老樹茶、喬木王古樹茶、喬木王生態茶等,它們本質有什麼差別?業主都說不清楚。茶名雖多,無非都是用生長年限較長的喬木或小喬木大葉茶加工的。這種茶樹分兩類,其中一類多是野生型的大理茶。大理茶由於有效生化成分如茶多酚、酯型兒茶素(尤其是EGCG)、胺基酸、茶氨酸、咖啡鹼等都比栽培型大葉茶少,故品質比較差,正因為如此,20世紀七八十年代已停止採制。將野生茶樹制的普洱茶取這麼多名詞,一無非是故弄玄虛,二是為其售價的隨意性和模糊性找理由,讓價格背離價值。
再有一種古樹茶是用早年人工栽培的茶樹制的,樹齡在五六十年到一百年左右。不可否認的是,多數情況下這類古茶樹制茶品質優於八九十年代發展的無性系條栽茶園即俗稱的「臺地茶」,特點是香氣、滋味比較飽滿,醇厚度高,如著名的易武茶、班章茶、南糯山茶、冰島茶、昔歸茶、景邁茶、漭水茶等等。究其主要原因是這類茶樹的生長條件比條栽茶園好,如海拔高,生態環境優,茶樹零星分散,透光通氣,土壤有機質豐富,茶樹從單位面積土壤中可吸收的養分多,再加不施用化學肥料等。這些都是外界因素,但是否與茶樹樹齡有關還沒有可信度高的對比數據可以說明,如果用同一個無性系品種種植在相同條件下,測試10年與50年、100年的制茶品質(當然這項試驗需要幾代人做),如果確有差異,那可作為茶樹越老品質越優的依據。
毋庸置疑,茶葉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現在全國每年約有四五十萬噸的積壓。雲南年生產十二三萬噸的普洱茶,真正喝掉的不到1/3,有人戲言,5年不產一餅普洱茶都不用擔心沒有普洱茶喝。現在一切促銷的手段都用上了,但市場是無情的,堆積的「茶山」依舊每年在增高。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能依靠文化渲染來促銷,一些企業茶商將普洱茶包裝上神秘的外衣,一些文人「小編」賦予普洱茶豐厚的文化概念,一些茶藝館用繁瑣的程式、過多的宗教元素、不菲的價格將年輕人趕到了咖啡館,這些對引導消費都無積極意義。其實,茶葉並沒有那麼多神秘,不是有故事就是好茶,有文化底蘊就是好茶,遊了茶馬古道就愛喝,只有喝著好才是好茶,喜歡喝才是好茶。所以在提高產品質量(包括安全衛生)和產品多樣化上下功夫才能贏得市場,這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