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韓國公民團體「環境財團」代表崔冽、前農林部長官金成勳等數位韓國高官,攜90多位民間人士向韓國法院提出訴訟,要求韓國政府代表聯名起訴者起訴中國,並要求中國向聯名起訴者每人賠償300萬韓元(約合1.79萬元)的經濟和精神損失。
相關資料顯示,當時韓國官員領銜的原告方聲稱起訴原因是由於中國沒有盡到汙染物質管理義務,導致大量空氣中的細顆粒物被季風帶到韓國形成了霧霾,起訴韓國政府則是因為其沒有查明霧霾天氣成因,未盡到保護國民健康的義務,因此有必要求韓國法院敦促韓國政府補救失職的錯誤,以訴訟的方式向中國索賠。
直到今年12月11日首爾中央地方法院才就「中國汙染韓國空氣」案正式作出判決,參與審理的韓國法官認為政府部門已經盡到了查明霧霾成因以及制定對策的義務,再加上由於原告給出的受害事實和證據無法支撐起訴訟要求,所以政府部門不必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故駁回原告方提出的所有訴求。不過領銜的韓國高官似乎並不願意接受這樣一個結果,揚言還會繼續收集證據準備上訴。
其實類似的鬧劇在韓國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尤其是一旦出現霧霾天氣部分韓國民間團體就試圖把「鍋」甩給中國,可根據韓國國立環境科學院中日韓三國科學家共同發布的研究報告來看,導致韓國形成霧霾天氣的細顆粒物主要來自於其國內,佔比高達51%,而與中國有關的細顆粒物佔比只有32%。
至於韓國民間團體總是試圖把韓國霧霾成因「甩鍋」給中國的原因,無非是這個國家的民眾缺乏足夠民族自信心,希望通過打壓比本國更強的國家給予一些心理安慰,例如在文化領域韓國一直以來全靠「搶」,甚至公然宣稱中國乃至東亞的一些傳統節日、民俗藝術、歷史人物都發源或出生於韓國。
當然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之所以韓國屢屢與比自己強的鄰國過不去還有外部勢力攪局的成分。要知道東亞一直是美國對外政策主要經營的一個地區,這恰恰說明東亞地區的穩定對全世界穩定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美國才會挑撥中日韓之間的關係,從而讓東亞三國因為矛盾始終無法團結成一個整體。
事實上外部勢力挑撥中日韓關係的觀點並不是憑空臆想而來的,而是完全可以依據現實情況推導出來的,而推導過程中最典型的一個事例就是中日韓之間懸而難決的東亞自貿區問題。每當東亞自貿區建設談判出現了有利進展,中日、中韓或者日韓就會突然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矛盾,導致東亞自貿區建設談判陷入僵局,而這背後無一不是美國在操縱日韓兩國在搞小動作。
據此猜測「中國汙染韓國空氣」案很有可能也是美國在利用韓國民眾缺乏民族自信心的劣性給中韓製造矛盾,以迫使東亞自貿區的構想永遠只能停留在談判階段。若是果真如此那就必須要給韓國法院點個讚,至少排除了一塊中韓關係的絆腳石算得上間接為東亞自貿區建設出了一份力。
不過話說回來東亞自貿區想要真正落地,不僅需要日韓民眾認清外部挑撥者的真面目,避免受其蠱惑給中日韓關係添堵,還需要日韓政府能夠擺脫美國「新殖民主義」的影響,走上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畢竟東亞自貿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