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的語言藝術家——晏子

2020-12-16 百家號

晏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輔佐政治五十年之久,曾輔佐齊靈公,莊公,景公。他在外交方面非常有能力,且能言善辯,在歷史外交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他內輔國政,外交不辱使命。

晏子擁有非常卓越的語言能力,在勸諫方面,有著高度的智慧,語言也特別有特色。晏子直言勸諫齊景公,有次外出齊景公想到永生不死,看到彗星並祈禱,這時,晏子直言勸諫景公,應該修政治,而不是依靠祈禱,想不著邊際的事情。晏子勸諫還擅長比喻,有次景公問晏子治理國家的憂患,晏子將權勢比喻兇狗,將憂患比喻成老鼠,來讓齊景公來聽從勸諫,晏子的比喻,令人折服。不僅如此,在外交方面晏子也有非常卓越的成就,他在同鄰國的外交中體現出自己不卑不亢,沉著應對,維護著朝廷的尊嚴。

最著名的就是晏子出使楚國,被楚國國君羞辱,但晏子能言善辯,楚王用齊國罪犯羞辱晏子, 晏子用南橘北枳來反擊,足以體現晏子的語言智慧。晏子曾經舌戰群雄,晏子出使楚國,因為他身材矮小,楚國派了許多高大武士來羞辱他,晏子用自己的語言智慧反擊了他們。他以他卓絕的智慧展現了個人魅力,維護了朝廷尊嚴。

晏子的個人修養極高,他生性樂觀,始終保持對生死坦然的看法,不管是歷代國君的變更還是多次進敵國的危險,他都將個人的生死置之一邊,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他對於生死的坦然使得他延年益壽,在齊國政壇上叱吒了五十年之久。晏子輔佐齊國三公都堅持廉政做人,一生勤政,他的美名在各國都得以傳揚。

晏子非常節儉,他拒絕鋪張浪費,曾經對國君的鋪張浪費多次勸諫,他管理國家清正廉潔,不管是親朋好友都不徇私舞弊,他對自己也是嚴格要求,他一生清廉,經常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幫助百姓,而他自己粗茶淡飯。他自己節儉做表率,以防百姓和國君的過度奢侈和浪費,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晏子具有成功的治國之道,他治理國家和孔子觀念相同重視禮和仁治。他將禮看作治理國家的標準,對國君不合乎禮的行為及時勸諫。他認為禮是統治百姓的工具。國君如果沒有禮,那麼國家的根本就會動搖。晏子主張仁治,對待國家的百姓實行仁政愛民,在外交方面主張各國和平相處。

晏子對內屢次進諫國君,輔佐國君的政治,對外外交,晏子多次出使外國,對國家的外交作出貢獻,維護國家尊嚴,晏子對於百姓,在勤儉方面起著帶頭作用,天災面前,晏子發放自己的俸祿幫助百姓生活,對內不徇私枉法,雖然他位高權重,但是親朋好友的要求不合法的一律拒絕,他從不接受禮物,堅持自己的原則性。

歷史上晏子不僅是個非常有才能的人,其實他的許多的人生態度放在現今仍然受用,對我們來說,我們可以學習他的語言智慧,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對於自己領導不僅表露忠心,即使面對權重的人不趨炎附勢,而是及時指出錯誤,表達自己的看法,作為諫言者,他時刻記得自己的身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我們還能學習他對人生的態度,比如對物質的看法,不能因為自己的處在官位,就奢侈生活,他愛戴自己的百姓,將自己的俸祿送給需要幫助的百姓,他同樣節儉,對於生死,他坦然面對生死,不卑不亢,無論何時,我們都要學習他的樂觀豁達,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可以從中學習他的精神,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使自己更加睿智。春秋成就晏子這個傳奇人物,不如說是晏子在春秋時代裡發揮了自己。

相關焦點

  • 《晏子春秋》十句名言,句句引人深思
    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其思想和軼事典故多見於《晏子春秋》,《晏子春秋》經過西漢劉向的整理,共有內、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書中記載了很多晏嬰勸告君主勤政,不要貪圖享樂,以及愛護百姓、任用賢能和虛心納諫的事例,成為後世人學習的榜樣。晏嬰自身也是非常節儉,備受後世統治者崇敬。 權有無,均貧富。——《晏子春秋·內篇·問上》。
  • 春秋末年的孔子晏子之爭,齊景公最終選擇了此人,網友:命中注定
    千古名聖——孔子孔子,晏子二人作為春秋末期遠近聞名的賢者,二人對春秋時期歷史的發展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然孔子在世人看來更有影響力,但在春秋末期的齊國,孔子與晏子相爭卻稍遜一籌爭霸徵伐的時代主題春秋時期周王室已奄奄一息,淪落到要附庸諸侯國才得以生存,各諸侯國間各自為政,互相徵伐,齊國桓公成為春秋首霸後,齊國便逐漸走向沒落,但爭霸徵伐的時代主題並沒有改變。
  • 《晏子春秋》的文學價值:反映現實 文體獨特
    1.反映現實.觸目驚心《晏子春秋》真實而深刻地揭露了當時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展現了悲滲的現實圖景。景公藉重而獄多,拘者滿圈,怨者滿朝。晏子諫,公不聽。……晏子日:「……今齊國丈夫耕,女子織,夜已接日,不足以奉上,而君側皆雕文刻鏤之觀。此無當之管也,而君終不知。
  • 晏子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很會說話,常婉言勸諫君主
    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善辯的人物,比如說晏子就是其中一個,晏子這個人是春秋時期的人,他是在齊國當差的,他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很會說話,下面我們就來講晏子勸諫齊景公的故事吧。在春秋時代,齊國有一個人冒犯了齊景公,景公當時十分的生氣,他就讓人將這個冒犯他的人綁在了大殿上,然後準備讓他手下的人將這個冒犯他的人給肢解了,並且他意識到可能有大臣勸諫他不要殺人,於是他就說:「如果有來勸諫我的人,那麼就一併處死,決不饒恕!」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景公這個時候是十分的憤怒的,所以才不讓人勸諫。
  • 《晏子春秋》十句經典名言,句句充滿了大智慧!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問上》。行:操守。升官的時候要保持廉潔,退位之後要能堅守節操。2.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出自《晏子春秋·內篇》。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區,就能夠結出橘子樹,生長在在淮河以北,就能長出枳。這句話說明了環境對改變一個人的品質是十分重要的。
  • 《晏子春秋》十句經典名言,千年前的智慧,依然不朽
    晏嬰,字平仲,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萊夷維邑(今山東高密)人。公元前556年(齊靈公二十六年)任齊國國抑,歷事靈公、莊會、景公三世。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出自《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在上的沒有驕傲自大的行為,在下的自然不會形成諂媚阿諛的作風。伐木不自其根,則櫱又生也。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 晏子春秋-齊景公亡妾
    這時,晏子大搖大擺地進來說:「君主,外面來了一個術士和一個醫生。他們聽說嬰子病死了,他們願意過來救人。」齊景公聽了大喜,猛的一下就起來了,詢問說:「她的病可以治好嗎?」晏子說:「這是客人說的,他們是良醫,請他們試試吧。但是他們救人時需要君離開這裡,好好地去洗浴吃飯,不能影響他們在這裡求鬼降神。」齊景公聽了很高興連連點頭,就說:「好,我馬上離開。」
  • 晏子春秋曰:國有三不祥。毒蛇猛獸並不算什麼
    回來後就問晏子。晏子說:對於國家而言,只有三種事是不祥的,那就是有賢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毒蛇猛獸本來就居住在山林沼澤之中,狩獵時遇到他們並不算什麼。縱觀歷史興衰成敗,不難發現,但凡強大的王朝,必然君明臣賢,君主知人善任,對人才信賴有加,臣子盡忠職守,殫精竭慮。君臣和諧,聯手共治天下。而相反,如果主昏臣庸,則必然國勢頹敗。
  • 《晏子春秋》十則為人處世之道,你會有所得益的
    《晏子春秋》十則為人處世之道,你會有所得益的《晏子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歷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間傳說彙編而成的,這本書中記載了很多晏嬰勸告君主勤政,不要貪圖享樂,以及愛護百姓、任用賢能和虛心納諫的事例,成為後世人學習的榜樣。
  • 陽謀高手晏子,遇到神對手的無奈,謀略只成功67%
    陽謀中的經典不得不提晏子的「二桃殺三士」,晏子用兩個桃子便讓三個猛將自相殘殺。「陽謀高手」的稱號,晏子可以說是當之無愧。晏子還有一個不亞於「二桃殺三士」的謀略,可惜的是這個謀略只成功了67%。
  • 槐文化拾零之六晏子諫「犯槐者刑」
    晏子聞之,笑日:「嬰其淫於色乎?何為老而見奔?雖然,是必有故。」令內之。 女子入門,晏子望見之,日:「怪哉!有深憂。」進而問焉,日:「所憂何也?」對日:「君樹槐縣令,犯之者刑,傷之者死。妾父不仁,不聞令,醉而犯之,吏將加罪焉。妾聞之,明君蒞國立政,不損祿,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為禽獸傷人民,不為草木傷禽獸,不為野草傷禾苗。吾君欲以樹木之故,殺妾父,孤妾身。
  • 「姜小白說齊文化」晏子諫齊景公
    【姜小白說齊文化】齊景公的寵臣梁丘據死了,景公對晏子說:「梁丘據忠心愛戴我,我想厚葬他,把他的墳修得高大一些。」晏子說:「敢問梁丘據如何對您忠心與愛戴呢?」晏子說:「我聽說,臣子專擅事奉君王,叫做不忠;兒子專擅孝順父親,叫做不孝;妻子專擅服侍丈夫,叫做妒嫉。侍奉君王之道,在於引導君王親愛父兄,對群臣有禮,對百姓施恩,對諸侯有信譽,叫做忠。做人子之道,在於引導父親鍾愛每個兒子,把愛心傳布給叔伯,慈愛眾多孩子,對朋友有信義,這叫做孝;為妻之道,在於讓眾妾都能得丈夫歡欣,這叫做不妒嫉。
  • 春秋戰國時代遊泳厲害的人,在水裡能長時間潛水,還能殺掉蛟龍!
    但中國人並非沒有水軍,在上古時代黃帝與九夷之間的戰爭中,《周易》就有「刳木為舟,剡木為可楫」的記載。要說到春秋戰國時代水軍最強國,必然就是非吳越兩國。在《列子》中曾經記載過「石投水……孔子曰:吳之善沒者能取之」,孔子認為吳國人能夠潛到水底撿拾水底的石頭。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紈絝霸王闖春秋 作者:天豪.QD他是天之驕子,亞洲首富的愛子,意外的來到了中國的春秋時代,並且成為了吳王夫差的兒子,一個嗜玩成性的紈絝王子。為了吳國,為了夫差,他綁架了西施、鄭旦,也因此走入重重陰謀以及陽謀中去。
  • 齊景公本來打算重用孔子,為何晏子一通話,讓他不再相信孔子?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中華文明史上少有的一次思想大解放。當時所產生的很多思想,到現在都時刻影響著我們,甚至是整個世界。孔子是百家之中儒家的創始人。孔子適齊時,晏子的一番話,揭開了其中的秘密。孔子原本一直在魯國生活,到了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了一個大事件,名曰「鬥雞之變」。當時,掌控魯國大權的季平子與魯國貴族郈昭伯,因為鬥雞互相作弊,鬧起了矛盾。魯昭公早對季平子擅權不滿,就聯合郈昭伯,還有另外一個魯國貴族臧昭伯,一起攻打季平子。
  • 孔子是否看出了春秋時代力量博弈的本質--上觀
    春秋時期,由於周王室王權衰微,對諸侯的控制力逐漸衰弱,出現了所謂「禮崩樂壞」的現象、我們知道,這種現象並不是真的「禮崩樂壞」,禮樂制度仍在維繫著貴族社會的運轉,只是原來天子才能用的規制,諸侯用了,大夫也跟風用了諸侯才能用的器物,說這種情況是「僭越」,簡單說就是越級是對的。天子威權下移,諸侯爭霸蜂起。
  • 泰伯立國之處 古代雄兵之源 季子晏子封地之所在 --- 丹陽郡
    春秋時期,孫武子在柏舉之戰,以三萬吳軍,千裡奔襲,攻陷楚國國都--郢都,這三萬之兵,即是春秋吳國之兵,兵員主要來自於古吳故地的丹陽之境。而在柏舉之戰之中,擅自首先以五千精兵衝擊十萬楚軍方陣的夫概,其轄下之兵,也是來自於丹陽兵。 因為夫概曾被封在浙江湖州長興縣,現在的長興縣,有長城,謂夫概城。這裡也屬古丹陽的範圍。
  • 春秋戰國時期文字、語言、貨幣、不統一,各地之間人們怎麼交流?
    政府人員會派人去學習各國語言的通用語,其實文學大概差不多,語言只是語音不同,各國各地都有通用語言,所以說各國家政府是有辦法的,民眾們之間也是很少聯繫都是自給自足經濟,或者就是入鄉隨俗的在各個國家生活。1.春秋戰國時期的尤其官府的工作人員用官話實現無障礙交流。①夏商周以河南口音的語言為雅言,就是孔子老師各國宣講也是用此話。也是只有民眾無耐,各國官府的工作人員也是用通用語。
  • 有趣的春秋時代
    在春秋時期 「泓水之戰」的故事一直被稱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但是以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春秋時代是一個崇揚貴族氣節的時代,宋襄公的做法在那個年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即使是這場戰鬥輸的一敗塗地,但是當時的宋襄公並未喪失氣節,他只是在戰爭中貫徹春秋時期的戰爭形式與規則罷了。
  • 為何說春秋戰國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政治寬鬆、思想爭鳴、文化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兵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有活力的時代,是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當然也是一個開放的時代。這段話是晉國叔向與齊國晏子講述晉國內部的情況時所說,也就是說晉公室已經到了末世,百姓聽到了國君的命令,那就像躲避仇敵一樣,原本的貴族已經成為了低賤的吏役,有如此多的貴族落魄,足見當時晉國內部時局的動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