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餅的發源地就是回族農村了,這裡之所以加上回族,是因為只有回族才能做出那種味兒,其他人還真不是吹的,照貓畫虎,很難做出它的真正味道來。
油餅在當地還有一個別稱,叫油香,顧名思義,是真的很香喲。
油餅是老少通吃,只要家裡有紅白喜事或盛大節日時,就有它的身影出現,伴隨著它的出現,燴菜,饊子,麻花必不可少。
油餅出現的這樣頻繁,它的地位可想而知了,回族孩子只要回家家人就會給他們端上來,走親戚也會端上它。
回族的油炸零食很多,油餅獨佔鰲頭,每次油炸都會有它,以至於成為回族人的鐘愛而不自知。
兒時媽媽就教導如何去做好油餅,回族女孩大部分都會做油餅,那麼你也會很好奇,油餅是油炸食物,為什麼還會如此受人鍾愛,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它的手法吧。
第一步:提前醒好面,不是發酵粉做出來的,而是等待它自然發酵,這樣做出來的才會更加純正,沒有任何添加劑,綠色健康。
第二步:為了節省時間,第二天做的時候,會將油鍋提前燒開,這樣油鍋沸騰時,油餅也剛好製作出來。
發酵好的面老師傅是不會直接用來做油餅的,她們會在揉面時添加白糖,使油餅熟了之後更加香甜可口,有的還會在裡面加上雞蛋,牛奶的,這樣油餅不僅酥,而且更加甜糯可口,入口即化。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炸出來會硬邦邦的,但回族的油餅始終都是軟軟的,很貼心。
你肯定不知道,在擀開油餅的時候,回族老師傅會在油餅中心處劃三刀,兩邊劃兩刀,口中也會念叨一句太思米(回族殺生時必須的形式,宇宙萬物,皆有定數,它來這裡一遭,總要給它一個儀式。)這樣禮算是成了,就可以下鍋了。
有技術的老師傅會把油餅做的特別好看,圓滑且平直。
上陣父子兵,油餅都下鍋了,它的好搭檔又怎麼能落伍。
油餅的好搭檔麻花,貓耳朵,饊子……都會隨著油餅下鍋,一股腦的追隨而去,刺啦刺啦的聲音伴隨著撲鼻而來的香味,逐漸金黃的美食就要出鍋了。
這個時候,必須要有一個筷功好的人來把鍋,不然還真出不來好的油餅,不一會兒,油餅,麻花……一個個陳列在盤子裡,顏色正宗,味道香甜,方圓十裡的人聞到了都要跑過來蹭上一口,再來壺泡好的八寶茶,午後的陽光輕輕照拂在臉頰之上,一切都那麼隨意且美好。
也許很多人會普通的手法去製作油餅,但經過多年沉澱的文化又怎麼可能沒有它的獨特之處,回族用她們獨特的方式,給食物一個完美的儀式,其他民族無法做出它的靈魂。
常言道,萬物皆有靈,食物自有其道,回族的油餅,你品嘗過嗎?
經過老師傅經典的手法,做出的油餅,味道別具一格,自有其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