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科技讓黎藥「走出深山被人識」

2020-12-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王玉潔 

  通訊員 李瑩 鄔慧彧

  在12月27日召開的2015南藥資源研究與開發國際研討會上,一款選用了海南熊貓葉提取物精製而成的「熊貓葉牙膏」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的注意力。

  「熊貓葉,是海南黎族民間的藥用偏方,也是一種南藥——艾納香。」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龐玉新博士告訴記者,艾納香具有祛風消腫、活血散瘀之功效,在黎族應用十分廣泛。

  從2003年開始,龐玉新團隊專注研究艾納香(俗稱「熊貓葉」)產業,不僅改良了艾納香的傳統提取工藝,而且開發出了口腔護理、化妝品、婦科洗護三大系列產品,獲得專利30多項。

  「熊貓葉牙膏」就是其中一種產品,龐玉新團隊正努力讓這種藥材走出黎族大山,走進千家萬戶。

  從黎醫身上獲得研發新靈感

  2003年,龐玉新深入白沙、瓊中等地的黎族村莊,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海南黎族民間藥用植物資源研究調查。

  海南島遠離內地,在大山叢林中缺醫少藥,如何利用民間植物治病救人呢?直到遇見了熊貓葉,也就是自己本就認識的艾納香,龐玉新的疑問才被解開。

  「夏天,黎族母親會用熊貓葉煮水為孩子洗澡,既清爽又能驅避蚊蟲。」來自瓊中百花嶺黎鄉的藥農陳宗懷說,黎族人通過嚼食葉片來祛除口臭、降火、防口腔潰瘍,當地婦女生完孩子後還用熊貓葉洗浴,不用坐月子。「這些獨特的用法給了我新的研發靈感。」龐玉新告訴記者。

  後經查閱資料龐玉新發現,早在公元652年,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藥方》就記載了艾納香配伍其他草藥治療口臭、體臭的藥方。基於此,龐玉新打算通過現代技術,去了解、挖掘、驗證黎族人的使用方法,把艾納香的功效科學化。

  產業化讓艾納香走進千家萬戶

  12年來,龐玉新團隊專注研發艾納香產業,他們不斷進行品種篩選、技術改良,研究發明等。

  如今,龐玉新團隊相繼完成了艾納香的種質資源評價、GAP規範化生產技術研究等工作,取得專利30多項,先後斬獲海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目前團隊已進入艾納香全產業鏈開發階段。

  「想讓艾納香走出黎族大山,讓艾納香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進千家萬戶,就要走產業化發展之路。」龐玉新借鑑黎族對艾納香的使用方法,開發相關日用產品。經過5年反覆調整配方,他們研發的第二代艾納香牙膏問世。去年,香港熊貓葉大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與龐玉新團隊展開合作,整合香港、韓國、德國資源,生產了70萬支「熊貓葉牙膏」。

  「艾納香在生態環境優良的海南,一年可生產兩季,我相信艾納香主產區將逐步向海南轉移。」龐玉新說,他們去年在儋州橡膠林裡套種了300畝艾納香試驗田。香港熊貓葉大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黃少民也告訴記者,接下來,他們將在三亞打造7000畝的艾納香種質資源圃、標準生產示範基地及生態觀光旅遊區,合力助推艾納香產業化發展。除此之外,他們還將繼續進行艾納香全產業開發,打造拳頭產品,把艾納香打造成小、名、優的特色產業。

  (本報那大12月28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深山藏王下 黎花三裡尋
    再加上精心打造的「黎花三裡」文旅項目、獨具魅力的黎族風情等,令人留連忘返。  「五一」小長假,昌江在做好疫情防控和生態保護的同時,將旅遊和鄉村振興緊密結合,以「夏品芒果香·黎花三裡遊」為主題,推出王下鄉「黎花裡」文旅項目、霸王嶺國家森林公園登山、海尾溼地公園賞花、棋子灣趕海等系列活動,吸引遊客超過14萬人,其中過夜遊人數18319人次,同比增長23.7%,帶動周邊群眾增收。
  • 神奇的海南黎藥,你了解多少?
    藥用植物有3100多種,其中630多種為海南特有,如海南粗榧、見血封喉、海南龍血樹、海南黃花梨等,還有珍稀名貴藥材,如海南降香檀、膽木、土沉香等。傳統的黎藥有800多種,其中植物藥500多種,動物藥200多種,礦藥100多種,生長分布於山腳、密林、懸崖等處。
  • 海南日報數字報-「麥歌王子」愛黎歌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難,做音樂很難,做民族音樂,難上加難。」  1月9日,採訪2018年中國(海南)民歌盛典決賽選手麥昌崛時,海南日報記者多次聽到他反覆用「難」字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1990年,海口罐頭廠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從新產品的銷售利潤中提取獎勵給開發該產品的科技人才,卻遇到了被指責為「巧立名目、私分國家財產」的告狀風波,海南日報的一篇《海罐重獎科技人員》的報導,為改革者撐腰。  每一個重大突發事件發生之際,海南日報報人總是衝在最前面,走向重災區,奔向制高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和昌:要讓黎家樂器登上國際舞臺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詩婷 圖\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只有拇指大小的口唎卻能發出洪亮聲音,「高矮胖瘦」不一的唎咧能「唱」出不同的音調,1米多長的灼吧獨具特色,椰子殼內傳出的樂曲低沉婉轉……走進海南省民族歌舞團黎族樂手陳和昌不足30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指山走出「品牌+科技」興農之路
    該項目由海南省農林科技學校提供種豬,要求培育提純的五指山豬優質種豬,苗齡5月齡以上,並做好豬瘟、口蹄疫及高致病性藍耳病的免疫。  同時,引進海南廣信達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五指山分公司,由公司規範產業市場,統一上市標準。進行統一品牌、統一技術、統一質量、統一價格營銷戰略,打造五指山市地理區域生態優勢品牌和標誌性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黎鄉風味醇 白沙美食多
    沒錯,就是螞蟻蛋湯,這是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一道特有美食。  什麼味道?「像蜂蛹一樣甜,像魚籽一樣鮮。」白沙牙叉鎮一位黎家妹子說:「小時候常吃,現在很難吃到了。」  「螞蟻蛋湯現在也能吃到,不過,要看季節,而且,要提前預約。」白沙縣城醉爽酒樓的黎族大廚說,這螞蟻不是普通的螞蟻,而是在深山裡,長在野生的芭蕉葉縫裡,或者老樹的皮紋裡,是天然美食,滋補價值極高。
  • 海南日報數字報-黎族歌曲推陳出新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實習生 林敏  【編者按】  這兩天,黎族歌手黃婷丹的微信依舊能收到來自四面八方朋友們的祝賀,與此同時,她的朋友圈裡還有友人在發著「十一」期間央視播出「中國民歌大會」時她唱歌的照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紅燭映天涯
    通過海南日報、南海網、海南日報微信公眾平臺以及海南日報教育周刊微信公眾平臺的推介,這些最美教師候選人的事跡在全省引起巨大反響。網絡投票活動於7月22日開始,截至8月31日下午5時結束,網絡總投票近500萬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檳榔,千年南藥之首
    文\海南日報記者 況昌勳  「檳榔二兩,白朮三兩,麥芽二兩,砂仁一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憂遁草成五指山貧困戶脫貧解憂草
    種草人物  走下講臺,走進田間  化學老師結緣憂遁草的故事  「喜歡中草藥,喜歡健康養生產品,喜歡海南當地獨特的黎藥」懷揣這份濃厚的興趣,人到中年的駱祿清放下粉筆,走下講臺,拿起鋤頭,走進田間,由一名化學老師變成了五指山的「老農」。幾年的田間生活,駱祿清已將憂遁草的習性掌握得頭頭是道,對於憂遁草益處更是如數家珍。
  • 海南日報數字報-醉美山村 樂在瓊中
    吃在瓊中  河魚宴  瓊中是海南三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的發源地,境內河流、溪谷密布,盛產各類新鮮河鮮,石麟魚、竹笣魚、鯰魚、鯉魚、鐮鉤魚、河蝦……用黎苗特色調味品製作的各類河鮮,色味、美味俱佳。目前,瓊中境內各個飯店都有河魚菜餚。  長桌宴  海南苗族長桌宴,通常用於迎親嫁女、滿月酒以及村寨聯誼宴飲活動。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入饌入藥話鮮蕨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高高矮矮、擁擁擠擠,一株株嬌嫩欲滴的鮮蕨,或拳曲狀如小兒握拳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多種形式傳承黎族民歌
    文\海南日報記者 易建陽  2008年6月,黎族民歌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深山藏王下 黎花三裡尋
    王下「黎花裡」已成為昌江建設「山海黎鄉大花園」、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成功範例。美如世外桃源引遊客驚嘆在黎花一裡·「詩裡畫裡」三派村,村裡民居的房牆上繪滿了一幅幅富有民族風情文化的牆畫,涉及黎家生活、黎族建築以及傳統農耕等內容,吸引了不少遊客拍照留念。
  • 海南日報數字報-黎族民歌山花「爭豔」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大雨啊快快下來吧,阻攔姑娘們回家的路。」  「你們求雨下來,想阻擋我們回家的路,我們就戴著你們的新草帽,穿著你們的雨衣回去!」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深山藏王下,黎花三裡尋
    王下鄉風光旖旎,空氣清晰,森林覆蓋率達到98%,實屬天然氧吧,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瀕危珍稀的海南黑冠長臂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孔雀雉,還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樹種見血封侯以及油丹、油楠、黑格等珍貴物種,更有花梨、白藤、沉香、益智、砂仁等土特產和南藥。
  • 海南日報數字報-青山綠水出好酒
    文\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編者按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除令人為之迷醉的各式各樣的酒類,有關酒的詩詞歌賦自古以來更是層出不窮,不勝枚舉;因為飲名和詩名聞名於世的詩人,也是舉不勝舉。
  • 海南日報數字報-藤編人生喜憂交織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劉釗  「我今年69歲了,眼睛慢慢看不清了,手藝活也做不了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