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安瀾 百姓福祉

2020-12-16 中國江西網

編者按

為充分反映「十三五」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報導各地推進民生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生動講述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奮鬥故事,本報民生版推出「輝煌十三五·民聲」欄目,持續宣傳各地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發展根本目的,不斷在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住房、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旅遊、就業等領域,加大投入,改善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今日刊發《江河安瀾,百姓福祉》,江西新聞客戶端推出專題和短視頻,敬請關注。

策劃:李新科李 穎尹曉軍

本期執行:餘紅舉陳璋

 攝像(視頻)、攝影:洪子波趙 影

主持人:鄱陽縣融媒體中心祝 穎

嘉賓:

江輝 南昌工程學院水利與生態工程學院教授

虞毅 鄱陽縣水利局副局長

胡燕 江西武大揚帆公司鄱陽項目部經理

黃信文 鄱陽縣樂豐鎮茨山村黨支部書記

王劍 鄱陽縣樂豐鎮茨山村種糧大戶

12月4日,無人機航拍煥然一新的鄱陽縣樂豐鎮茨山村,鄉村小洋樓鱗次櫛比。

12月4日,鄱陽縣樂豐鎮茨山村,專家、學者、群眾共聚一堂,共聊水利設施帶給群眾的福祉。

12月4日,無人機航拍鄱陽縣豐源水庫。

有「中國湖城」美譽的鄱陽縣,明晰「以保障農民飲水安全、農業用水安全和生態環境為目標,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核心」的治水思路,「十三五」期間,持續不斷加大水利基礎設施投入。由此,雖然今年地處鄱陽湖流域的鄱陽縣遭遇特大洪澇災害,但這裡的水利基礎設施經受住了考驗,尤其是全縣水庫未發生一起倒堤潰壩,基本實現了完成一處工程,保障一方安瀾,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標。

民聲之交響樂

除險加固水庫運行不帶「病」

【畫外音】水,生命之源、生態之基、生產之要。得益於「十三五」基礎設施建設大投入,鄱陽縣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切實保障了水庫安全,水庫防洪、供水、灌溉等綜合效益得到有效發揮。

主持人:江輝教授一直從事水利研究,首先請您介紹水庫除險加固的重要性,有哪些薄弱環節?

江輝:水庫的除險加固為各地安全防汛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年鄱陽縣遭遇特大洪澇災害,水庫為江河湖泊減負,經受住了考驗,就是最好的例證。良好的水庫與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它能夠提供充足、安全可靠的水源,讓農村飲水、生活用水、農業用水有保障。

從調研來看,部分水庫存在大壩單薄穩定性差,溢洪道行洪能力差,灌溉涵管破損堵塞,閘門啟閉設施老化等問題,影響了水庫安全和工程效益正常發揮。

主持人:虞毅副局長,您好。請您結合鄱陽縣實際,介紹一下全縣水庫情況。同時,作為脫貧不久的鄱陽縣,此前水庫的除險加固資金又如何保障?

虞毅:鄱陽縣有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6座、小(一)型水庫53座、小(二)型水庫574座,這些水庫多數建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地方財力有限,水庫一直帶「病」運行,對一些明顯險工隱患小修小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十三五」期間,經過努力,鄱陽縣262座水庫除險加固,到位資金19393.5萬元,其中省級以上財政專項補助資金11639.5萬元,縣級融資7754萬元。

為保障這些水庫除險加固的質量,施工過程全面實行項目法人負責、監理單位控制、施工單位保證和質監部門監督的質量保證體系,嚴格責任追究。同時,對具體工程項目,全部實行技術人員分包責任制,從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到檢查驗收,明確分工,確保責任到人、管理到位。

規範管護以信息化為抓手

【畫外音】水庫怎麼管?這是水庫管理運行普遍存在的「痛點」和「盲區」。在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和現場管護人員的情況下,鄱陽縣聘請第三方公司進行管護,專業人做專業事,有效促進水庫管理走向規範化、信息化。

主持人:我們再請江輝教授談談水庫管理不好會產生什麼後果,管理又有哪些薄弱點?

江輝:水庫管理不當,直接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水庫大壩一旦失事,會影響下遊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另一方面,農民生產、生活用水受影響,庫區生態環境遭破壞。

江西小型水庫突破1萬座,數量多,分布廣,之前基層水利技術力量較為薄弱,有監測設施不全和管護不到位等情形,並存在「重建輕管」的思想觀念。

主持人:基於這些難點,又該如何管好水庫?

江輝:如何管好「盛水的盆」和「盆裡的水」呢?水庫標準化管理是確保水庫安全的重要手段。我省2018年完成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試點,2019年開始全省推行,陸續出臺了水庫大壩安全監測設施更新改造技術規程、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技術規程、江西省小型水庫防汛和安全管理手冊等水庫管理的相關地方規程、規範和操作手冊,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大壩安全監測設施,做好了水庫建築物日常維修養護管理、庫區防護管理。

同時,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水庫運行管理信息系統平臺,實現基礎信息、監測監控、智能巡檢、維修養護管理、監督考核管理等功能信息化。利用5G、物聯網、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進行巡檢,對接智慧水務,實現智慧化管理。推行水庫市場化管理,參考物業管理模式,採用專業化管護方式和管護隊伍,彌補水庫技術力量不足問題。

主持人:那麼,請虞毅副局長介紹一下,鄱陽縣是否存在上述難題,又如何來破解的?

虞毅:除大中型水庫和有管理單位的部分小型水庫,鄱陽縣還有620座小型水庫分布在27個鄉鎮,容易產生管護人員及養護資金缺乏、安全監管缺失、責任落實缺位等諸多問題。2019年以來,鄱陽縣水利局推進專業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將620座小型水庫「打包」進入「智慧水利」信息化管理平臺,制定「一庫一策」管理措施,讓專業管護公司做專業事。

主持人:既然談到第三方公司管護,那請胡燕經理介紹一下具體的管護措施?

胡燕:我們運用「專業化+信息化」手段,對鄱陽縣所管轄的620座水庫開展日常運維服務。在小水庫周邊安裝攝像頭,讓它們有了「智慧水利」大腦,建立水庫基礎信息庫,實現水庫視頻圖像、水情、雨情、水位、水質等數據實時採集和對比,在電腦、手機端就可上報和監控信息,使水庫管理和調度更加科學、快捷,為水庫安全運行提供保障,實現了信息化管人、智能化管水庫的長效管理,水庫管理全流程可視化、痕跡化。

 「幸福水庫」潤澤百姓心中田

【畫外音】經過這五年治理,鄱陽縣庫區百姓對水庫產生了一種依戀。水庫在改善環境提供水源的同時,也增加了旅遊、休閒、垂釣和娛樂的場所。

主持人:剛剛到田間地頭實地探訪了一下,群眾激動地說:「困難時刻,是水庫幫我們解了渴!」茨山村看來是得到了恩澤,請村支部書記黃信文講講這方面的感受?

黃信文:裡湖水庫是一座小(二)型水庫,我們茨山村地處水庫下遊,原先農田區路況較差,路面高低不平、路邊雜草叢生,下雨天路面積水,農機下田不便,造成機械及燃料損耗大,影響糧食生產作業。水庫管理好了,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田間道路修得寬闊平坦,路兩側防滲渠平整美觀,大小溝渠縱橫相連,如今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過去的「望天田」變成了豐收田,村民過去都不願種的貧瘠土地,變成了農業經營主體眼中的香餑餑。

主持人:王劍是茨山村地道的農民,也是直接受益者,對興修的水利工程作用最有發言權,請談談你的看法。

王劍:以前種田不是乾旱就是內澇。多年前,看著村民們外出務工,一些土地荒了,我便承包了100多畝田地,種植水稻。當時,成為村民眼中的「種糧大戶」,能掙錢。然而,為解決田間溝渠雜草叢生,淤泥沉積,排灌不暢,吃了不少苦頭。買機泵,架電線,清渠道,種田成本高。每遇大旱和洪水之年,卻不能旱澇保收。辛苦不說,沒掙到錢,反而賠了本。在家人的責備下,不得不棄農外出務工。後來看到興修了水利,水庫管理也規範了,水源好了,致富的機會來了,前兩三年,我又回家流轉了100多畝田地,年年豐收年年賺錢。

主持人:「十三五」時期,水庫帶給村民福利多多。那麼,即將到來的「十四五」,如何更好地利用水庫,為百姓造福,請江輝教授給大家支支招?

江輝:「十四五」時期,我們應該提高水庫的監測預報能力和科學調控水平,加快水庫標準化管理,全面提升水旱災害綜合防治能力;做好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工作,避免水庫的無序開發,促進水庫生態系統健康;大力發掘地方水文化元素,努力打造並建設更多的國家級、省級高質量水利風景區,傳承水文化,發展水上旅遊業和地方特色產業,使水庫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更好的精神食糧和滿滿的幸福感,讓水庫成為民生的「幸福水庫」。

主持人:也請虞毅副局長結合鄱陽縣實際工作,暢想一下水庫的未來發展,如何確保水庫項目發揮綜合效益,持久健康運行?

虞毅:鄱陽縣是水利大縣,「十四五」時期,我們首先堅持把防洪保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是全縣小(二)型以上水庫全部達到規劃建設標準,全面消除病險水庫安全隱患。二是對全縣中小型水閘除險加固,達到設計防洪標準。三是抓好水庫退養,對全縣所有水庫實行人放天養,保護水生態環境,踐行好生態文明。

民聲之獨奏曲

水託起村集體「錢柜子」

本報記者餘紅舉

「水是財,一點不假。」12月5日,茨山村會計章冠華盤點完今年村集體收入,心裡樂滋滋地,「正是做好了水文章,今年村集體收入又有了突破,超過30萬元。可在5年前,村集體收入不足5萬元。」

談起以前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章冠華感慨道:「那時,每年的雨季,村幹部去收排澇費村民都躲走。因為農田標準不一,沒有受益的農戶直接懟村幹部。」如今,一句順口溜正在茨山村村民中流傳:一季稻、兩季蝦,畝產萬元抱回家!然而,2017年,茨山村推行稻蝦共作時並不順利。聽說在種稻的農田養蝦,不少村民覺得新奇但更多的是顧慮:一是怕水源得不到保障;二是沒稻蝦養殖經驗。

「黨員幹部帶頭搞稻蝦共作,村民心裡便有了底。現在,水稻畝產可達600公斤,加工成大米400公斤左右,這種綠色有機大米每公斤賣到12元至16元。」想過去、談現在,章冠華對每年村集體收入牢記於心,一年一個臺階。同時,蝦養大後會由合作社聯繫買家統一收購,養殖與銷售都不用愁。

茨山村稻蝦共作、水面養殖、水面光伏發電……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要素,都因「水」而聚集。茨山村並不滿足於此,還率先成為樂豐鎮第一個嘗試搞旅遊休閒的村莊。雖是冬季,走進茨山村,顯眼處掛著「江西省AAA級鄉村旅遊點」牌子,記者被這裡的知青文化所吸引:知青小道、知青小屋、知青荷塘、知青田畈、知青小舞臺、知青菜地、知青公園、知青運動場、知青糧倉……這些已經建好的知青文化載體,正吸引著一批批知青與遊客來到茨山村。

章冠華興奮地說,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南昌、景德鎮等地三五成群的人來到茨山村,一同感受知青歲月。特別是上海等地的老知青也時常來到茨山村,尋找記憶中的鄉愁。此外,茨山村還採用「支部聯繫、外商資助、農戶配合」的模式,打造創意景觀農田區、民宿客棧區、現代農業體驗區、小龍蝦農家樂區、農田景觀棧道區、休閒捕撈垂釣區等,這些農業農村資源悄然轉化為旅遊業態,形成集多功能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讓村集體經濟發展風生水起、居民收入水漲船高。

章冠華暢想著茨山村明天會更好:「投資50萬元建設的鄱陽縣小龍蝦交易市場,正在動工建設。村集體『飯碗』也不斷發生變化,原來靠天吃飯,現在靠水吃飯,靠『人』(人氣)吃飯,未來,坐在家有人送飯(租金收入)。」

別了!花錢引水種田

本報記者陳璋

豐源水庫,顧名思義「豐富水源」。乾淨平整的堤壩,綠意盎然的護坡,還有豐盈清澈的湖水……12月4日,已是寒冬時節,鄱陽縣豐源水庫仍然充滿生機。這要是擺在前幾年,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庫裡乾涸毫無生機。

變化發生在「十三五」期間,豐源水庫進行了整體加固和改造,用上了智慧水利平臺,管理員通過手機就能及時知曉險情,排除隱患。「現在的水位在23米,是水庫歷年同期最高值。」年過五旬的黃培紅是豐源村主任,也在豐源水庫當了25年的管理員。「前些年到了冬季,水庫基本處於乾涸狀態,村民可以走到庫底打球。」黃培紅指著水庫比畫著說,以前水庫埋下的涵管非常簡陋,常年滲漏。一到九、十月份,水庫只剩低洼處一點水,周邊300多畝梯田「喊渴」,村裡不得不花錢引水。「請人帶水泵抽水,人工費用6000元,電費9000元,總共要花掉1.5萬元,攤到每個村民有30多元。」

豐源水庫建於1959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小(二)型水庫。「十三五」初期,鄱陽縣水利局對豐源水庫挖開涵管重新加固,用襯砌工藝修建了高涵、低涵、斜涵和溢洪道。漲水時,水庫通過高涵、低涵分別排水。蓄水後,水管不再滲漏。如果村民需要灌溉,水庫再打開斜涵,精準控制水量。

記者在現場看到,水庫裡的斜涵有7級臺階,每級落差30釐米,每個臺階上都設有拳頭大小的管道口。「以前水庫就一道閘門,灌溉一畝田可能流出了五畝田的用水量。現在要多少水就打開幾個管道,不會浪費。」黃培紅說,水庫蓄水有保障,村民也告別了花錢引水的日子。「來年春耕時,水庫足夠灌溉,早稻種植再也不用『看天吃飯』。」

去年,豐源水庫還實現了科學管理:在水庫堤壩,一臺雨量監控設備直挺挺地矗立著,頂上的雨水收集筒可以及時將雨量信息傳到第三方管理公司,後者再通過平臺發布防汛指令。「我們打開手機就能收到信息。管理不僅更輕鬆,效率也更高。」黃培紅笑著說,「多虧了智慧平臺,今年汛期,豐源水庫實現了零險情,真正成為保護周邊村民生產生活的堅固屏障。」

民聲之迴響音

讓幸福之水綿延不絕

餘紅舉

一座座水庫安然立于田野山間,洪水災害不再侵擾人民群眾,乾渴的莊稼得到需要的澆灌……山明水秀,安居樂業,歲月靜好,這是百姓所盼所想。這樣的水庫之水,帶給百姓的是生命水、發財水和幸福水。

說是生命水,那是鄱陽縣把防洪保安全置於首位,深刻貫徹了「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理念。「十三五」期間,鄱陽縣空前規模地對帶「病」水庫除險加固,沿線的整治復綠,使水庫治理有了質的飛躍,鄱陽人民終於吃了「定心丸」。如今,鄱陽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安全感和積極性大大增強,在鄱陽採訪,百姓無不豎起大拇指點讚黨和政府。人民群眾這發自肺腑的點讚,也是對生命水的禮讚。

說是發財水,不僅因為水讓鄱陽百姓豐衣足食,而且讓許多群眾脫了貧致了富。治水興水,歷來是鄱陽人民繁衍生存的第一要務,繁榮發展的命脈所系。這些年,鄱陽水庫大壩加高加固,百姓有了安全感,安定生產的心理大大增強。行走鄱陽,處處可見依水而築的高標準農田,傍水而建的田園綜合體,豐富多彩的特色種養業。領略到的是,村集體的「大河滿了」,家庭的「小河也滿了」,百姓的瓦房變樓房。你說,這是不是發財之水?!

說是幸福水,那是堤壩穩固保了江河水庫安瀾,河湖水庫之水潤澤民生增進福祉。從水庫的「源頭」到家庭的「龍頭」,農村飲水問題解決了,百姓喝上了「幸福水」。

青山不老,綠水長存。面對即將開啟的「十四五」,鄱陽縣更深切聆聽新時代呼喚,更準確把握新發展理念,全力做好「活水」大文章,讓幸福之水綿延不絕。

相關焦點

  • 工程短板補齊 江河越發安瀾!安慶防洪保安體系不斷完善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本報從今日起推出《70年,身邊的變化》欄目,以百姓視角,通過身邊物、身邊事變化,反映安慶經濟社會翻天覆地的改變。8月27日下午,全市最大的在建水利工程——下滸山水庫工程施工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們正在抓緊安裝通訊、暖通、監控等設備。
  • 小浪底水庫,排沙現場震撼人心,偉大的工程保黃河安瀾,百姓平安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然而從古到今黃河給中原百姓造成的災難也不計其數,黃河流經山西陝西的交界,一片片黃土被衝刷進了黃河,黃河越來越渾,含沙量越來越高。清水變成了黃水,我想黃河這個名稱也正是因此而來。
  • 不斷厚植百姓民生福祉
    周偉強指出,要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做好市實事項目各項工作,不斷厚植百姓民生福祉,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市政協副主席王竹鳴、程華國、周曉敏,市政協秘書長金建立參加視察。
  • 都江堰安瀾索橋(圖)
    世界遺產都江堰二王廟前,橫跨內江和外江分水處的安瀾索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  岷江水量豐沛,水源來自千裡雪山,盛夏惡浪滔滔,沒建索橋之前,民謠就有「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之說。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婦感於兩岸來往之艱難,報經官府,遊說八方募集資金,千辛萬苦地建成了竹索橋,兩岸百姓遂得以安渡狂瀾,「安瀾索橋」由此得名。當地民眾感念何氏夫婦建橋功績,民間又稱此橋為「夫妻橋」。關於該橋,還有一段悽婉的故事:起初何先生修的橋因無欄杆,致使行人晃落江水溺亡,何因此被官府處死。何先生含恨九泉後,何夫人為替丈夫正名,苦苦籌資,最終修建了牢固的欄杆。
  • 青海西寧建「花園城市」讓百姓享「綠色福祉」
    記者從西寧市林業林草局了解到,今年西寧市再增園林綠地面積1.1萬多畝,建成開放3個公園遊園,全面完成10處街頭綠地、12條道路綠化、11個庭院景觀提升改造和73處城市節點景觀營造,市民的綠色福祉再次提升。為使城市公園布局更具均衡性,西寧市林草系統進一步挖掘城區可發展綠色空間。
  • 都江堰安瀾索橋的百年舊影
    安瀾索橋(現代)。在都江堰,可能沒有任何一座建築能像安瀾索橋那樣,如此親近地與一江水保持著長逾千年的守望,那是一種魚對水,楓葉對秋天,大地對春天的情誼。明朝末年,安瀾索橋毀於戰火,由於安瀾索橋是當時連通岷江南北兩岸的交通樞紐,沒有了橋,兩岸的人們只能隔河興嘆了。直到清嘉慶八年,才站出來一個修橋的——他的名字叫何先德。或許當時人們並不歡迎他,因為他是當地的一個鄉紳。但他還是站了出來,這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膽識,官員修橋理所當然,因為他是百姓的父母官,而對於一個鄉紳來說,則是一件義舉。
  • ​哈大高鐵:高速飛馳中提升百姓福祉
    把鐵路修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改善嚴寒地區的交通環境,就是為人民群眾添福祉,哈大高鐵就是最好的「範文」。它縮短了列車的運行時間,拉近了城市間的距離,方便了百姓的出行。如今,哈大高鐵安全運營8周年,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態,也改變了東北地區的經濟建設。哈大高鐵的速度,就是拉動東北經濟建設的速度,為東北地區經濟發展不斷貢獻鐵路力量。
  • 延吉:滿足百姓需求 提高群眾福祉
    今年以來,延吉市對標全州民生工作及全市惠民實事各項目標,在推動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始終把滿足百姓需求,提高群眾福祉作為民生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加大民生投入,讓各項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得到穩步、高質量的落實,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
  • 廣州增城區石灘鎮治水:拆違、治汙 還百姓水清岸綠
    圖:潘正煥在現場指揮部署清拆行動 整治「母親河」 還百姓水清岸綠、河道安瀾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水環境治理同樣是為了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縣江河位於石灘鎮三江片區,是增江的一條支流。曾經的縣江河河水清澈見底,兩岸綠樹成蔭,村民們在河裡洗菜洗衣,孩子們則在河裡摸魚抓蝦,是三江片區人民的母親河。上世紀70年代增江河初溪段改道後,不再與縣江河連接,導致縣江河斷流,河床逐年淤積,流域生產及生活水環境不斷惡化,加上河道管護工作相對滯後,水汙染越來越嚴重,水質長期不達標。
  • 毛澤東詩詞中的江河湖海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江河湖海   毛澤東出生於山水相依的韶山沖,就連他的名字都充滿著水的潤澤。「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毛澤東是仁者,也是智者。毛澤東迷戀山嶺峰巒,也鍾情江河湖海。水賦予他躍動的靈感和才思、澎湃的激情和鬥志、敏銳的詩情和智慧。
  • 成都古橋遺韻——都江堰安瀾索橋的百年舊影(圖)
    安瀾索橋(現代)。    也許人們最感興趣的是,古代的安瀾索橋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建築。    歷史太遙遠了,遠得就像一片失憶的沙漠。在沒有相機的時代,安瀾索橋沒有留下它絲毫的尊容,即使是當時在都江堰曾作過大量壁畫的唐末大畫家孫太古,也沒有用他的殘筆剩墨為今天的我們留下索橋的一根柱子,兩條竹索。
  • 185年前建的安瀾會館昨天開始對公眾開放·都市快報
    為了與外商抗衡,清道光六年(1826年)寧波南號船商,出錢蓋起了1700平方米的安瀾會館(意為安定波瀾),世稱「南號會館」,與1853年建的慶安會館並稱「南北號」。慶安會館專做北方生意,比如齊魯大棗、大豆、馬鈴薯、小麥、玉米、地瓜、棉花之類;安瀾會館專做南方生意,主要的貨物有泉州幫和廈門幫經營的砂糖、穀物、木材、藤材、雜貨、乾果,興化幫(莆田)經營的生鮮、桂圓。
  • 「浙水安瀾」取景點篇章介紹
    浙江洪澇臺旱災害頻發,江河源短流急,河水暴漲暴落,易發山洪;河口受潮水頂託,易造成大面積內澇;海岸線長,風暴潮破壞力強;受颱風影響大,1949年以來有257個颱風影響浙江。△颱風影響浙江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明史,從某個角度說,也是一部興水利、除水害的治水史。
  • 義烏雙江水利樞紐:追夢安瀾 興水圓夢
    吳玲香說著說著不禁感嘆起來,這裡承載了幾代人美好記憶和夢想,縱使心中有萬般不舍,但為了全市人民翹首期盼的福祉工程,永和村上下都十分配合和支持,全村8天完成房屋評估籤約,4天完成土地徵收苗木評估……據介紹,雙江水利樞紐工程總投資約36億元,總工期為36個月。庫區規劃總面積5.95平方公裡,開挖水域面積4.91平方公裡,年供水量可達7309萬立方米,設計日均供水規模20萬立方米。
  • 都江堰開始維修安瀾索橋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馮昌勇 楊三軍   15日上午,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開始封閉維修橫跨岷江內外江的古橋——安瀾索橋
  • 海塘安瀾千裡行 | 是時候重新認識它了!
    海塘安瀾千億工程,是全面提高我省沿海防臺御潮能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確保沿海安瀾的具體舉措,也是全面推動我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有益實踐,充分體現了浙江「重要窗口」的擔當作為。該工程已於今年正式啟動,截至10月底,已累計開工建設項目長111.1公裡,佔全年計劃的74%。   傾聽千古海塘的低吟,暢想海塘安瀾的高歌。
  • NISSAN NV200 福祉車計程車亮相河南人大
    鄭州日產和日產汽車不僅攜手為此次會議提供了便利出行工具,還在此期間展出了鄭州日產的改裝NV200福祉車、日產汽車研發的NV200福祉計程車以及NISSAN NV200成為美國紐約未來10年指定計程車的相關信息。
  • 遊古道 享福祉 寧波市鄞州區第六屆古道文化節開幕
    橫溪百姓與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一同暢遊古道,享生態,賞民俗,為新年祈福。本屆古道文化節由浙江省環保聯合會、浙江在線新聞網站指導,寧波市鄞州區人民政府、浙江生態環保新聞網主辦,以「慢遊橫溪 福步萬裡」為主題,圍繞「古道文化節啟動儀式」和「『我當非遺傳承人』民俗遊園會」兩大環節展開。
  • 阿那亞營銷總監張澤波深度解讀安瀾酒店投資價值
    新品問世|阿那亞營銷總監張澤波深度解讀安瀾酒店投資價值  歷時兩年多的反覆研發,阿那亞安瀾酒店於2016年5月正式對外發布。  這是一座充滿時尚氣息的現代型產權酒店,也是阿那亞今年的重磅產品,投資型物業的收官之作。一經推出,便深受好評。
  • 都江堰景區即日起安瀾索橋正式開通!
    2020年7月30日在歷經兩個月餘的封閉檢修工程之後都江堰景區安瀾索橋正式對廣大遊客恢復開放水靈妹在後臺和微博都有收到你們的詢問消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跟安瀾索橋說一聲「好久不見」吧安瀾索橋全長240餘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五大古橋之一,又名「夫妻橋」、「何公何母橋」。滔滔岷江之上,一橋飛架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