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108p@bigfun社區
我寫的東西大部分都是一時興起,又因為我這人沒有長勁,所以大都是很快動筆,起碼留個稿子,這樣就算寫了一半日後多半也會續上,這不,本來新稿子該是中國妖怪圖譜,但到底是先溜出來了這篇關於北京老字號的半科普文,至於為啥是半解,因為我也不太懂,難免有班門弄斧之嫌,要是有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各位諒解。
講究
規矩呢,指的就是約定俗成,你要說誰誰誰出了本書訂了這個東西,那指定沒有,但這麼多年就是這麼過來的,大家都認。而北京,大地方有大學問,而在吃飯這一行上,那學問更是海了去了,咱就首先說說這飯莊酒店的規矩,或者說講究。
過去不像現在,當時能下館子吃飯的,都不是一般人,那你既然是有身份的人,那下的館子是不是也得區分開來?起碼人家走過去看見你家牌匾,一抬頭一掃眼,一下子就知道你是多大的店。就這樣,堂莊樓居館,老北京飯莊的分類,慢慢就定下來了。
「堂」呢,顧名思義,人家是能辦堂會的,就是那種臺上有戲班子唱戲,臺下有人吃飯的堂會,也就是說「堂」不僅有桌椅,還有戲臺和大片的空地,各位,在北京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地方大,就代表了排場,所以呢,在以前「堂」主要是在皇城根下,周圍也都是王侯之府。
「莊」和「樓」分的沒那麼開,他倆比「堂」小,大小屬於一個等級。而「居」就又要小一點了,需要注意的是,到這個大小他們基本上就不做堂會的買賣了,主要是想做也做不了,地方不夠啊,也就是做做宴會業務,但是呢,鑑於後面還有個「館」,所以它仍然不是飯館的最低層級,也不是一般人消費得起的,往這兒鑽的一般是那些進京述職的小官和趕考的秀才。
到了「館」就好理解了,飯館嗎,這就是平民吃飯的地方了。不過除此之外還有「齋」,這個大家應該都熟,影視作品裡點心鋪一般都叫xx齋,所以「齋」就是做大了,做成飯館的點心鋪,一般它的檔次規模也就和「館」差不多,頂多比「館」大點,但指定是比不上「莊」。
再說說冷飯莊熱飯莊的事兒,現在是沒這個區分了,畢竟也沒人請堂會了,但以前這必須分的清清楚楚。冷飯莊呢就是只接大生意,比如堂會宴會,或者紅白喜事,所以啊,冷飯莊都是大飯店,一般都是那種老北京四合院,臺上唱戲,臺下吃喝,至於單個散座的客人,不好意思,出門左拐熱飯莊。
十大堂
這北京十大堂說白了就是那個年代北京城有名的十家大飯店,但說法也不一,比不上八大堂那麼確定,目前有名堂的分別是聚賢堂、福壽堂、會賢堂、慶和堂、同和堂、同興堂、惠豐堂、慶豐堂、福慶堂、天福堂,還有燕壽堂,聚壽堂和隆豐堂,行吧,反正我能找到資料的我都一個一個給您掰扯掰扯。【十大堂目前只剩下惠豐堂。】
聚賢堂
聚賢堂以前在西四北報子胡同,它的格局較新,四合院三面有樓有戲臺,這就導致有一面是白虎臺——戲臺朝西,這是戲行的大忌,所以名角都不願去那兒唱戲,怕出岔。聚賢堂的拿手菜是炸響鈴雙汁。炸響鈴就是把烤好小豬的脆皮回鍋再炸,當然這炸響鈴能成為聚賢堂的招牌菜,也是有講究的。北京以前想吃回烤豬麻煩不小,不但得交稅,還得申請填表,誰也不能在不景氣的年頭為了口吃的東奔西跑,那咋辦,聚賢莊有啊。那時候西單有家叫「天福」的醬肘子鋪,生意特別紅火,而和聚賢堂這麼多年街坊鄰居,關係自然也不差,有那種薄皮小仔豬,就都給聚賢堂勻一些出來。炸好的烤脆皮,甜鹹兩味汁水澆上去,用來下酒,滋味別提了。【本段部分改自《先生饌:梁實秋唐魯孫的民國食單》】
福壽堂
這是家主打山東魯菜的飯莊,光緒二十八年開業,1938年倒閉,位於東城區西打磨廠街179號。這家飯堂規模很大,據說能容納數百人看戲,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菜做的確實好,據說光是雞就有三十多種做法,至於招牌菜則是紅燒熊掌和翠蓋魚翅,當然,熊掌也不是普通的燒法,他們的熊掌是在燭火上慢慢煨上十天做成的,以香嫩軟滑名揚京城,當然,現在是吃不到了,不過有興趣的可以看BV1Ht411S7Ba,第一集8分45秒有紅燒熊掌的真實影像記錄(吞口水)。另外他們家的翠蓋魚翅也是獨佔鰲頭,在京城魚翅菜裡是獨一份兒,上品魚翅的用雞湯小火慢燉,等火候到了再連同上好的紫鮑、雲腿,以及剝下的油雞雞皮用新鮮的荷葉包在一起,再燒一個時辰,然後再用新荷葉蓋上蒸,上籠蒸20分鐘,最後再用新鮮的綠荷葉蓋上上桌——這就是翠蓋魚翅。大家都知道,魚翅本來是道樣子菜,沒啥味道,所以這道菜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讓魚翅借味,吸收了火腿鮑魚的鮮美醇香,再輔以雞油的順滑細膩,荷葉的清新芳香,就一個字,絕。【改自唐魯孫先生的《吃在北平之飯莊子》,後文不注。】
會賢堂
西城區什剎海前海北沿18號是一家私宅改的飯莊,前前後後大大小小七座院落,北邊是一座三層戲樓,戲樓東邊是座小四合院,西邊是座大四合院,大院的南邊是一座二層小樓,抬頭望去,大門正刻——會賢堂,當然,現在已經是北師大的宿舍了。
據唐魯孫先生所言,會賢堂菜做的一般,只不過地處什剎海,是個避暑的好去處,所以夏季生意好罷了。當然,他們的什錦冰碗倒也為人稱道。會賢堂旁有十畝荷塘,塘水源自玉泉山——天下第一泉,泉水醇厚甘甜,河鮮自然也是上品,產出的蓮子飽滿香甜,雞頭米又極嫩,冰碗裡再添上鮮藕,鮮菱角,鮮核桃,鮮杏仁,鮮榛子,點綴幾顆蜜餞,荷葉一拖,顏色分明煞是好看。
慶和堂
北城最有名的慶和堂來往的都是高官顯貴,所以堂倌都經過訓練,進退有素,以防叨擾了貴人。他們家拿手菜叫做桂花皮渣,具體做法是精選豬脊背上三寸寬的一條豬皮,祛毛之後用花生油炸到起泡,瀝乾,曬透,放入瓷壇密封,防潮防溼,等到第二年取出,用溫水洗淨,用高湯泡軟,切成細絲大火炒制,最後澆以蛋液火腿末起鍋。這道菜的桂花就是炒雞蛋,皮渣就是皮肚,其關鍵在於肉皮的油發及火候,要讓肉皮完全發開,均勻炒制,最後吃起來松鬆軟軟,香而不膩,味如魚肚。
同和堂
同和堂就在聚賢堂旁邊,幾步路遠,相較而言老派了一些,沒有戲臺,卻也沒了煙火氣息,院子層層疊疊,花木圍繞,讓人升起幾分家的感覺。他們的招牌菜是真正的絕活,只有老主顧一年能吃上那麼一回,叫天梯鴨掌。怎麼做呢,鴨掌清水泡一天之後,順著紋路撕去上面的薄膜,然後再泡上黃酒,泡的鼓鼓漲漲的,抽去筋骨,包上一片肥瘦相間的火腿,一片春筍,刷上蜂蜜,用海帶絲扎到一起,小火蒸透。
南北方的鴨掌雞爪,要麼是燜燉,要麼是辣味,同和堂的蒸製可謂是天上地下獨一無二,筍香,酒香,火腿的脂香交織在一起,難怪唐先生稱之為「臘豕筍香,麴塵縈繞。」可惜,同和堂歇業之後,這道菜已經失傳了。
同興堂
同興堂算是在梨園的支撐下走下來的,基本上梨園大大小小的事務,祭祖拜師焚香等,都會去同興堂,一是那兒傢伙事兒都齊全,二是這麼多年,也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他們家要說,就是一道菜——燴三丁,據說這是白石老人最喜歡的一道菜。三丁是火腿、海參和雞丁,不用說,都是最好的,海參要選黑刺參,雞丁也必須是帶有雞皮的活肉,不能是胸脯肉,而勾芡的芡粉是藕粉與茯苓粉混出來的,使得三丁入口不柴不木。據說他們家還有一道棗泥方譜,選的是那種上好的肉厚香甜的緊皮棗,做餡不用加糖,一頂一的地道天然。
惠豐堂
惠豐堂是至今唯一還在營業的十大堂,建於1858年,後來1902年被張祖蔭買下用心經營,據說當時張祖蔭走了李蓮英的路子,讓慈禧太后為惠豐堂題了字,自此日益紅火,最後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據說惠豐堂尤為擅長燴菜,如九轉大腸,蔥燒海參,燒燴爪尖以及糟燴菜等,在此不做多言,諸位有機會可以一試。【人家還在我就不能胡侃了】
天福堂
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很熟悉,嘿,不就是聚賢堂的鄰居嘛。那估計就不用我多說了,他們家招牌菜——醬肘子。要說能做這麼大也正常,畢竟地處北京肉市街 ,旁邊幾步就是正陽樓和全聚德,這一看就是好地方。據說當年慈禧的另一位紅人安德海就是在這兒娶了名角馬賽花,大擺宴席。另外哈爾濱的看官可能對這名字熟悉點,你們那兒過去有家天福號,前身叫餡餅周,都是取自北京的老字號。
結語
關於北京老字號的科普就到這兒了,目前還不確定一共寫三期還是兩期,畢竟後面還有什麼一樓二烤三軒四順,至於我沒寫到的十大堂,主要是因為我確實找不到文字記載了,頂多是隻言片語不如不寫,諸位看官要是有相關資料,可以告訴我,萬分感謝。
圖片都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