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湖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實施方案》印發

2020-12-18 中國水網

近日,經省政府同意,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財政廳聯合印發了《沱湖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實施方案》,標誌著安徽省沱湖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工作正式實施。

《實施方案》旨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的十九大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精神,全面落實財政部等四部委《關於加快建立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皖政辦〔2016〕37號)的要求,進一步調動沱湖流域上下遊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性,加強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實現共生共融、共同發展,形成流域一體化發展和保護的格局。

《實施方案》明確,按照「權責對等、雙向補償」原則,實行「誰達標誰受益、誰超標誰賠付」的雙向補償,嚴格補償資金使用和管理,確保實施方案落地。省生態環境廳抓好統籌協調、加強機制運行監管,省財政廳督促流域相關市落實補償資金、做好省本級補償資金保障和監管工作,形成沱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合力,打造全省流域上下遊生態補償示範典型。

《實施方案》要求, 按照「環境共治、產業共謀」的總體要求,淮北、宿州和蚌埠市等沱湖上下遊各市以水為紐帶,加強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實現共生共融、共同發展,形成流域一體化發展和保護的格局。

《實施方案》提出, 共同責任斷面沱河關咀斷面和無下遊市的沱湖湖心斷面,由省財政與宿州、蚌埠市之間進行補償。設生態補償(賠付)基準,暫定為200萬元/月。健全補償資金使用和管理制度,切實提高補償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受償方應按照規定的資金用途,擬訂資金使用方案,報省財政、生態環境部門備案,並將補償資金使用、項目建設進度、項目實施績效等情況於次年5月底前報省財政、生態環境部門。.

沱湖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實施方案詳細內容如下:

為進一步落實水環境質量管理職責,強化水環境目標管理,保護沱湖流域水生態,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皖政辦〔2016〕37號)、《安徽省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暫行辦法》等文件,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基本原則

(一)權責對等,雙向補償。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充分考慮上下遊共同利益,釐清和量化上下遊地區水質保護責任,實行「誰達標誰受益、誰超標誰賠付」的雙向補償,對為保護水環境付出努力的上遊地區給予合理補償,對水環境質量受到損害的下遊地區給予合理賠付。

(二)協同保護,聯防聯治。樹立流域發展「一盤棋」思想,在規劃制定、空間和產業布局、準入標準、環境監測及生態環境執法等領域形成共商共管格局,統籌推進水汙染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

(三)多元合作,互利共贏。按照「環境共治、產業共謀」的總體要求,淮北、宿州和蚌埠市等沱湖上下遊各市以水為紐帶,加強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實現共生共融、共同發展,形成流域一體化發展和保護的格局。

二、橫向補償的實施

(一)區域範圍。沱湖、沱河及其主要支流,涵蓋淮北、宿州、蚌埠市。

(二)斷面設置。在沱湖流域設立5個跨界生態補償斷面,分別為新北沱河蔡橋閘(淮北—宿州)、沱河王橋閘(宿州—蚌埠)、唐河樊集(宿州—蚌埠)、沱河關咀(宿州、蚌埠)、沱湖湖心(蚌埠)。設立王引河任圩孜橋斷面作為入境水質參照斷面。

(三)水質目標。按照省政府與相關市政府籤訂的水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新北沱河蔡橋閘、沱河王橋閘、唐河樊集、沱河關咀、沱湖湖心斷面生態補償水質保持Ⅲ類及以上。

(四)水質測定。沱河關咀斷面使用生態環境部監測數據,其他斷面由上下遊兩市聯合監測。監測期間如遇不可抗力等因素導致水質異常波動時,上下遊市之間會商研究確定水質監測具體事宜。當兩市對監測數據或監測結果存在爭議時,沱湖關咀斷面按程序提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組織核定,其他斷面由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組織核定。

(五)補償(賠付)係數。按區域汙染負荷設定補償(賠付)係數,新北沱河蔡橋閘斷面補償(賠付)係數0.5,沱河王橋閘斷面補償(賠付)係數0.5,唐河樊集斷面補償(賠付)係數0.5,沱河關咀共同責任斷面補償(賠付)係數1(宿州市、蚌埠市各0.5)、沱湖湖心斷面補償(賠付)係數1。

(六)補償(賠付)方法和金額。按照「誰達標誰受益、誰超標誰賠付」的原則,斷面上下遊市之間根據水質達標情況實行雙向補償。共同責任斷面沱河關咀斷面和無下遊市的沱湖湖心斷面,由省財政與宿州、蚌埠市之間進行補償。設生態補償(賠付)基準,暫定為200萬元/月。

1. 斷面水質達標,下遊市向上遊市支付生態補償金。斷面當月水質為Ⅲ類時,補償金額為補償基準乘以補償係數;斷面當月水質為Ⅱ類及以上時,補償金額加倍。

2. 斷面水質未達標,上遊市向下遊市支付汙染賠付金。斷面當月水質為Ⅳ類時,賠付金額為賠付基準乘以賠付係數;斷面當月為Ⅴ類及以上時,賠付金額加倍。

3. 扣除上遊河南入境水質影響。新北沱河蔡橋閘斷面水質未達到生態補償水質目標,且超標因子濃度低於王引河任圩孜參照斷面相應因子濃度時,扣除入境水質影響後進行再評價。淮北市按新北沱河蔡橋閘斷面扣除入境水質影響後的水質類別進行賠付,對新北沱河蔡橋閘斷面按實際水質類別應賠付的金額由省財政補足。

扣除影響的公式如下:



C調整濃度—超標因子扣除上遊入境水質影響後的濃度值(mg/L);

Cx—新北沱河蔡橋閘斷面超標因子實測濃度值(mg/L);

Cw—王引河任圩孜斷面該項因子實測濃度值(mg/L);

Qw—王引河實際匯入新北沱河流量(m3/s);

Qx—新北沱河流量(m3/s)。

(七)資金結算。補償(賠付)資金由省生態環境廳按月計算,省財政廳按年結算。每年4月底前,省財政廳對上年度淮北、宿州、蚌埠市補償(賠付)資金進行結算。經各市確認後,5月底前將資金轉入指定帳戶。

編輯:徐冰冰

相關焦點

  • 汀江-韓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採用雙指標考核
    「汀江-韓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確立近半年來,市裡出臺汀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總體實施方案,投巨資實施幾十個治理項目,不斷改善汀江水質,確保下遊韓江水質,力爭把這種機制打造成跨省流域上下遊合作的典範。」龍巖市環保局主要領導說。
  • 最高500萬元 江西對省內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定額獎補
    王劍 攝中新網南昌5月25日電 (記者 王劍)江西省財政廳25日消息,為進一步建立健全該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該省多部門日前共同印發相關定額獎補實施辦法,南昌市、九江市、上饒市的15個縣(市、區)每年最高可獲500萬元獎補。
  • 江西79個縣(市、區)之間籤訂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
    資料圖:鄱陽湖 李學華 攝中新社南昌11月26日電 (記者 蘇路程)中新社記者26日從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獲悉,截至目前,該省全省79個縣(市、區)之間正式籤訂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79份,全省長江流域相關市(縣)70%以上建立起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 生態補償「新安江模式」全面推廣
    生態補償機制,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十三五」期間,生態補償試點積累了寶貴經驗,形成了「新安江模式」。為保護好山好水,我省全面推廣「新安江模式」,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環境空氣品質生態補償、沱湖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等相繼實施,以經濟槓桿促進環境進一步改善。
  • 政協委員張世珍建議啟動實施渭河流域生態補償試點
    本期編發全國政協委員張世珍《關於啟動實施渭河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的提案》,他提出四點措施建議。以下是提案全文。但考慮到現有上遊保護投入和治理成本及未來生態治理需求,目前開展的補償還存在著量小力微、基數不盡合理、補償渠道和方式單一、缺乏有效機制保障等問題,無法滿足流域生態治理和水環境保護的需要。因此,通過先行先試,在渭河流域建立健全可行的上下遊橫向補償機制顯得十分急迫。
  • 施懿宸:關於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建議
    在開展流域內各項水汙染控制工作的同時,生態補償作為一種重要的有效管理資源與環境的措施,已有一些如三江源區生態補償、陝甘渭河跨省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等實踐。這些實踐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也暴露出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
  • 新華社:專家:保護永定河應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與會專家認為,生態補償是保護永定河的動力源泉,應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流域協同治理,形成共建共享共贏的流域治理新格局。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滋養著京津冀晉蒙人民。近年來,永定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河道斷流、水汙染、河道被佔、水生態退化等問題突出。論壇上,與會者圍繞永定河保護進行了發言、討論。
  • 共護帶來共贏——雲貴川橫向協作實現赤水河流域生態美百姓福
    而這些補貼資金,很大一部分來自赤水河流域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早在2013年,赤水河流域就探索建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但因為缺乏權威依據,上下遊難以在補償原則、補償標準、實施目標、分配考核等關鍵問題上達成共識,赤水河生態補償工作一度停滯。 2018年,國家出臺了《中央財政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實施方案》。
  • 重慶銅梁:江河上下遊跨境聯動共護水生態環境
    「2018年以來,銅梁區與涪江上下遊的四川遂寧、資陽、潼南、合川區等地河長辦籤署了河長制領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就河流環境生態共建、環境共保共同改善流域水環境達成了共識,將『各自為政』變為『協同作戰』,共同改善江河流域水環境質量。」區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說,近來雨水頻繁,河水上漲,我們加強了水環境監測,並及時向上下遊河長辦通報情況。
  • 跨省河流保護尺度不一致 成生態補償機制難點
    生態補償機制的形成成為治理跨省河流的一次重要嘗試。去年,廣東省分別與福建、江西兩省籤訂了汀江—韓江和東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實行「雙向補償」的原則。當上遊來水水質穩定達標或改善時,廣東補償上遊省份;反之,則由上遊賠償廣東。協議籤訂一年多了,廣東這兩大飲用水源的水質有否得到了改善?
  • 《北海市牛尾嶺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湖海運河水生態補償方案...
    一、補償方案的背景依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的部署,其中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其重要內容,特別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發〔2015〕12號)、《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 「碧水保衛戰」奏響「長江之歌」浙江篇章|嘉興南湖:流域補償,抓住...
    南湖區河道眾多,縱橫交錯,跨區域的流域汙染風險較高為破解這一難題,南湖區從機制創新的角度出發,抓住經濟利益激勵和約束這個「牛鼻子」,按照「誰汙染、誰補償,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開展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先後與平湖市、海鹽縣和嘉善縣籤訂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形成河道共巡常態化,2020年首獲50萬元的生態補償。
  • 山西實施「七河」流域生態保護 汾河生態全面好轉
    2015年7月,我省印發《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綱要》。2016年4月,水利部與山西省政府聯合批覆了《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這是水利部會同省級政府批覆的全國第一個流域生態修復規劃。2017年1月,山西省人大審議通過了《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條例》,為汾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
  • 重慶建立提高森林覆蓋率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近日,九龍坡區與城口縣籤訂了《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在這之前,九龍坡區與城口縣、南岸區與石柱縣、重慶經開區與巫溪縣分別進行了購買森林面積指標協議的洽談。今年3月,江北區與酉陽縣也籤訂了《橫向生態補償協議》。這些經濟較為發達區縣為何要到渝東北、渝東南地區購買森林面積指標?
  •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建立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建立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實施辦法(試行)》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8月20日  (此件主動公開)建立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實施辦法(試行)  為建立完善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促進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根據《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 江門率先發布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張玉榮 實習記者 柯深鎔「誰保護,誰受償」、「誰改善、誰得益」,江門率先出臺並實施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民生的協調發展。「作為土生土長的水步人,河道整治我們比誰都急,這260多萬元的補償款,我們全部投入到河道整治中去,目前大嶺河的水質已經由劣V類改善為國家地表的Ⅲ類水質標準。」江門臺山水步鎮副鎮長蔡子昂表示,接下來還將進一步改善水步河水體環境。蔡子昂提到的補償款一事,是江門市在廣東省率先出臺並實施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 寧波市水利局關於印發甬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通知
    7號),我局制訂了《甬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並徵求了你們意見。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為合理配置流域水資源,保障流域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安全,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制定本方案。
  • 助力打造全國流域治理的「永定河樣本」2020第二屆永定河論壇在京...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高度、新視角、新目標和新要求出發,持續加大永定河保護、治理和建設力度。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國家林業局印發了《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2017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4省市人民政府會同水利部、國家林草局、國家開發銀行成立了「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部省協調領導小組」。
  • 青山常在 綠水長流|阿里地區「十三五」生態環境工作有這些方面的...
    「十三五」以來,阿里地區以構建和維護「青藏高原」國家安全屏障為核心,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為載體,以打造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為主線,堅持把生態環保作為底線、紅線、高壓線,強化汙染防治和環境監管,實施生態修復和治理,推進阿里地區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讓藏西高原的碧水藍天永葆純淨、更顯多姿。
  • 四川每年投入10多億元 實施「三區三州」森林生態效益補償
    記者從現場獲悉,四川把「三區三州」列入重點生態區、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同時每年投入10多億元,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從2014年開始,四川省委省政府對阿壩、甘孜兩個州全域31個縣和其他7個市(州)27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不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等經濟指標,重點考核貧困人口變化率、森林覆蓋率等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