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總是說德國人懶,德國人沒效率,但平心而論,德國人對技術的追求真心讓人服氣。
在慕尼黑,有全球最大的科技博物館----德意志博物館,博物館最底層的一個角落中,擺放著一艘1906年開始服役的U1潛艇,它由燃油發動機和電動機串聯驅動,水面航行時使用燃油機,帶動電動機為蓄電池充電,潛入水下時便可採用電動機驅動。
從1906年至今,已經過去了114年,但這一混合動力的完美設計,直到現在還在廣為運用。甚至在很多我們國產車的宣傳單頁中,這是一項自主研發的全新科技發明。
德國不缺少名牌,8110萬人的小國,擁有2300個世界品牌。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德國科技的起步並不早。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19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才發現,人家工業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於是才開始發力追趕。
德國人憑什麼後來居上?珍視「身後名」,不貪「眼前利」。從此「德國製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最有名的汽車公司,如保時捷、奔馳、寶馬、奧迪、大眾、歐寶等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
西門子的創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之曾孫彼得·馮·西門子曾在上海接受採訪,問企業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回答:是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是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
是的,在德國企業界,你聽不到誰是一夜暴富的,聽不到自我炒作,企業家做的是專注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德國的「小公司」「慢公司」很多,佔到總數量的99.7%,但在德國,很少有「差公司」,絕沒有「假公司」。
德國汽車最有名氣,保時捷、奔馳、寶馬、奧迪都是豪車代名詞,但這僅僅是德國車企的一小部分。
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擁有超過600家汽車及相關行業會員,他們在2019年3月份的時候宣布,將在2022年前投入逾400億歐元用於加快電動汽車研發,投入180億歐元用於數位化及自動駕駛汽車研發,這兩項加起來近600億歐元的研發,將直接拉動德國電動汽車的提檔升級,型號達到100個左右,為目前數量的三倍多。
毋庸置疑,企業的使命就是盈利。相對於德國人太執著、太固執的盈利模式,中國人就顯得視野開闊多了。大約是在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宣布加大研發投入的6個月前,中國一汽「紅旗小鎮」項目正式發布。
紅旗品牌戰略發布會上豪放地宣布:紅旗小鎮是「智慧城市與交通」、「智能製造和汽車」、「品質生活與優美生態」以及「創新、創造、創業」和「樂山、樂水、樂活」的新紅旗綠色智能小鎮。是的,大家沒有看錯,這是一個綜合體,我們寧願相信,這不是房地產開發,這是紅旗技術研發的投入。
其實,車企的跨界嘗試和經營在中國太普遍了,類似「紅旗小鎮」大開發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數據顯示,2019年三季度末,國內A股3743家上市公司,有1826家投資買房了,總市值達13340億元,2019年全年,有近300家上市公司賣過房。
下面是我們熟悉的一些車企和不熟悉的他們的房地產行為:
中國重汽集團下設中國重汽集團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力帆集團下設重慶力帆置業;
江淮汽車,1300萬元買的房子拿到了2億元的拆遷款,漲了10餘倍,跑贏了大盤;
海馬汽車,兩次公告共計拋售多達401套閒置房產;
北汽汽車小鎮落戶北京順義,佔地6000畝,打算把廠房、試驗場、體驗館與風情小鎮融合在一起,實現公園化生產與工業旅遊雙管齊下的經營目的。
車企搞房地產,誰還來造車?我們只需要努力研發車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