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人生低谷 留下《寒食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2020-12-07 有客祁祁

蘇東坡(公元1036-1101年,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的一生在詩詞文章、學問和書法上的成就,為後人樂道、傳誦,而他的仕宦坎坷和心胸的豁達也是為人熟知。他一生中遭貶,一次比一次更行更遠,而他的人生功業也在憂患中築起。蘇東坡因詩受貶到黃州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在他的《寒食帖》中留下了一時的心境。

一、蘇東坡人生低谷 留下《寒食帖》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東坡受誣告以詩諷政,讓他入獄一百多天,險遭斬頭,成為蘇東坡生涯的轉折點。後來他在弟弟蘇轍、曹太后和其他大員力保下,改謫任黃州團練副使。險瀕鬼門關,讓蘇東坡留下人生無常的深刻感嘆:「此身聚散何窮已,未忍悲歌學楚囚。」

到了黃州,團練副使只是個虛職,收入讓蘇東坡一家捉襟見肘過活猶然不足。友人接濟了他們一塊荒地,東坡一家胼手砥足闢地耕種,努力自給自足。夏天,他們在小坡上刈草,在東坡上蓋了雪堂,炎陽炙風,侍妾朝雲的臉黝黑,「吹面如墨」。蘇東坡的「東坡居士」名號也是起於那時。

蘇東坡在黃州前後五年,是他人生的低谷,「萬事如花不可期,餘年似酒那禁瀉」。他在第三年(1082年)寒食時,留下了古詩二首,後來書成《寒食帖》,記錄了自己當下的心境,心聲蒼涼溼冷如無火的寒食。

這一年,春雨綿綿連二個月,好像把秋天的蕭瑟都帶回來了。蘇東坡人在病中,而且是一場不小的病吧,在另一首詩中他比況當時的境況「休官彭澤貧無酒,隱几維摩病有妻」,在《寒食帖》詩中說「病起須已白」。人遭貶謫,「屋漏偏逢連夜雨」更添感懷。

夜夜綿綿雨,屋邊的海棠花落汙泥,胭脂映雪般的春顏、壯年的活力,一夕間被誰偷走了呢?想見文豪把海棠落汙泥來比喻自己入獄的人生處遇,當下壯年轉白髮的處境,充滿著人生無常的感傷!在病中、在苦中,蘇東坡還是自然流露幽默的本性,調侃自己軟趴趴的病體,苦笑那「偷」去他青春活力的,「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命運中人,有誰能勝了天道呢!

在這裡,讓我們從《寒食帖》轉移到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可以感到這天下兩大行書對「此身此生不常有」、「人生無常」自然而然發出了共鳴!

那年的春雨,不是綿綿細雨,而是大雨,勢要衝進屋來,蘇東坡的小屋仿佛變成煙雲霧裡的漁舟。病中、雨中的日子,空蕩的廚房破灶,蘆葦溼透,連火也燒不起來,「哪知是寒食?」卻見烏鴉銜著冥紙掠過,這一下讓蘇東坡想起自己一身遠放,家鄉祖墳遠在萬裡外,朝廷廟堂遙遙隔九重。這樣的仕途困蹇,去國懷鄉,是「途窮」路盡了嗎?「死灰吹不起」好像是蘇東坡對人生失望至極的表示,實際人生中,他並沒有輕言離棄生命的希望,只是一切就放下吧!不再為外物所動的「死灰」,已經脫胎換骨,超離了功成名就的悲喜!

在這一個大雨的寒食,蘇東坡度過了一個人生的低谷。到黃州第一年,他寫道:「去年花落在徐州,對月酣歌美清夜。今年黃州見花發,小院閉門風露下。」而到了這一年「病起須已白」,他對自己人生的餘年有更深徹的警悟,這時蘇東坡的心情轉向閒淡,「少年幸苦真食蓼,老境安閒如啖蔗」,東坡也如脫胎換骨一般。

此後,蘇東坡仍屢遭貶官,黃州之後,惠州、儋州越貶越荒遠,然而他舍下自己,造福黎民的平生功業也從此起。蘇東坡晚年在金山寺的本人畫像上自題詩──《自題金山畫像》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作了自證。

《寒食帖》留下了蘇東坡人生低谷的記錄,也見證了蘇東坡以「心似已灰之木」的無求克服了生命的低蕩錘鍊,放「身如不系之舟」自適於天地之間,超脫了人生高低起伏的牽絆困擾。

二、《寒食帖》之美

《黃州寒食詩帖》蘇東坡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17行,129字。

蘇東坡的書法成就,列名宋代四大家,他是引領北宋開創尚意書風的重要書法家。他擅長於融合詩文意境與繪畫理則於書法中,開創了行書的新形勢、新風貌,締造出行書耀眼的光輝與唐代楷書的光芒相互輝映。

在《寒食帖》的用筆、結字、行氣和構篇,不合一般的法度,揣摹其「意造本無法」,天真自在、反璞歸真的特色最堪玩味。蘇東坡曾這樣說過:「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恰是此卷的註腳。清高宗乾隆皇帝題說此帖是「無意於佳乃佳者」、「若區區於點畫波磔間,求之則失之遠矣。」

元明清以來書評家在經錄中都公認《寒食帖》是「蘇書第一」。清代顏世清說:「東坡寒食帖山谷跋尾,曆元明清,疊經著錄,鹹推為蘇書第一」。明代書法大家董其昌說:「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因而,《寒食帖》也有「天下第三行書」的讚譽加身。

同樣是宋朝的書詩大家黃庭堅說:「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顏真卿)、楊少師(楊凝式)、李西臺(李建中)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這裡所評的「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借用了王羲之三十三作蘭亭都沒有第一次做得好之典故,讚美此書的酣然天成。清高宗乾隆皇帝也推崇:「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以後一人。」

筆的特質影響書者、書跡的揮灑,在《寒食帖》中表現明顯。日本的著名漢學家內藤湖南(1866-1934年,本名為內藤虎次郎)觀察到:「此卷用雞毫弱翰而揮灑自在耳!」也就是說本帖是用很軟、不帶強勁道的雞毛筆寫成的,所以看不到強勁的捺筆,然而正鋒、側鋒的用筆法,轉換多變,斷連自若,交織應用渾然天成。

本帖字體變化豐富,壓扁的字形、蹙密的筆畫,傳達鬱悶壓抑的情緒,恰與詩中的情境相合,通帖中有四處誇張的中鋒長針,有如破繭而出一般,營造寬舒的空間,又形成對比。由第一首詩跨入第二首詩,字體由小漸大,但是墨色反淡,宛然貼合心緒情感的變化,構成篇章變化的節奏,通篇詩與書的境界相融。

三、《寒食帖》傳世奇蹟

蘇東坡此帖《寒食帖》傳世的過程充滿神奇,歷經幾次的火災,遭祝融之舌紋身,素箋上留下了傷痕,然而內容文字毫髮無傷。清朝鹹豐八年,此帖藏圓明園歷經英法聯軍之厄,有驚無險,旋即流落民間藏家之手。幾經轉手,在1922年流入日本,被收藏家菊池惺堂高價購得。

次年,菊池家在日本東京大地震中遭災,所藏古字畫幾乎遭焚毀一空,菊池惺堂冒著生命危險,從烈火中將《寒食帖》搶救出來,帖上雖留下火舌煙燻痕,書跡無恙。之後在第二次世界戰爭期間,東京遭到空前的地震和火劫,東京大毀,此帖依然無恙。戰事結束,此帖得以被中華民國購回,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筆者覺得《寒食帖》傳世的神跡,對應了作者蘇東坡愈挫愈勇的人生。詩中的寒食日之際,蘇東坡的身軀好像病如死灰,然而他不朽的靈魂仍然是完好如初,從未被壓扁!

相關焦點

  • 觀蘇軾行書真跡《黃州寒食帖》,品東坡天人合一的心境
    「老夫聊發少年狂」這句詩攬括了人生的少年、青年、老年三個階段。三十多歲的蘇東坡何以如此之「狂」,在王安石變法新派的排擠和「烏臺詩案」等政治案件的洗禮下,他似乎覺得自己進入了垂暮之年,然而政治壓力不可能使他的心境變得蒼老,不可能泯滅一個藝術家的天真爛漫的童真。
  • 蘇東坡存世墨跡中最精彩的作品——《黃州寒食帖》
    《寒食帖》典型地體現了東坡「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首煩推求」的藝術自評,是其存世墨跡中最精彩的代表作品,也是他書法創作前後期的裡程碑。無怪乎,後人把此帖與《蘭亭序》、《祭侄文稿》並美,評為「天下第三行書」。
  • 5句詩詞,飲食、賞景、品性、情感、為官,全方位了解蘇東坡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5句詩詞,飲食、賞景、品性、情感、為官,全方位了解蘇東坡蘇軾,宋代大文豪,中國文學史上一顆不容忽視的明星,自身帶有強大吸引力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為大家所熟知的《惠州一絕/食荔枝》,「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前兩句說,羅浮山下四季如春,枇杷、楊梅一直都有新鮮的,在「吃貨」蘇東坡眼中,似乎看什麼都好吃。「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後兩句更可以看出這個文豪如孩童般可愛的一面,他說如果可以一天吃三百顆荔枝,就願意永遠做嶺南人。
  • 張煒:不系之舟
    《美文》張煒:不系之舟(一)來源:《美文》2020年第9期 | 張煒  旅途上
  • 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欣賞蘇東坡的一首必讀詩
    曹操的《短歌行》裡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然而不同的人,人生的境界不同,縱觀蘇東坡一生,曲折坎坷,但百折不撓。他曾寫詩總結自己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即使與王安石相遇,也是「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下面這首詩也充分表達了詩人淡泊的心境,不可不讀。《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蘇軾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
  • 「搞定」蘇東坡,成年人熱愛生活,孩子學好文史地?
    老心兒選取他最有代表性(又易於被孩子接受)的部分詩詞,「知人論世」結合他經歷的人生重大事件,穿插文、史、地三個角度的參考說明,幫你「搞定」蘇東坡!在黃州4年間,他創作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寒食帖》等代表作,更加奠定了自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寒食帖》蘇軾存世唯一的手稿真跡,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
  • 蘇東坡與王朝雲
    「六如亭」是座紅柱綠瓦的四角小亭,亭額上三字草書「六如亭」。亭柱兩側傳有清人所題的一副妙聯。上聯是六個「如」字:「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下聯是六個「不」字:「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據說朝雲在臨終咽氣之前,緊緊拉著蘇東坡的手,斷斷續續念著《金剛經》上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段遺言,遂成了紀念她的碑銘。
  • 蘇東坡的人間有味是清歡你真讀懂了嗎?
    大家都知道這是蘇東坡《浣溪沙》裡的名句。但這首看似平淡的詩句裡,卻有著不為人知的玄機。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是蘇東坡化用杜牧的詩句。無論東坡的詞,還是杜牧的詩,意思也基本一樣,淡泊名利,追求人生閒靜享受無爭之歡愉。不過東坡詞更淡,表面少了杜牧的沉鬱,其實更含蓄幾乎不露痕跡。
  • 原創視頻丨故宮蘇東坡大展的《寒食帖》到底好在哪兒?
    故宮蘇東坡大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但不少書法愛好者卻發現其中竟沒有蘇東坡的《寒食帖》。對此,舉辦方的解釋是本次展覽立足於自身館藏,加之考慮到疫情原因,所以並沒有搜羅其他地區的館藏品。這樣一件不可複製的書法神品沒有出現在蘇東坡的主題大展中,不得不說是是一種遺憾。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件作品到底在講什麼?好在哪?公元1082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個年頭。這一天正是寒食節,連月來的苦雨帶走了春天最後一絲氣息。
  • 「說聞解事」「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咋就這麼灑脫?
    在這四人中,蘇東坡不只是個優秀的詩人、詞人,還是優秀的散文家、優秀的書畫家、優秀的學者、優秀的知識分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雖然在某一領域很難說獨步古今,但要論融通了那麼多領域的全才,蘇東坡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屈原賦《離騷》 資料圖王國維對四詩人的評價還有後半句:「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 詩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爛漫是吾師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賞析
    《黃州寒食詩帖》這是一幅遣興的作品,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兩首五言詩借景言志,直抒胸臆,表達他壯志未酬的心境。詩文如下: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
  • 蘇東坡:筆畫粗細如何搭配,書法才更有味道?
    蘇軾《黃州寒食帖》#6粗壯豐滿,間有細筆《黃州寒食詩帖》中,筆畫重則如蹲熊,輕者似掠燕。可知,蘇字筆致自然沉著,筆畫粗壯豐滿,但不乏糅以細線條來增添書作之趣味,給人奇妙的藝術享受。請看以下字例:《黃州寒食詩帖》中用筆以沉著穩健為主,但偶爾亦會出現較少細線。如「容」「也」「裡」「雨」四字細若牽絲之橫筆,通過跌宕起伏之用筆形成粗細對比來豐富字之趣味。
  • 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黃州寒食帖》,又稱《寒食帖》、《黃州寒食詩帖》、《黃州寒食詩卷》,紙本墨跡,蘇軾書,後有黃庭堅跋,全卷縱34.2釐米,橫199.5釐米(含黃跋),蘇書17行129字,黃跋9行59字,東坡此帖約書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黃跋約書於元符三年(1100),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一手蘇字獲獎無數,國展高手分五步詳解《寒食帖》臨摹要點
    黃州寒食帖蘇軾貶謫黃州的第三年,寒食節已連續數日下著濛濛煙雨,生病的蘇軾心中蒼涼失落,揮筆寫下《黃州寒食詩帖》,這兩首五言詩寫出了他當時的境況:多病、貧瘠、孤獨。當時的悲壯之情從字裡行間表達得淋漓盡致,呈現給我們的是前輕後重的感覺。通篇為了表達節奏,字的大小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給人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時而開張宏大,如「年、破灶、塗窮」等字;時而嬌小娟秀,如「春去不、空皰、萬裡也」大小對比十分強烈。
  • 怎樣才算人生中最舒服的時刻?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就如一貶再貶的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中,他自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聞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蘇軾的一生中,仕途上大起大落,其間的落差令常人難以想像。十幾年的貶謫生活是他的人生主題,一生漂泊,暮年投荒,經受了無數的磨難。然而他仍然能夠用詼諧的語言調侃自己,足見蘇軾胸襟之坦蕩。
  • 蘇軾《寒食帖》,寫出了滿紙的蒼涼,卻足足驚豔了近1000年
    上圖為蘇軾《寒食帖》局部四《寒食帖》從內容上來看其實是兩首五言詩。我們先來欣賞一下第一首:「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上圖為蘇軾《寒食帖》局部五第二首詩也是一樣,詩文寫道:「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 蘇東坡愛酒,釀蜜酒喝下去居然腹瀉,林語堂稱其「造酒試驗家」
    蘇東坡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一生愛酒。他曾對人說:「予雖飲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盞為樂,殆不可一日無此君。」他天天飲酒,酒後稍寐,寐起便揮毫,或寫詩填詞,或作文作賦,或寫字作畫。蘇東坡不但喝酒,還嘗試釀酒。
  •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一 默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一.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東坡的散文名篇。全文短短八十四字,有敘事,有寫景,有抒情,從容不迫,遊刃有餘。最為人稱道的,是文中表現出來的那種瀟灑自然、清奇空靈、質樸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