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美蘇兩國不斷針對軍事競賽進行武器研發,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世界各國進行科技實力的提升,在那時起,人類對於航天就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在太空探索這方面,蘇聯佔據領先地位,作為一大超級大國的美國自然也不甘落後。
因此在上世紀的時候,美蘇兩國幾乎是壟斷了包括載人航天在內的許多太空技術,自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繼承了其航空研發技術,中國也在1970年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就目前來說,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狀態已經佔據世界前列位置,甚至已經超越俄羅斯。對於這方面的發展,美國也稍稍感受到中國給予的壓力。
在萬千研發人員的不斷努力下,中國的航空研發實現飛躍式的發展,近些年在某些技術上也不斷給美國造成不小的壓力,眾所周知,航天領域的發展只有世界大國才有足夠的能力實現,中國作為一個發展起步比較晚的國家,再加上太空中可供人類用於探索的位置有限,中國所能發展的空間也就有所局限。在我國長徵五號火箭研製成功之後,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又實現了一大跨步,那長徵五號火箭在全世界又算什麼水平呢?
了解新聞的人都比較清楚,長徵五號是中國的一款國產重型運載火箭,為我國航天領域的長足穩定發展提供優良基礎條件,在運載能力方面,我國長徵五號也能在世界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但相較於美俄始終存在一定差距。作為中國的鄰國,印度曾實現一箭104星的發射任務,創造了世界之最記錄。然而有一個事實我們需要明白,那就是這104顆火箭的重量非常小。
對於航天領域的發展,我國將永不止步,未來還將繼續進行宇宙空間站的建造,此外還會增強資源補給能力,而我國長徵五號便為其提供了堅實基礎,在進行空間站建造的時候,我國也將繼續關注研製成本問題,以實現長足穩定發展,我國長徵五號也將繼續為火星探測提供基礎條件。
為了精進我國航天領域的發展,我國也曾尋求多個國家進行緊密交流合作,俄羅斯和歐盟就曾是我國合作的對象。對於火星探測計劃,在我國重型火箭還未研製出來之前,便希望與俄羅斯的火箭進行合作,以完成火星探測任務,然而俄羅斯的火箭並不給力,我國的美好願望也就消散了。
另外,所謂的伽利略計劃,源於我國對全球導航系統的迫切需求,但當時的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掌握程度十分淺,便希望與歐盟的伽利略系統進行合作,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全球導航系統,然而歐洲卻半道反悔。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的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可以引領絕大多數國家,長徵五號火箭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成功處於前列,當然,與美國之間的差距還比較大。對於航天技術,美國具有絕對話語權,而中國在經過不斷深入研究之後,也創造出很多成就,美國不再獨佔鰲頭,在中國的不斷創新發展下,中國在國際上所佔據的話語權也越來越重,美國對此,對於自己的至高位置也力感地位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