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拜火教馬自達 靠三蹦子創造自己的世界)
網通社2017年6月20日報導 這些馬自達的三蹦子曾經爭霸一方
這些馬自達的三蹦子曾經爭霸一方
第2/2頁:拜火教不是重點,車標的變化才是關鍵
看標題是不是有點兒懵?馬自達怎麼和拜火教扯上關係了,你還別說,真就有點關係。你問拜火教是個什麼來頭?話說這是在公元前598年,由瑣羅亞斯德創立的宗教,該教曾經盛行於古代波斯及中亞地區。它的中文正式名稱是瑣羅亞斯德教,傳入中國後被稱為祆(xi n)教、火祆教或拜火教。至於為何在國內翻譯成這些名稱,是因為該教認為阿胡拉·馬茲達(Ahura·Mazda)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創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創造等德行,也是天則、秩序和真理的化身。馬茲達創造了物質世界,也創造了火,代表無限的光明,因此瑣羅亞斯德教把拜火作為他們的神聖職責,所以「拜火教」的名稱由此而來。
自1920年東洋軟木工業株式會社(馬自達前身)創立至今,馬自達已經走過了97個年頭,距離成為「百年老號」還差三年。雖說馬自達自誕生起的第一個十年裡,並沒有生產過交通工具,但是工藝的沉澱和技術的積累幫助東洋軟木在1931年成功轉型,至此,馬自達開始走上一條「魔性」的發展道路。
首先要說明的是,松田重次郎是馬自達的創始人但不是東洋軟木工業的創始人,他是在1921年接手東洋軟木工業的社長一職,在之前介紹本田歷任社長時我們也簡單介紹過,在日本企業中會長比社長大。
說起這時候的東洋軟木工業也有一段逸事,最早這家公司專門生產紅酒瓶用的軟木塞子,而後又轉為生產用於隔熱的炭化軟木板,為企業積累了一定財富。東洋軟木工業株式會社於1927年更名為東洋工業株式會社,並於1929年開始製造機械。
究竟馬自達是何時出現的呢,這就要說到當時東洋工業株式會社製造的第一款交通工具了,以今天的眼光看,這臺名為「馬自達號」的三輪摩託依舊非常好看,如果能給快遞小哥配發一輛,既解決了電動三輪車不合法的問題,看起來還更上檔次。
很多都會說「松田」這個姓氏的日語發音和馬自達相當接近,記得在介紹山葉的那期欄目中曾經提到過羅馬音這件事,如果把「松田」這個姓氏的羅馬音寫出來就是「MATSUDA」,這個發音可不便於歐美人士正確讀出來,因此松田重次郎找了一個和自己的名字最相近的「MAZDA」作為公司的名稱(關於這一點,我們在下文中詳細解釋)。所以說你得慶幸當時松田重次郎起了個外國名,要不然現在就變成了豐田、本田、松田,你說暈不暈。
上文中提到的那個「馬自達號」,別說咱們見過的不多,你就是拿著照片給現在日本的年輕人看,他們能認識這個車的也不多,不過這款三蹦子在當時那可是火得一塌糊塗。在馬自達號推出的年代裡,正是日本經歷明治維新之後經濟欣欣向榮之時,當時的日本鐵路建造裡程就已經超過了7000公裡,人民安居樂業。但是一種能夠連接城市與鄉村的交通工具還沒有出現,正是這個巨大的「缺口」,讓日本內燃機、大發和當時的東洋工業賺了個盆滿缽滿。
在整個二戰前,馬自達就只有這一款三蹦子問世,第二款三蹦子直到二戰結束後才推出。這款名為GB三蹦子是馬自達第二款摩託車,乍看之下和馬自達號的區別並不大,但是換裝了全新的700毫升單缸發動機,但是它的載重量能達到500公斤。
別以為載重大就只能拉貨,GB的在做工方面也是挺講究的,一體式車把採用鍍鉻表面、儀表直接鑲嵌在油箱上面,單看這一小部分的設計和做工,比哈雷·戴維森都不差,別忘了這可是一輛正宗的三蹦子啊。另外,這款GB三蹦子已經在舒適性上有了長足進步,看這個副駕駛的座位,還帶靠背呢!
今天我們已經很難想像出馬自達三蹦子有多火了,不過下面有一些數據還是能夠讓我們能夠略知一二,截止到1961年馬自達三蹦子的年產量就突破了45000輛,日本三蹦子市場中80%均出自馬自達之手, 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
馬自達三蹦子能成功也不是偶然,人家並不滿足於現狀,又於1962年推出了日本最大的三蹦子T2000。在T2000的所有型號中,又以1971年款最出名,這款車搭載了直列4缸發動機,排量和名稱相同,達到了2000毫升,關鍵是車長6米,駕駛艙後面有個大鬥兒。
T2000的成功秘訣和它準確的市場定位密不可分,為了控制成本,T2000隻有駕駛艙是用金屬製造的,後面的貨倉全部由木頭製作完成,外面包裹上金屬蒙皮。因為戰後的日本材料十分稀缺,特別是金屬,因此T2000才使用了大量木材。但是你別小看木頭的強度,得益於合理的設計,T2000的載重量能達到2噸。
文章標籤: 馬自達 轉子 三蹦子 昂克賽拉 責任編輯:陸宏偉
12下一頁閱讀全文共2頁
2017年05月02日
2017年05月17日
2017年03月01日
2017年0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