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區三輪車即將告別,還記得那些車輪上的往事嗎

2020-12-17 閩南日報

越來越多便捷的出行方式讓三輪車漸漸成為「歷史」

「來來來,三輪車,三輪車……」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裡,客運站、商業街、醫院等人流聚集的地方,這樣的叫喊聲總是此起彼伏。

穿梭於市區大街小巷的人力三輪車,曾是漳州市區獨特的風景線,也是漳州幾代人的鄉愁。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力三輪車已經不是大多數市民的出行選擇,而依法管理缺乏法律支撐、擾亂道路交通秩序等問題,註定了人力三輪車終將退出中心城區的舞臺。

去年12月,一紙通告發布,今年7月1日起,市區的人力三輪車將全面退市。那些以人力三輪車為生的車夫們,有坦然、有不甘、更有奮鬥,他們又將如何開啟「後三輪車」時代的生活?

01

九十年代,有人踩三輪車,一天掙了上百元

去年12月16日,林雙惠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她來到家附近的停車場,擦拭著一輛落滿灰塵的人力三輪車,她的腦海裡不斷回想起的,是過去三十多年的每一天:清晨,她的父親鄭打鐵將三輪車擦拭乾淨後,開始在市區的大街小巷穿梭,從塵土飛揚的土路到平整的水泥路,再到寬敞的柏油路,她的父親成了市區的「活地圖」。每當有外地遊客,父親總會向他們講述漳州的人文歷史,帶他們品嘗漳州的特色小吃……

一輛載客的三輪車駛過

「是時候和三輪車說再見了。」林雙惠的眼眶有些溼潤,那是懷念,也是不舍。她說,在她們家最困難的時候,是「三輪車」養活了他們全家,並讓他們逐漸過上好日子,供他們姐弟幾人讀書。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我家很困難,靠父親偶爾打零工,朝不保夕。和當時不少生計困難的群眾一樣,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我父親去踩三輪車,我父親很珍惜這個機會,起早摸黑,非常拼。」林雙惠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前期,是人力三輪車發展的黃金期,依靠父親一人踩三輪車,家庭收入逐漸穩定,還略有盈餘。「我父親是早年的高中生,有文化,能講普通話,經常能接到外地來漳旅遊觀光的遊客,90年代初,經常有遊客包車,一天就120元,而那時一碗豆花才三五毛。」

02

為了討回旅客的救命錢,車夫與小偷打了一架

和那個年代的很多人力三輪車夫一樣,鄭打鐵也是一副古道熱腸。林雙惠記得特別清楚,1992年,鄭打鐵在長途汽車站門口載了一名江西乘客。乘客從銀行取了一麻袋10元面鈔的人民幣,那是一袋救命錢,要趕去市醫院給親人繳交醫療費,沒想到在長途汽車站附近遭遇盜竊。正當這名江西籍乘客著急得不知所措時,鄭打鐵聯合幾名踩三輪車的工友一起追小偷,小偷追到了,鄭打鐵為了討回這筆錢,和小偷狠狠地打了一架,好在最後錢討回來了,但鄭打鐵也受傷了。林雙惠說,在那個年代裡,他的父親因為見義勇為,經常被公安部門表揚。

「那時我父親的工友們經常聚在一起聊發生在三輪車上的故事,那就是當時的城市百態,還有人生的酸甜苦辣。如今我父親已經去世了,他的工友們也大都退休或轉行了。人力三輪車退市,大家其實都知道會有這麼一天。」於是,在林雙惠看到《關於在市區開展人力三輪車營運專項整治工作的通告》後,她便來到西橋街道辦理三輪車退市手續。

在這份《通告》中,詳細列舉了補償方案,其中給予退出營運的車主一次性補助金1500元。根據主動退市、上交車身及牌證的時間段另行給予差別化獎勵。2019年12月16日8時起至2020年3月31日18時止,每輛獎勵2000元;2020年4月1日8時起至2020年5月31日18時止,每輛獎勵500元;2020年6月1日8時起至2020年6月30日18時止,沒有按規定退市、沒有上交人力客運三輪車車身及營運牌證的,只對車輛退出營運進行補助,不再享受其他退市補償獎勵優惠政策。

「反正早晚都是要退的,倒不如積極配合政府,還能拿些補貼,早點為以後的生活做打算。」直到看到通告發布的前一天,66歲的阮惠坤還在踩三輪車,但他想得很清楚,毅然來到新橋街道辦理退市手續。

03

「我手機裡還有很多老人的電話」

70歲的鄭民財也是最早辦理退市的三輪車主之一。1996年,曾在長泰上山下鄉的他回到漳州後,由於下崗沒有工作,便蹬起了人力三輪車。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一個月有幾百元的收入,解決了鄭民財一家的溫飽問題,子女讀書也沒有後顧之憂。大約到了2005年前後,鄭民財身體不適,他的妻子陳秀美接過他的車把,替代他繼續踩三輪車。直到2010年,子女工作穩定,踩三輪車不再是家庭「剛需」,孫子出生後要幫忙照看,陳秀美便不再踩三輪車了。

鄭民財夫婦把三輪車租出去。當時,不少上了年紀踩不動的、子女有出息要退休的老車夫都選擇這樣做。「大都是租給一些外地來的,一時間找不到工作的人。」鄭民財說,當時租金只是象徵性地收一兩百元,有的甚至沒收,但即便這樣,租出去兩三年後,人家也不租了,「那時候踩三輪車已經不好賺了,人家就不再租了。」

鄭民財很清楚,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力三輪車已不是市民出行的第一選擇,「2000年前後計程車開始增多,那時就不是三輪車的黃金期了,但還是能維持生計,但到了後來計程車普及,公交線路越來越多,再後來又有滴滴、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尤其最近,很多公交還免費了。而三輪車速度慢,又風吹日曬,價格也沒有優勢,有的車夫又喜歡逆向行駛、闖紅燈,市民乘坐沒有安全感,肯定就越來越沒市場了。」鄭民財認為,既然已經沒有市場,政府回收是好事。

一位車夫一大早就全副武裝做好防曬準備,在路邊等客

「真的該退市了嗎?我手機裡還有很多老人的電話,他們有時出門還會坐三輪車。」55歲的盧小英還在踩三輪車,儘管目前的收入已讓她捉襟見肘。「現在沒市場,我們一個月收入也僅有1000元左右。」

04

交通安全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然而,政府作出三輪車全面退市的決定,不僅僅是因為市民的出行已不依賴人力三輪車、市場現狀不容樂觀。薌城區交通局相關負責人坦言,目前三輪車管理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據,國家和我省道路運輸條例都沒有關於人力客運三輪車管理的具體條款,只是根據市、區兩級政府和交通部門的通告、通知和規定實施管理,「交通部門在行業監管時缺乏法律支撐,就衍生出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特別是三輪車衍生出的交通安全問題,群眾反映較為強烈。薌城區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特別是擅自加裝動力,因速度過快造成事故時有發生,給道路秩序、交規安全、客運市場帶來負面影響。」

05

「在社會上生存,總是要我們自己做出改變」

「我話比較少,沒什麼工友,附近有幾個平日裡常碰面的同行,現在也看不到他們了。」盧小英沒有上過學,孤身一人居住在東鋪頭社區,記者採訪時,她倚靠在人力三輪車車頭,一人一車,在車水馬龍的市醫院南門,顯得形單影隻。往日,同是這個路口,總會看到三三兩兩的人力三輪車集聚在一起話家常。「他們應該都去退了,像我這樣還在踩的,也沒剩幾個了。」

掃碼付款

盧小英說自己是個老實人。「他們都笑我膽小,不敢加裝動力,但我覺得那樣非常危險,堅持用人力。」因為沒有加裝動力,盧小英賺得比人家少,但她覺得踏實。而一旦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她都覺得不踏實,「本來就是沒出路才來踩三輪車,三輪車如果不讓運營,我也不知道該幹什麼。」盧小英的年齡還不算特別大,體力也還可以,她也聽說這個年紀還可以去做家政,幫人打掃衛生等,也有人跟她說可以去擺攤,做這些收入或許都比踩三輪車高,但盧小英還是很茫然,沒有嘗試改變的勇氣。「補償金也只夠緩衝幾個月,我想還是走一步是一步,再想想別的出路。」

在中醫院門口,還有幾名車夫堅守著。他們大都兩鬢斑白,問起為何還不退市,他們有的言語中透著不甘,認為半輩子賴以生存的活計,一旦失去了,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還有的認為其他工作時間限制多,沒有踩三輪車自由,他們不想做。

路邊排隊等客

但阮惠坤卻不這麼認為。在辦完三輪車退市手續後,一時間他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但他堅信,只要積極嘗試,總會找到能幹的事情。「我以前是修理自行車的,後來維修點拆遷沒得做了,就去踩三輪車,這一踩就二十幾年,這次政府說要回收,我想也是時候再找工作了。」阮惠坤託了很多朋友幫忙問,自己也到餐館、物業公司等挨家挨戶地問,有沒有洗碗工、保安等合適的崗位。

很快,阮惠坤在一家健身會所找到了工作,負責泳池的清潔、雜物管理等事務,每個月收入2300元,「雖然沒有踩三輪車自由,但是不用風吹日曬,工作也挺簡單輕鬆,這個收入也不比踩三輪車少,我還是很滿意的。」而轉行順利,其實也在阮惠坤的意料之中,「我這麼大年齡,找工作肯定是難的,但這也僅僅是要不要找的問題。心態放好一點,為人和善少計較一點,總能找到出路的。」

與阮惠坤一樣,55歲的郭國河也是看到《通告》後第一時間退市,趕緊找其他工作,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到一工廠打工,月收入近3000元,比自己踩三輪車還高。「以前踩三輪車自由慣了,現在上班了,一開始不適應,但很快就適應了,在社會上生存,總是要我們自己做出改變,去適應社會發展的。」

一位車夫加入了許多微信群,以便關注招工信息,為以後的日子做打算

在西橋、新橋、東鋪頭等街道,記者了解到,不少人力三輪車夫退市後,都找到了自己能接受的工作。其中,保安、快遞員、家政、保潔等行業較多人從事。「關於三輪車退市,我們也有準備一些補償舉措辦法,有主動退市補償,根據退運人員的生活情況落實特困生活補助。對於在勞動年齡段的退運人員,我們有推介崗位就業,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等辦法。」薌城區政府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在人流車流的縫隙中騎行的三輪車

三輪車 三十年

●1992至2001年底,薌城區政府共投放人力客運三輪車1191輛,用於解決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

●2002年初,市政府推行人力客運三輪車改型政策,將側座式三輪車改型為後座式三輪車,並新增後座式三輪車103輛,薌城區人力客運三輪車增至1294輛。

●2008年,市政府出臺文件,推行人力客運三輪車與計程車運力按比例置換政策,薌城區人力客運三輪車削減至843輛。

●2016年,人力三輪車私自加裝動力整治相關通知發布,期間共取締99輛,薌城區人力客運三輪車削減至744輛。至此,薌城區人力三輪車營運車輛共計744輛,管理單位11個,龍文區人力三輪車營運車輛約200輛,管理單位2個。

●2019年12月16日,薌城區人力客運三輪車營運專項整治行動通告發布,正式回收人力客運三輪車營運牌照。截至2020年5月24日,薌城區人力三輪車營運車輛已回收722輛次,完成總數的97.04%。

周楊寧 蔡楠楠 陳志昌 整理

來源:閩南日報

相關焦點

  • 城市變遷,請為漳州的老地名,留下一席之地
    那些已經消失的,你還記得嗎?20世紀80、90年代,作為漳州市區唯一的體育場,「馬肚底」舉行過很多大型的盛會。對於那個年代的青少年兒童來說,「馬肚底」就是運動會上的成績單,是塗著濃妝時跳的集體舞,也是跟大人們湊熱鬧時的興奮。
  • 漳州夜市要搬了!你還記得那些年在這裡講過的價、買過的東西嗎?
    夜景效果圖在這片面積約6000平方米的廣場上,規劃分為服裝、玩具、鞋類、床上用品、化妝品、美甲、手機包膜等八大區域,建設2×2.5米攤位約480個,能夠滿足目前各商販、個體經營者、微小創業者的各類經營需求。
  • 懷舊金曲《跟往事乾杯》英文版:告別2019,願往事清零,未來可期!
    跟往事乾杯舉起杯跟往事乾杯一首懷舊經典《跟往事乾杯》,是由姜育恆演唱的歌曲,收錄於同名專輯《跟往事乾杯》中,於1988年發行。時至今日,經過30多年歲月的沉澱,歌曲中所表露出的情感,總能在某個特定的節點,引發人們對往事的無限懷舊之情...但當聽完這首歌后,我們也總能在心中,燃起跟往事乾杯的灑脫。
  • 要告別了!那些年麗水鐘樓後面的生活,你可還記得?
    「燈塔一村要拆了嗎?這裡我可印象深刻,因為第一次喝醉酒就是在這裡。」得知燈塔一村即將改造的消息,董小姐笑著說起她的「回憶殺」,十年前的那個夏天,剛剛經歷失戀的她,在燈塔一村的一家排擋店,第一次品嘗了麗水特色美食豬頭瓣,還和小姐妹們「幹掉」了兩箱啤酒。
  • 南洋建築裡的流金歲月 還記得漳州石美街的手工箍桶嗎
    原標題:石美街手工箍桶還記得嗎?南洋建築裡的流金歲月   石美街,位於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石美村、南門村之間。街上,一棟棟南洋風格的建築,沐浴在細雨中,似乎還在訴說著那段流金歲月……   突然,沿街黃國民的家中傳出清脆的劈木聲,混雜在雨聲中。
  • 漳州市區KTV夜間擾民屢禁不止 盤點那些死磕歌廳
    在漳州市區,遍布著不少KTV歌廳,每逢傍晚帶著三五好友到KTV包廂唱唱歌喝喝酒是許多市民喜愛的休閒娛樂方式。然而,有不少離居民樓較近的KTV存在噪聲擾民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連日來,有不少讀者來電向本報反映,自家樓下的KTV歌廳噪聲震天,不僅有高分貝的音樂聲,還有門口喝醉客人的吵鬧聲,吵得整晚無法入睡。
  • 一根橡皮筋、一個玻璃球……那些從前的遊戲,你還記得嗎?
    點擊查看視頻最近幾天,很多家長正忙著為孩子即將開始的幼兒園生活做入園準備。對孩子來說,這是人生的一次啟航,但站在縱向的時間軸上回望,不同年代的孩子則看到了不同的風景。據濟南市市情資料,按照當時的規定,孩子們的幼兒園生活中,每周要上2~3節音樂課。在那個幼兒園教具還並不豐富的年代,手風琴是課堂上的重要樂器,很多孩子學習的第一首歌就是在它的伴奏中開始的。胡明攝於1965年「那時候學的歌就是《大紅花開滿地》《小二郎》這種。」66歲的李吉華說。
  • 乘免費公交 「0元」玩轉漳州市區
    如果此時你即將登上漳州市區1路公交車,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0元」「不要錢」。當然,同樣的答案也適用於乘坐1路車去瑞竹巖、乘坐13路車去中山公園、乘坐A1路車去林語堂文化園、乘坐夜專1路車去西院湖生態園等景區…… 依據漳州公交集團公布的信息,今年1月25日以來,漳州陸續開通了14條免費公交線路,有白天的班次,也有夜間專車。
  • 乘免費公交「0元」玩轉漳州市區
    如果此時你即將登上漳州市區1路公交車,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0元」「不要錢」。當然,同樣的答案也適用於乘坐1路車去瑞竹巖、乘坐13路車去中山公園、乘坐A1路車去林語堂文化園、乘坐夜專1路車去西院湖生態園等景區……  依據漳州公交集團公布的信息,今年1月25日以來,漳州陸續開通了14條免費公交線路,有白天的班次,也有夜間專車。
  • 漳州往事:許地山、落花生及其他
    許地山的父親同我祖父有交誼,許地山曾在漳州丹霞書院教過書,我父親在這個學校讀過書,雖未親聆他的授課,但對他的和藹可親和樸素留下印象,還記得同學們給他起的「道學先生」的綽號,後來又同在文壇裡做事。於是放開談,有問就答。茶几上放著小小的錄音機。為了不影響錄音效果,還將客廳邊上魚缸的流水聲停了。前輩的交往多是文學圈中的事。
  • 漳州七首巖文化公園啟建 距離漳州市區4公裡路程
    原標題:漳州七首巖文化公園啟建 距離漳州市區4公裡路程   昨日上午,漳州七首巖文化公園啟建儀式在千年古剎石獅巖隆重舉行,同時還舉行文殊銅殿奠基儀式。來自海內外各界宗教人士、善男信女齊聚石獅巖,共同見證七首巖文化公園啟建的隆重時刻。
  • 還記得那些讓你抓狂的經典英語題型嗎
    第二種題型,語法(單選和改錯)當年經常栽在這種題上,這是一段傷心往事!單選的準確率從沒有超過50%,改錯就更慘了,十個錯能改對三個。哎,這種題曾經一度讓我頭疼!後來為了應付高考,我規定自己每天做一篇改錯,日積月累,改錯竟然能對七八個,有一次還全對。可謂是屌絲成功逆襲了! 為此,我沒少在朋友們中炫耀!
  • 農用三輪車禁止駛入市區,大爺感到疑惑:沒我們農民城裡人吃啥?
    老張記得小時候城市裡的三輪車還是比較多的,駕駛他們的大多是一些農民。對於這些農民來說,一輛電動三輪車就是賴以生存的工具,但是交管部門頒布了一條新規則,現在農用三輪車不準在市區的道路上行駛了。在農村地區,農用三輪車的數量是十分多的,不管是去城區的菜市場賣菜,又或是把一些貨物運送到城裡,都需要三輪車。
  • 朝鮮農民拉貨日常:一頭牛一輛板車,車輪五花八門
    肯定是電動三輪居多,碰上一些大傢伙,那就要機動三輪車出馬了。其餘的,似乎沒見過多少了。可是2013年的朝鮮村鎮上,看不到一輛農用機械車,一位大哥拉貨使上了傳統的牛車,旁邊一位婦女提著大包小包,沒有趁手的工具,頭上都頂了一個大包袱。又一個牛車拉貨的場景,傳統的老黃牛,笨重的平板車,像三四十年前農村耕地一樣,一件套牛杆連接下,黃牛直接充當起了拉貨機車,扮演起了騾馬的角色。
  • 車輪爬上福州市區護欄底座,男司機懵了,當場翻車
    接到線索後,FM全媒體記者迅速趕往事發地點,具體位置在福州市倉山區南臺路龍登天錦小區前的機動車道上。記者在現場看到,一輛白色豐田小車四輪朝天翻倒在最左側車道,車頭壓著中實線,原先立在路中央的護欄,受撞擊凸向對向車道,部分護欄已經斷裂。
  • 大眾帕薩特遭三輪車嚴重撞擊,網友:還真是紙糊的「老虎」
    大眾旗下品牌大眾邁騰與大眾帕薩特一直被稱為「雙雄組合」,在市場上有著很強的競爭力。拿大眾帕薩特這款車來說,很多車主也是表示它的做工比較紮實,外觀漂亮且空間也比較大,在車子的用料上更是用心,大眾帕薩特的油耗保持在每百公裡5.6升至9.6升之間,總體來說還是比較讓人滿意的。那麼大眾的質量到底怎麼樣呢?
  • 散文《三輪車》蘇磊
    我輕輕地轉動著把手,三輪車痙攣似的抖動一下之後,便寂然靜止了。伴隨三輪車的震顫,我腦海中零星的記憶碎片,也繼之飄落,直至拼湊出整幅的舊時光景。說起這輛三輪車,真可用勞苦功高來形容。自從有了它,大家都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所有的髒活累活,一下子全都壓在三輪車身上。在勞動過程中,三輪車發揮著最大限度的功用。春耕運肥、夏忙拉草、金秋送糧、嚴冬載雪。
  • 你還記得TVB的那些電視劇嗎?
    你還記得TVB的那些電視劇嗎?隨著香港第一家電視臺亞洲電視的衰落,我們記憶中的許多經典電影和電視劇也成為了我們的記憶。自1957年5月推出「亞洲電視」,是中國地區的世界上第一個電視臺,80後來說,TVB是帶著童年記憶的載體,最初的亞視帶給我們太多的快樂,很多感情只能嘆息了,今天我們將盤點一下TVB那些記憶中的經典劇。
  • 兩百年前的「慈善基金會」,漳州古厝中隱藏著公益往事
    這座清朝嘉慶末年始建的兩進大厝,迄今已歷兩百多年風風雨雨,它曾是中國漳州地區著名的慈善機構——林氏義莊。義莊由漳州人林平侯籌資建造,乾隆年間,他追隨父親林應寅遠渡臺灣,靠著過人的商業頭腦,最終依靠經營米業而賺得第一桶金。
  • 漳州生活·史上最齊全的漳州小吃地址資料
    漳州小吃 豆花——元光南路尾漳州四中對面。南昌路——好粥道(原來寶姨燒烤隔壁) 勝利東路——牛肉麵(天下廣場門口) 中山公園後門——芝麻糊和藕粉(府呈那裡有一個老頭踩著三輪車在賣,遠遠的就能聽到哨子聲) 不分青紅皂白的補充: 常常滿五香:龍海市石碼鎮街心公園旁,新浦路;《2005中國名小吃》 大頭鴨面:竹圍市場,延通市場~~~~;油而不膩 太古橋牛肉:建元路;試了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