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便捷的出行方式讓三輪車漸漸成為「歷史」
「來來來,三輪車,三輪車……」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裡,客運站、商業街、醫院等人流聚集的地方,這樣的叫喊聲總是此起彼伏。
穿梭於市區大街小巷的人力三輪車,曾是漳州市區獨特的風景線,也是漳州幾代人的鄉愁。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力三輪車已經不是大多數市民的出行選擇,而依法管理缺乏法律支撐、擾亂道路交通秩序等問題,註定了人力三輪車終將退出中心城區的舞臺。
去年12月,一紙通告發布,今年7月1日起,市區的人力三輪車將全面退市。那些以人力三輪車為生的車夫們,有坦然、有不甘、更有奮鬥,他們又將如何開啟「後三輪車」時代的生活?
01
九十年代,有人踩三輪車,一天掙了上百元
去年12月16日,林雙惠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她來到家附近的停車場,擦拭著一輛落滿灰塵的人力三輪車,她的腦海裡不斷回想起的,是過去三十多年的每一天:清晨,她的父親鄭打鐵將三輪車擦拭乾淨後,開始在市區的大街小巷穿梭,從塵土飛揚的土路到平整的水泥路,再到寬敞的柏油路,她的父親成了市區的「活地圖」。每當有外地遊客,父親總會向他們講述漳州的人文歷史,帶他們品嘗漳州的特色小吃……
一輛載客的三輪車駛過
「是時候和三輪車說再見了。」林雙惠的眼眶有些溼潤,那是懷念,也是不舍。她說,在她們家最困難的時候,是「三輪車」養活了他們全家,並讓他們逐漸過上好日子,供他們姐弟幾人讀書。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我家很困難,靠父親偶爾打零工,朝不保夕。和當時不少生計困難的群眾一樣,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我父親去踩三輪車,我父親很珍惜這個機會,起早摸黑,非常拼。」林雙惠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前期,是人力三輪車發展的黃金期,依靠父親一人踩三輪車,家庭收入逐漸穩定,還略有盈餘。「我父親是早年的高中生,有文化,能講普通話,經常能接到外地來漳旅遊觀光的遊客,90年代初,經常有遊客包車,一天就120元,而那時一碗豆花才三五毛。」
02
為了討回旅客的救命錢,車夫與小偷打了一架
和那個年代的很多人力三輪車夫一樣,鄭打鐵也是一副古道熱腸。林雙惠記得特別清楚,1992年,鄭打鐵在長途汽車站門口載了一名江西乘客。乘客從銀行取了一麻袋10元面鈔的人民幣,那是一袋救命錢,要趕去市醫院給親人繳交醫療費,沒想到在長途汽車站附近遭遇盜竊。正當這名江西籍乘客著急得不知所措時,鄭打鐵聯合幾名踩三輪車的工友一起追小偷,小偷追到了,鄭打鐵為了討回這筆錢,和小偷狠狠地打了一架,好在最後錢討回來了,但鄭打鐵也受傷了。林雙惠說,在那個年代裡,他的父親因為見義勇為,經常被公安部門表揚。
「那時我父親的工友們經常聚在一起聊發生在三輪車上的故事,那就是當時的城市百態,還有人生的酸甜苦辣。如今我父親已經去世了,他的工友們也大都退休或轉行了。人力三輪車退市,大家其實都知道會有這麼一天。」於是,在林雙惠看到《關於在市區開展人力三輪車營運專項整治工作的通告》後,她便來到西橋街道辦理三輪車退市手續。
在這份《通告》中,詳細列舉了補償方案,其中給予退出營運的車主一次性補助金1500元。根據主動退市、上交車身及牌證的時間段另行給予差別化獎勵。2019年12月16日8時起至2020年3月31日18時止,每輛獎勵2000元;2020年4月1日8時起至2020年5月31日18時止,每輛獎勵500元;2020年6月1日8時起至2020年6月30日18時止,沒有按規定退市、沒有上交人力客運三輪車車身及營運牌證的,只對車輛退出營運進行補助,不再享受其他退市補償獎勵優惠政策。
「反正早晚都是要退的,倒不如積極配合政府,還能拿些補貼,早點為以後的生活做打算。」直到看到通告發布的前一天,66歲的阮惠坤還在踩三輪車,但他想得很清楚,毅然來到新橋街道辦理退市手續。
03
「我手機裡還有很多老人的電話」
70歲的鄭民財也是最早辦理退市的三輪車主之一。1996年,曾在長泰上山下鄉的他回到漳州後,由於下崗沒有工作,便蹬起了人力三輪車。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一個月有幾百元的收入,解決了鄭民財一家的溫飽問題,子女讀書也沒有後顧之憂。大約到了2005年前後,鄭民財身體不適,他的妻子陳秀美接過他的車把,替代他繼續踩三輪車。直到2010年,子女工作穩定,踩三輪車不再是家庭「剛需」,孫子出生後要幫忙照看,陳秀美便不再踩三輪車了。
鄭民財夫婦把三輪車租出去。當時,不少上了年紀踩不動的、子女有出息要退休的老車夫都選擇這樣做。「大都是租給一些外地來的,一時間找不到工作的人。」鄭民財說,當時租金只是象徵性地收一兩百元,有的甚至沒收,但即便這樣,租出去兩三年後,人家也不租了,「那時候踩三輪車已經不好賺了,人家就不再租了。」
鄭民財很清楚,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力三輪車已不是市民出行的第一選擇,「2000年前後計程車開始增多,那時就不是三輪車的黃金期了,但還是能維持生計,但到了後來計程車普及,公交線路越來越多,再後來又有滴滴、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尤其最近,很多公交還免費了。而三輪車速度慢,又風吹日曬,價格也沒有優勢,有的車夫又喜歡逆向行駛、闖紅燈,市民乘坐沒有安全感,肯定就越來越沒市場了。」鄭民財認為,既然已經沒有市場,政府回收是好事。
一位車夫一大早就全副武裝做好防曬準備,在路邊等客
「真的該退市了嗎?我手機裡還有很多老人的電話,他們有時出門還會坐三輪車。」55歲的盧小英還在踩三輪車,儘管目前的收入已讓她捉襟見肘。「現在沒市場,我們一個月收入也僅有1000元左右。」
04
交通安全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然而,政府作出三輪車全面退市的決定,不僅僅是因為市民的出行已不依賴人力三輪車、市場現狀不容樂觀。薌城區交通局相關負責人坦言,目前三輪車管理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據,國家和我省道路運輸條例都沒有關於人力客運三輪車管理的具體條款,只是根據市、區兩級政府和交通部門的通告、通知和規定實施管理,「交通部門在行業監管時缺乏法律支撐,就衍生出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特別是三輪車衍生出的交通安全問題,群眾反映較為強烈。薌城區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特別是擅自加裝動力,因速度過快造成事故時有發生,給道路秩序、交規安全、客運市場帶來負面影響。」
05
「在社會上生存,總是要我們自己做出改變」
「我話比較少,沒什麼工友,附近有幾個平日裡常碰面的同行,現在也看不到他們了。」盧小英沒有上過學,孤身一人居住在東鋪頭社區,記者採訪時,她倚靠在人力三輪車車頭,一人一車,在車水馬龍的市醫院南門,顯得形單影隻。往日,同是這個路口,總會看到三三兩兩的人力三輪車集聚在一起話家常。「他們應該都去退了,像我這樣還在踩的,也沒剩幾個了。」
掃碼付款
盧小英說自己是個老實人。「他們都笑我膽小,不敢加裝動力,但我覺得那樣非常危險,堅持用人力。」因為沒有加裝動力,盧小英賺得比人家少,但她覺得踏實。而一旦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她都覺得不踏實,「本來就是沒出路才來踩三輪車,三輪車如果不讓運營,我也不知道該幹什麼。」盧小英的年齡還不算特別大,體力也還可以,她也聽說這個年紀還可以去做家政,幫人打掃衛生等,也有人跟她說可以去擺攤,做這些收入或許都比踩三輪車高,但盧小英還是很茫然,沒有嘗試改變的勇氣。「補償金也只夠緩衝幾個月,我想還是走一步是一步,再想想別的出路。」
在中醫院門口,還有幾名車夫堅守著。他們大都兩鬢斑白,問起為何還不退市,他們有的言語中透著不甘,認為半輩子賴以生存的活計,一旦失去了,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還有的認為其他工作時間限制多,沒有踩三輪車自由,他們不想做。
路邊排隊等客
但阮惠坤卻不這麼認為。在辦完三輪車退市手續後,一時間他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但他堅信,只要積極嘗試,總會找到能幹的事情。「我以前是修理自行車的,後來維修點拆遷沒得做了,就去踩三輪車,這一踩就二十幾年,這次政府說要回收,我想也是時候再找工作了。」阮惠坤託了很多朋友幫忙問,自己也到餐館、物業公司等挨家挨戶地問,有沒有洗碗工、保安等合適的崗位。
很快,阮惠坤在一家健身會所找到了工作,負責泳池的清潔、雜物管理等事務,每個月收入2300元,「雖然沒有踩三輪車自由,但是不用風吹日曬,工作也挺簡單輕鬆,這個收入也不比踩三輪車少,我還是很滿意的。」而轉行順利,其實也在阮惠坤的意料之中,「我這麼大年齡,找工作肯定是難的,但這也僅僅是要不要找的問題。心態放好一點,為人和善少計較一點,總能找到出路的。」
與阮惠坤一樣,55歲的郭國河也是看到《通告》後第一時間退市,趕緊找其他工作,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到一工廠打工,月收入近3000元,比自己踩三輪車還高。「以前踩三輪車自由慣了,現在上班了,一開始不適應,但很快就適應了,在社會上生存,總是要我們自己做出改變,去適應社會發展的。」
一位車夫加入了許多微信群,以便關注招工信息,為以後的日子做打算
在西橋、新橋、東鋪頭等街道,記者了解到,不少人力三輪車夫退市後,都找到了自己能接受的工作。其中,保安、快遞員、家政、保潔等行業較多人從事。「關於三輪車退市,我們也有準備一些補償舉措辦法,有主動退市補償,根據退運人員的生活情況落實特困生活補助。對於在勞動年齡段的退運人員,我們有推介崗位就業,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等辦法。」薌城區政府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在人流車流的縫隙中騎行的三輪車
三輪車 三十年
●1992至2001年底,薌城區政府共投放人力客運三輪車1191輛,用於解決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
●2002年初,市政府推行人力客運三輪車改型政策,將側座式三輪車改型為後座式三輪車,並新增後座式三輪車103輛,薌城區人力客運三輪車增至1294輛。
●2008年,市政府出臺文件,推行人力客運三輪車與計程車運力按比例置換政策,薌城區人力客運三輪車削減至843輛。
●2016年,人力三輪車私自加裝動力整治相關通知發布,期間共取締99輛,薌城區人力客運三輪車削減至744輛。至此,薌城區人力三輪車營運車輛共計744輛,管理單位11個,龍文區人力三輪車營運車輛約200輛,管理單位2個。
●2019年12月16日,薌城區人力客運三輪車營運專項整治行動通告發布,正式回收人力客運三輪車營運牌照。截至2020年5月24日,薌城區人力三輪車營運車輛已回收722輛次,完成總數的97.04%。
周楊寧 蔡楠楠 陳志昌 整理
來源:閩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