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心切的余光中,讓我們看到了詩人的才情、豪情,以及真情

2020-12-20 書影清淺M

說到余光中,大家都能記得他的那首《鄉愁》,讓兩岸人民感動萬千,感動於他的那份思鄉心切,對祖國母親的熱愛。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是當代著名的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他的前半生寫滿了漂泊。他的詩歌和散文跨越了數十載,在文壇馳騁半個世紀,梁實秋曾這樣評價他: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最近出版的這本《鄉愁》,收錄了余光中千首詩作中的精華,涵蓋了對故土的魂牽夢縈,還包含了對妻女的愛護,與古人對話、探尋宇宙奧秘,讓我們看到更豐富的余光中。

余光中的前半生顛沛流離,先後度過了兩次戰爭。抗戰勝利後,他曾就讀於廈門大學和金陵大學,在香港、臺灣和美國有生活和教學經歷。他的這首《鄉愁》是他離開大陸23年的時候,念故鄉心切,久久沒有見到故鄉的光景,使用20多分鐘寫下了這首詩。二十分鐘的時間,卻寫下了幾十年的感情。

余光中老先生對雨情有獨鍾,他的那篇《聽聽那冷雨》道出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孤獨感,在《雨聲說些什麼》中再現了他的才情。「樓上的燈問窗外的樹,窗外的樹問巷口的車」,就像拿著一臺攝像機,由遠及近地看到雨的場景;「問你啊,蠢蠢的青苔,一夜的雨聲,說些什麼呢?」就像一段童話般的對話,俏皮地問雨說了什麼呢?

在這本《鄉愁》中收錄了多篇余光中與古代偉大詩人的對話,展示了他的豪情萬丈。在《尋李白》這首詩中,寫道李白大仙人「只扁舟破浪,亂發當風,而今,果然你失蹤了」,洋洋灑灑寫出了李白的一生。卻也寫出「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豪氣。

書的前面就是余光中與妻子範我存的照片,看得出來兩人非常相愛。他對妻子的愛,體現在多首情詩裡。這首《蜜月》是寫給仍是新娘的妻子的詩,「蜜月是檸檬黃色,但比檸檬甜,而且更圓,像你無名指戴的結婚指環。」「如果你愛我,那可以把蜜月延長,到七十歲(像你的白髮,像我的白須)那樣的短。」原來他是一位浪漫得不行的才子。

余光中曾在一次採訪中這樣說:這幾十年來,我努力用中文寫作,不但把文言的長處融入白話,更把唐魂漢魄召來字裡行間,常與李杜韓柳歐蘇對話,常在西化的滔滔浪潮之中撐住中國文學的砥柱。中國文化乃一大圓,圓心處無所不在,圓周處無處可尋,而以中文為其半徑,半徑有多長,圓周就有多大

他深深的愛著我們的祖國,也用一代才情感染著越來越多的華夏子女。再讀余光中的《鄉愁》,再次感嘆這位現代詩人的才情、豪情,對祖國母親濃濃的思念之情。

相關焦點

  • 詩人余光中:寫《鄉愁》用20分鐘 思鄉已有43年
    因此,他被譽為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白巖松:《鄉愁》走到人們眼前,走到人們腦子裡和心裡頭已經不只20年的時間,但是據說您寫的時候只用了20分鐘的時間。
  • 余光中《鄉愁》原文 詩人余光中代表作鄉愁被傳頌至今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14日報導,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在高雄醫院病逝,享年90歲。  報導說,余光中日前已傳出疑似中風住院院,肺部感染,後轉進加護病房住院檢查,今日(14日)傳出逝世消息。
  • 難忘「鄉愁」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余光中。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資料照    人民網訊 綜合臺媒報導,著名詩人余光中今日病逝,享壽90歲(虛歲)。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資料照    與妻結婚61年 相知相惜互信互補    據中新網引述臺媒報導,詩人余光中與妻子範我存結婚61年,去年慶祝鑽石婚,兩人相知相惜,互信互補。詩人對美滿婚姻的心得為: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夫妻相處是靠妥協。    聯合新聞網的報導稱,範我存小名「咪咪」,兩人結婚61年,夫妻幾乎沒吵過什麼架。
  • 秭歸縣委書記羅平烺拜訪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
    今天,82歲的著名詩人余光中特別興奮。64年前,他從重慶乘船順水而下途經過屈原故裡。今天,他首次在美麗的校園與前來拜訪的秭歸縣委書記羅平烺和三峽畫院院長汪國新等相聚。  拜訪余光中教授,是此次「臺灣湖北周」的文化交流活動之一。今年端午,是我國端午節申遺成功之後的首個節日。國家和省有關部門將在秭歸縣城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
  • 高考作文素材:從余光中先生的經歷體味詩人的家國情懷
    余光中對這些運動並不熱衷,外頭的世界翻騰不休,余光中內在的詩心也蠢蠢欲動。「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氣,向愛琴海與夜空,投最後的一瞥。」在向著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試啼聲,完成了第一首詩作《沙浮投海》。二十歲的年輕詩人,想著希臘女詩人沙浮,苦戀著菲昂,卻被拋棄,鬱郁投海而死。
  • 余光中先生走了 為我們留下了安靜而美好的詩集
    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辭世。如果對這個名字不熟悉,那應該學過那首有名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余光中,臺灣詩人、散文家、翻譯家。生在南京,祖籍福建,後來在臺灣生活。《鄉愁》是他的代表作,所以被冠以「鄉愁詩人」的稱號。
  • 余光中的詩歌《蛛網》賞析
    《蛛網》暮色是一隻詭異的蜘蛛躡水而來襲復足暗暗地起落平靜的海面卻不見蹤跡也不知要向何處登陸只知道一回顧你我都已被擒落進它吐不完的灰網裡去了余光中的不少詩歌是余光中也被稱為「鄉愁詩人」,不僅僅因為那篇著名的《鄉愁》詩歌,在文化精神層面,餘常常流連、留駐的中國古典傳統文化是詩人守望的另一種「鄉愁」!作為「學者詩歌」,余光中詩歌裡文化密度頗高,在華美辭藻和紛繁意象下,往往潛藏著古典詩詞裡的厚重。
  • 余光中今世今生全文 解讀閩籍詩人余光中鄉愁情懷
    余光中今世今生全文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  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  我說也沒用  但這兩次哭聲的中間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鄉愁》不朽 鄉思不絕
    臺灣著名詩人、文學家余光中病逝 生前至少來過大陸50多次余光中:《鄉愁》不朽 鄉思不絕▲12月14日,余光中母校南京五中內,電子屏正在介紹余光中 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寫下《鄉愁》這首詩的臺灣著名詩人、文學家余光中,昨天上午10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余光中去世  《鄉愁》全文: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古詩餘韻在新詩中的還魂——余光中詩歌中的古典意象
    在詩人的筆下,蓮首先是愛情的象徵。蓮與愛情總是如影隨形,如詩歌《等你,在雨中》中,詩人在等待愛人時,看到"一池的紅蓮如火焰",紅蓮猶如詩人心底的愛火。在等待的過程中,蓮又漸漸幻化成愛人:"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每朵蓮都像你。"詩歌《幻》中也有愛人幻化成蓮的想像:"死後如果你化為蓮/則芙蕖千朵/我怎能識破前生的紅顏。"
  •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河南詩界集體悼念
    余光中曾說: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河南商報記者特別整理出余光中與河南的緣分與故事,緬懷這位在詩裡喊魂,在歌中懷鄉的老人。  【病逝】  我們在這頭先生在那頭  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梁實秋曾稱讚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余光中是知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
  • 余光中和他那個年代的臺灣詩人
    這首詩恰當表達了余光中那一代詩人對大陸的愛戀和哀愁。 余光中1928年出生南京,9歲因戰亂而逃離故鄉,母親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擔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後來又輾轉避難於重慶。《聽聽那冷雨》這段關於「雨」的文字,把我們中華的文字和裡面蘊藏的詩意寫得多美。
  • 寫同一首詩,紀念詩人余光中
    12月29日,余光中追思會將在臺灣舉辦,紀念這位剛剛因病去世的89歲詩人。鐘鼎文、周夢蝶、羅門、余光中,曾經活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的「藍星」詩人正在漸次凋零。與其他幾位詩人不同,余光中的離去還攜帶著一個時代的巨大鄉愁,確切地說,那就是因為內戰而被隔絕的海峽兩岸在近半個世紀內所積累的情感勢能。1980年代的開放以後,這種勢能伴隨著余光中以「鄉愁」為題系列詩歌的廣泛傳播,得到了最好的釋放與消解,那些80後成長的一代,又有誰沒有在課本內外讀過幾首余光中的詩呢?然而,余光中卻絕非主題籠罩下的簡單意義上的鄉愁詩人。
  • 余光中:你知道我思念母親滿懷鄉愁,卻不知道我還喜歡搖滾披頭四
    多麼豪邁的《尋李白》,讓當時夢想倚仗走天涯的我頓時豪情萬丈。不顧錢鍾書先生的提醒(雞蛋好吃就行了,不必非要找到那隻下蛋的雞),我要找到這位「繡口吐盛唐」的詩人。結果令我驚嘆,豪邁的《尋李白》和多情的《鄉愁》,竟同出一人筆下:余光中。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從這幾首古詩詞中感受古人的思鄉之情
    這首五律是杜甫身陷安史叛軍中所寫,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美好感情,「家書抵萬金」一句更是流傳千古之名言,被後人廣泛引用。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原來他和湖北還有這樣的緣分
    湖北新聞直播前行中的湖北關注據臺灣東森新聞、臺灣中時電子報等媒體報導,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今日辭世,享年90歲。余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是知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1949年,他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
  • 每日一詩 | 《鄉愁 》(余光中)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創作背景:  《鄉愁》是現代詩人余光中於1972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詩中通過「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這幾個時序語貫串全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愛國思鄉情感。
  • 余光中遠行,留下綿延鄉愁
    余光中 記者萬強 攝  14日,著名詩人余光中在臺灣病逝,享年90歲。他創作的《鄉愁》等詩歌在海內外傳誦至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消息傳來,人們紛紛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轉發,表達對余光中先生的哀思和緬懷。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抗戰時期在重慶讀中學。
  • 秋雨之夜韋應物寫下一首千古絕詩,北雁南飛思鄉心切,令人感慨
    詩人身處異鄉,秋雨之夜醒來獨自坐在屋中,聽到北雁南飛的鳴叫聲,仿佛自己的心也被大雁帶去了南方,這是怎樣的一首詩,詩人表達出怎樣的思念之意?詩人用「悠哉」一詞表達出思念之情的綿長,離開故鄉千萬裡,心中想的一直是故鄉,如果我們遠離過故鄉,這份思念便能夠感同身受,正所謂「獨在異鄉為異客」,故鄉的呼喚總會在腦海中迴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