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漢人後裔,卻被奉為泰國的大帝,現在的泰王仍自稱是他的後代

2020-12-12 一起來看劇鴨

中國很早開始便是東亞各國政治和文化上的宗主國了,雖然到了明清,當時的政府都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當中國的老百姓一直都沒有停止對外界的探索,即使實在那樣嚴酷的海禁之下。

這些開拓者不僅促進了東亞文化的融合,還未當地的各個國家帶去了經濟上的貢獻,甚至這位漢人後代一直發展到成為當時泰國的國王。他的名字就叫鄭信,在泰國一位大名鼎鼎的君王。

鄭信當然不是平白無故就能當上國王的,這要從他的父親開始說起,他的父親叫鄭鏞,廣東人氏,在雍正年間坐船到了暹羅也就是今天的泰國去經商貿易,憑藉這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很快就發了家,還在當地做了稅務官,娶了暹羅妻子,生下了鄭信。

鄭信沒多大,鄭鏞就去世了,如果不是一位朝中的高官收了他作乾兒子,他可能也不會有日後的顯貴。在他義父的幫助和教育下,鄭信13歲就進宮當上了侍衛,被國王一眼看中,被屢屢提拔。

1764年,緬甸開始攻打暹羅,並且一路所向披靡,打到了暹羅國都之外。這是鄭信臨危受命,成了當時的「衛戍區總司令」。苦守一年之後,還是沒守下來,國都一破,暹羅國王便身首異處了。鄭信只得帶領500人馬逃出國都,繼續組織軍隊開戰「遊擊戰」,意圖復國。

也該他成就一番事業,狂妄的緬甸這時候又去入侵了雲南,乾隆可不給他這個臉,三下五除二把緬甸打得落花流水,原來佔據暹羅的緬軍不得不北上抵抗清軍,留下暹羅一些散兵遊勇。

鄭信在日後的戰爭中慢慢成為了暹羅的領袖,收復了國都,登基做了大名鼎鼎的達信大帝。

血統一直是他的政敵攻擊他的重點,又是一陣腥風血雨,鄭信在48歲數被禁衛軍發動政變,後來便處死了。

故事還沒結束,因為清朝只認鄭信,推翻他的拉瑪一世只能想向清朝扯謊,說自己是鄭信的兒子,清政府也不知真假,你說是就是吧,遂封了拉瑪一世做暹羅國王。拉瑪一世死後,二世即位,依舊向清朝說自己是鄭信的後人。直到三世四世都延續了下來,名字叫鄭福和鄭明,以後歷代的國王差不多都起了鄭姓的漢名,據說前不久去世的那位深受泰國人民愛戴的拉瑪九氏的漢名叫鄭固。

由於鄭信對暹羅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做出的貢獻,他在如今的泰國依舊很受歡迎,人們稱他為泰國的「五大帝」之一。

相關焦點

  • 水滸李俊的現實版,身為華人在海外建國,泰國王室都自稱他的後代
    鄭信沒有放棄,他在暹羅沿海地區組織義軍,堅持抗擊緬甸,趁著清朝徵討緬甸, 入侵緬軍回援的機會,光復大城,並於當年年底被部下擁立為王,建立吞武裡王朝,史稱吞武裡大帝。鄭信稱帝後東徵西討,用了三年時間消滅暹羅各地割據勢力,於1770年統一全暹羅。
  • 日本史上第一武神,自稱中國皇室後裔,韓國學者:他祖先是韓國人
    包括奧羽地區在內的日本東北北海道當地居民以捕魚為生,由於其所有的鬚毛都很長,就像蝦的鬍鬚一樣,所以稱之為蝦夷。782年,日本的桓武天皇在位,向蝦夷發動了一場戰爭,但這場戰爭一開始並不順利。蝦夷雖無文化,但勇猛善戰,加上常年出海捕魚,體格健壯,又能適應日本東北嚴寒的氣候環境,所以桓武天皇的軍隊,一度敗北。
  • 清朝貧農為謀生南遷泰國,其子卻成一代大帝,至今被奉為皇室先祖
    阿瑜陀耶王朝(又稱「大城王朝」)建立者拉瑪鐵波底,乃是中國富商的後代;吞武裡王朝建立者鄭信,其父為廣東人;延續至今的卻克裡王朝(又稱「曼谷王朝」),建立者拉瑪一世祖父為華商。不僅如此,歷代泰王們都非常喜歡娶華裔女子為妻,因此泰國王室男性成員基本都為中泰混血。
  • 成為拯救泰國的五大帝之首是中國人!如今泰國王室宣稱是其後代
    今天要講的人便是被泰國人稱為五大帝之首的鄭信。鄭信,一看名字就是個中國人的名字,他是出生在泰國,父親是華人,母親是泰國本地人,正宗的的華裔,祖籍廣東省汕頭市。是泰國吞武裡王朝的創建者。大城被毀,泰王駕崩,國家分裂為為六個部分,鄭信控制著昭披耶河東岸。
  • 他是泰國近現代化之父,把一生貢獻給泰國的朱拉隆功大帝
    「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回顧現在的泰國,除了是近現代社會政治的不斷發展之外,更離不開歷代泰國人民的君王共同奮鬥的結果。回首這個國家百年來的君王史,有一位可以說不得不提,他讓全世界重新認識了這個「黃袍佛國」,他對國家的貢獻數不勝數,對國家未來的發展走向起到了「指明燈」般的作用。他就是泰國的近代之父,泰王國卻克裡王朝拉瑪五世——朱拉隆功。
  • 統治遵義七百年的楊氏土司 自稱楊家將的後代 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
    那麼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到底是少數民族還是漢人呢?根據明朝初年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受楊氏土司家族之請,為他們所著的《楊氏家傳》裡所記載「端者,其先太原人,仕越之會稽,遂為其郡望族,後寓家京兆。」以及元代播州土司楊漢英請當時名臣程鉅夫為其家廟所題寫的忠烈廟碑文所云「楊氏世系太原,唐乾符初,贈太師諱端者,宦遊會稽,後客長安。
  • 已滅絕民族最後的瘋狂,企圖滅絕漢人,如今有一後裔長跪嶽王廟
    但是就是這麼強大的一個民族,現如今已經滅絕,只有一些被徹底漢化的後裔還活在華夏大地上。這一民族就是匈奴!中原王朝真正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鬥是在漢朝。漢初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徵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于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之後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
  • 從拉瑪一世到拉瑪九世蒲美蓬,泰國人還不該忘記中國後裔鄭信!
    1768年12月28日,一位來自中國澄海縣的華人後裔鄭信,在泰國被擁立為王,他建立了泰國歷史上重要的吞武裡王朝,鄭信也成為泰國歷史上著名的五大帝之首——吞武裡大帝。但在1782年4月7日泰皇宮發生了宮廷政變,鄭信下臺。
  • 泰國歷史上第一位大帝,在位四十二年,發明了泰國文字
    、曼谷王朝拉瑪九世蒲美蓬,現在小編來介紹一下泰國第一位大帝蘭甘亨。1238年,泰人首領膺它沙羅鐵領導泰人脫離真臘高棉人的統治,在今天泰國境內登基稱王,建立泰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因定都素可泰(今泰國素可泰),史稱「素可泰王朝」,正式國號「暹羅」,並且成為此後泰國所有朝代的國號。泰國因為素可泰王朝的建立,形成統一國家,此後歷史按照封建王朝發展規律。
  • 來自潮州的泰國吞武裡大帝鄭信——海外立國稱帝的華人大盤點(一)
    在距離入海口十多裡的蓮陽河邊,矗立著一座鄭王衣冠冢,它的主人 名 叫鄭信。提及此人,在中國歷史上寂寂無名,但是在千裡之外的泰國,卻是一位不朽的傳奇。 他 被泰國歷史稱為吞武裡大帝、達信大帝,他是傳奇泰皇五大帝之首,吞武裡王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中國在海外立國稱帝的第一人。
  • 創建了泰國文字,奠定了泰王朝版圖,泰國傑出的國王蘭甘亨大帝
    因其卓著的文治武功被譽為泰國歷史上的五位大帝之一。他的父親膺它沙羅鐵是素可泰王朝創始人,其兄班孟是王朝的第二代國王。蘭甘亨年輕時就隨父出徵,進攻當時處於高棉人統治下的素可泰城。在一次不利的戰爭中,他一人驅趕戰象,堅持戰鬥,結果轉敗為勝。因而他父親將他命名為甘亨,即勇敢的意思。後人稱他為坤蘭甘亨,是因為坤是素可泰時期對國王的稱呼,蘭是梵文偉大之意,坤蘭甘亨意即勇敢而偉大的君主。
  • 泰國為何有2千萬華人?110年前收入是中國17倍,泰王也是華裔後代
    在泰國有著2000多萬華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從廣東潮汕、梅州等地遷徙過去的,據不完全統計,祖籍潮汕地區的泰國華人,就有有1000萬左右,就連現任泰王瑪哈也有華裔血統,王后蘇提達也是華裔王后!90年代,泰國比中國先進20年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國家剛剛改革開發,很多歐美國家的人來到中國上海旅遊後,他們說曼谷比中國至少還要先進20年。
  • 此人祖籍廣東,開闢了泰國一代王朝,至今泰王也有中國姓
    當時泰國面對緬甸的侵略,於是鄭昭在泰國東部招兵買馬擊退緬軍,並平定了各地的割據勢力,收復北部的清邁和南部馬來半島一帶的領土,並於1767年12月28日被擁立為吞武裡大帝,歷史上稱鄭皇,改名鄭信。鄭信在位前期,不僅統一了整個泰國,還打敗了緬甸的再次進攻。
  • 一位外國酋長來到大唐,自稱是漢朝叛將後裔,還要跟唐朝皇帝認親
    在公元648年,一個黠戛斯的車隊,在其酋長失缽屈阿棧率領下,順著西域之路來到了大唐首都,和其它只是進貢,希望與大唐達成友好關係的民族不同,黠戛斯的酋長自稱是漢朝叛將李陵的後裔,還要跟唐朝皇帝「認親」。一個外族之人,帶領著外國的車隊,卻要與唐朝皇帝認親,讓人疑惑其可信程度,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 男子自稱乾隆後裔,手上戴3億扳指,專家要求上交,他如何回復?
    本文出自乾隆皇帝的詩篇《採茶歌》,也許大家只知道乾隆皇帝是個詩人,卻不知道他是我國歷史上寫得最多的詩人。很奇怪,有一個男子自稱是乾隆後裔,手上戴著三億寶戒,專家要求上交,但他只回了六個字,那六個字究竟是什麼?
  • 廣東浪子跑泰國討生活,生的兒子是吞武裡大帝,沒有他泰國要亡!
    懷念鄭信的泰國民眾泰國歷史上有五位大帝,其中最著名的大帝叫「吞武裡大帝」,至今每年的12月28日,泰國人都要舉辦鄭信朝祭大典。吞武裡大帝的漢名叫鄭信(又名鄭昭),因為他的親爹叫鄭鏞,是廣東潮州人,著名的浪子一枚,為什麼這麼說呢?根據四十二梅居士的《鄭昭傳》記載「父達,曠蕩不羈,鄉人號之曰歹子達。」另外,棠花的《泰國古今史》上說「鄭鏞年輕時在故鄉,因行為不檢,被目為浪子,不容於鄉黨,遂南渡來泰。」
  • 上萬日本人來中國祭祖,自稱中國的後裔,他們究竟是誰的後代?
    從部落時期開始,中國人就會有意識地為逝去的先人立墓來表達自己對先人的思慕與敬仰,之後又會開始立碑來記錄逝者的生平,這也是「墳」字的來源(土+文)。在春季清明時節的時候,人們會進行春祭,這種祭祀活動在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等一些習俗之後,漸漸演化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 大清滅亡一百多年,可他執意留辮子,為保血統純正拒絕娶漢人為妻
    國家還會每年給這些皇親貴族發放錢,尤其是清朝的八旗,每一個都是那麼的有錢有勢,可清朝滅亡之後,他們也不再擁有高貴的身份,而成了普通的老百姓,之前那樣瀟灑自在的日子也回不去了,也得為了生活去打工去想辦法掙錢,沒有了皇家的庇護,雖然說現在大清都亡了這麼長時間了
  • 李陵全家被殺,還有後代嗎?為何幾百年後有人卻自稱是他的後代?
    李陵是李廣的孫子,雖然同樣都是李家人,而且他也遺傳了很多李廣的良好基因,但是卻沒有像李廣一樣建功立業。原本漢武帝還想著,他畢竟是李廣的孫子,在軍事方面有一些才能,如果重用他,應該可以為漢朝抵禦匈奴外患。
  • 此人被奉為泰國大帝,留下「九世詛咒」,英拉、他信還有機會?
    此人被奉為泰國大帝,留下「九世詛咒」,英拉、他信還有機會?在唯物主義時代,可能大多數人並不會信一些看上去很玄乎的事情,但不能否認的是歷史上確實存在多個不解之謎,或賦予了神話色彩或添加了鬼神之說,而在泰國歷史上,也存在著一個讓後世人民都感到不安的詛咒,提起鄭信,或許在亞洲國家這只是個普通的名字,但在泰國卻有著不一般的意義,被泰國人民稱為鄭信大帝,作為暹羅吞武裡王朝的開拓人,同樣也是海外第一個稱帝的人,其父親鄭鏞在雍正時期的時候離開了故土廣東來到暹羅,並在當地和一名女子結婚生下了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