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的最北海岸線,在遼河入海的地方,有一座被稱為輕輕放在溼地上的城市。獨特的河海交匯地理環境造就了浩瀚千裡的蘆葦溼地,孕育了「天下奇觀」紅海灘。這裡綠葦紅灘,稻浪金風、海浪銀花、鳥浪如潮,被人們譽為一幅絢爛多彩的美麗生態畫卷。
近年來,盤錦市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變「發展保護」為「保護發展」,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並進的盤錦綠色發展之路。
退養還溼
打造紅灘綠葦的金色名片
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遼河口擁有中國高緯度地區面積最大的濱海蘆葦沼澤區,是世界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的溼地之一。蘆葦生長對水質要求不高,並對水體有強大的淨化能力。蘆葦生長期內系統淨化氮、磷的能力分別為92.3%和88.5%。盤錦市域內除水稻田外的各類溼地面積達2496平方公裡。廣袤的溼地棲息著各類野生動物446種,是丹頂鶴南北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全球黑嘴鷗最大種群的繁殖地、斑海豹重要產仔地。
而紅灘綠葦則是盤錦的金色名片,百萬畝蘆葦蕩一畝也不能少。近年來,盤錦市委市政府對蘆葦溼地實施最嚴格的保護措施,還義無反顧地推行了「退養還溼」修復海域生態工程。由於歷史原因,各地養殖戶在遼河口溼地圍海養殖。這雖給養殖戶帶來短期經濟效益,但對溼地植被、近岸水質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近年來,盤錦市引導養殖戶轉向國家鼓勵的海域開放式養殖模式。今年,盤錦市「退養還溼」面積達4193公頃,加上前期「退養還溼」的1533公頃,共5726公頃,佔濱海溼地面積近15%。這一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濱海溼地修復工程,對遼東灣生態恢復意義重大。
建鶴類種源繁育基地
人工繁育丹頂鶴135隻
遼寧省盤錦市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蘆葦蕩,是丹頂鶴遷徙通道中的一個重要停歇地。在茫茫葦海深處有一個野生動物保護站——遼寧鶴類種源繁育基地。
丹頂鶴屬於世界瀕危珍稀物種。當今全世界野生丹頂鶴種群數量僅有兩千多隻。因此,多年來,人們一直在積極探索通過人工飼養、繁殖丹頂鶴,並進行野化訓練,從而擴大野生丹頂鶴種群。瀋陽農業大學畢業的趙仕偉來到保護區後,通過多年的監測發現,盤錦地區是野生丹頂鶴的一個主要繁殖區,上世紀九十年代,有近30對野生丹頂鶴在保護區內築巢繁殖。經過反覆思考,他大膽地提出了人工飼養繁殖丹頂鶴的計劃,並得到了保護區領導的大力支持。從1995年開始,趙仕偉將主要精力集中到丹頂鶴人工繁殖工作上來。。
人工飼養的丹頂鶴繁育,唯一的方法是人工授精、人工孵化、人工育雛。人工繁育丹頂鶴在此之前業內專家一直認為這是極其「高難的動作」。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盤錦建成鶴類種源繁育基地,面積約7000畝,現有籠舍3000平方米,種鶴籠舍20個、雛鶴舍8座、種鶴20對,2016年以來已成功繁育丹頂鶴135隻,為丹頂鶴野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6月,盤錦溼地保護協會「自然教育基地」在基地舉行掛牌儀式,既加強了科普宣教力度,又提高了群眾對溼地和野生動物保護意識。基地每年都有上萬隻水鳥於此停歇、棲息,並成為丹頂鶴、灰鶴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的越冬或停歇場所,是保護區內停歇丹頂鶴最大種群的棲息地,最多時達500餘只。
田莊臺非遺小吃
傳承盤錦味道
說起盤錦的美食,大家可能會想到河蟹和大米,但其實田莊臺非遺小吃也是盤錦地域飲食文化的特色代表。這裡曾經久負盛名並流傳下來的經典小吃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餐飲奇蹟,是古鎮的一個歷史文化「品牌」。在田莊臺鎮延續至今的商鋪裡,大多都還傳承著古老的經營之道,這些老字號藝不外傳,均為家庭作坊的經營模式。由於各種原因,原來數十種的小吃名點,目前流傳下來的有30餘種,以老胡家燒雞、劉家果子鋪等為代表的百年老字號使田莊臺飲食經濟長盛不衰,是盤錦地域飲食文化的特色代表。
為了深入挖掘、傳承和發展「田莊臺小吃」傳統手工技藝,盤錦市專門成立了田莊臺小吃文化研究會,幫助特色項目申報「非遺」和「老字號」。目前,田莊臺鎮有31項傳統手工藝項目被列入省、市、區三級非遺保護名錄,其中有26項屬於「田莊臺小吃」系列。在2018年,鳳橋酒廠、劉家果子鋪、寶發祥糕點鋪、王家粘食、宛三爺回回館五家企業還獲得了「遼寧老字號」榮譽稱號,同時,劉家果子鋪的「老五仁月餅」獲得「遼寧金牌小吃」榮譽稱號。
「遊在紅海灘,吃在田莊臺。」如今,田莊臺小吃已經成為盤錦市飲食文化的一張特色名片,同盤錦大米、河蟹一道成為地域飲食文化的特色代表。
遼瀋晚報記者 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