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主流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經常侷促憂愁。」
拙的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慮苦悶。」
拙的體會:
這是孔子又一次描述君子和小人。這次描述的是君子與小人的日常表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一系列的對比,可以總結出,君子之所以坦蕩蕩,就因為君子沒有私心,沒有私慾,沒有私念,沒有私利,心裡都是以德,以刑,以義,以周等來要求自己,自然不會去爭名奪利,自然就會心安理得,安貧樂道啦。反觀小人,心裡是時常計算著自己的好處得失,如何多爭點利,多計算獲得點好處,老在琢磨這些,總在覺得獲得的利益少了,總不滿足,總覺得吃虧了,所以才會長戚戚了。
只要心中有一桿團結的、品德的、正直的秤,就能做到坦蕩蕩,否則就會長戚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