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讀《論語》第一百八十七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020-12-21 拙愉微評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主流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經常侷促憂愁。」

拙的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慮苦悶。」

拙的體會:

這是孔子又一次描述君子和小人。這次描述的是君子與小人的日常表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一系列的對比,可以總結出,君子之所以坦蕩蕩,就因為君子沒有私心,沒有私慾,沒有私念,沒有私利,心裡都是以德,以刑,以義,以周等來要求自己,自然不會去爭名奪利,自然就會心安理得,安貧樂道啦。反觀小人,心裡是時常計算著自己的好處得失,如何多爭點利,多計算獲得點好處,老在琢磨這些,總在覺得獲得的利益少了,總不滿足,總覺得吃虧了,所以才會長戚戚了。

只要心中有一桿團結的、品德的、正直的秤,就能做到坦蕩蕩,否則就會長戚戚了。

相關焦點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當孔子長到15歲左右,弄清自己的身世,並明白自己是貴族的後代時,身上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決定努力做學問,成為一個棟梁之才。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後者長期心情憂鬱。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戰爭之中,擔憂並肩作戰的兄弟氏族的安危。可見,在表示憂愁或者悲傷的時候,戚本從心,此時的戚,是慽或者慼的簡化版本。此意最早見於《詩·小雅·小明》,原詩如下:心之憂矣,自始伊戚。那麼,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因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七篇第37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安也!形聲字,從土旦聲。坦原意為土地平坦而行步安舒,如《廣雅》:「坦坦,平也。」又如《易》:「道坦坦。」坦後延伸為心安、寬舒。如「坦然自若。」也指直爽、無隱瞞。如「坦白」、「坦城。」
  • 《菜根譚》:君子坦蕩,小人戚戚。愛算計的人終是福薄德淺之人
    古人言:「平日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在平常生活當中,如果一個人內心坦蕩,行為光明磊落,那麼他就會心無掛礙,正因為心裡純淨無染,所以才會活得輕鬆灑脫,反之,如若心中充滿算計,為了利益而自私自利、斤斤計較,到頭來說不定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耽誤了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活得身心俱疲。內心坦蕩,其實也是人生當中的一大福報。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孔子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孔聖人在尊尊教導弟子時所說的話,他希望弟子們,都能完善自我,做個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1)小人長戚戚「戚戚」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在砍伐木頭時,發出刺耳雜亂的響音,孔子把這個詞用來形容小人內心世界的惶恐不安,相當確切和形象。凡是小人都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為什麼古人把近處的小人看得「如臨大敵」?
  • 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來解讀《論語.侍坐》篇
    引言:《論語.侍坐》篇是中國文學史上文化內涵最為豐厚的經典名篇之一,讀完以後,我們能夠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化薰陶和感染。但是,文中的「曾點之志」究竟指什麼意思?孔子「吾與點也」是否表明對曾點之志認同?我們今天將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這兩個關鍵詞來解讀這章。
  • 何為君子?仁義禮智信乎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孔安國注曰:「忠信為周,阿黨為比」。
  • 論語最經典十句話,全是智慧!
    論語是一部儒家經典,其中包含了許多為人處世的哲理。 詩詞君挑選了十句論語,一起來體會其中的智慧人生。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論語·子罕》 三軍中最重要的統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
  • 古人論「君子與小人」
    —— 《論語·憲問》 2、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述而》 3、君子山嶽定,小人絲毫爭。 ——唐·孟郊《秋懷詩》 4、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 《論語》千年名句,受用千年!
    ——《論語.顏淵》 點評:對於善人和善事,君子會全心全意地去幫助他,成全他,不會成就惡人惡事。小人相反,看到善人善事,他就破壞障礙,看到惡人惡事,他就推波助瀾,唯恐天下不亂。 看看我們現在還有多少君子?多少小人? 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王陽明詩詞賞析,《啾啾吟》,德性光明、進退自如的聖人君子
    知者不惑仁不憂,君胡戚戚眉雙愁?王陽明熟讀四書五經,精通儒家經典著作,常常效仿孔子和顏回等聖賢的言行。這首詩的很多句子都可以從《論語中》找到相應的典故。《論語》有言:「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中庸》有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 《論語》中的20句經典名言,句句勵志,值得收藏!
    《論語》一書詳細的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中的20句經典名言,句句勵志,值得收藏!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語出春秋·孔丘《論語·為政》。知道承認自己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便是智慧。
  • 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
    《論語·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自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君子是修自身的,通過自然的規律去約束要求自己,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小人因不修自己,而是向外求名逐利,不斷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以滿足自己的私慾。
  • 《論語》經典語錄選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 「巧言令色,鮮于仁」:君子好辨認,偽君子呢?孔子早給了答案!
    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語彙01卷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些都是古聖賢之言,是對「君子」「小人」的判斷總結。我們也會經常在生活,工作中自覺不自覺地應用。但是,任何事物的判斷,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就如君子,小人,這中間還有一個判斷,是「偽君子」,介於坦蕩蕩和長戚戚之間,「牆上蘆葦」,「兩面人」既有君子之表現,也有小人之表現。偽君子防不勝防,危害更大。如何判別?兩千多年前,古聖賢孔子有答案!
  • 是君子?是小人?孔子十句話教你明辨是非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讀完《論語》10個短句,秒懂誰是君子誰是小人(配圖)
    《論語》裡關於君子和小人的句子有很多,有一百多處。現將感興趣的10個短句歸納一下,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01、選自《為政》。意思:君子考慮別人周全,而不跟別人攀比。註:君子,指有修養的人。小人,指沒修養的人。聯想:做自己的事,多替他人考慮。不要不考慮他人,而只想著自己的利益。02、選自《裡仁》。意思:君子講究的是大義,小人講究的是私利。
  • 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沒時間讀《論語》,就來讀這28句經典!
    《論語》這部書,記錄了孔子教學過程中他與弟子們的一些的言語,非常有哲理,常常是一句話就能使人受益終生,所以人們常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來形容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性,這句話最初是北宋時期的宰相趙普所言。趙普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幫助宋太祖——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坐上皇位的重要人物。
  • 曾國藩12字識人口訣,是君子是小人一看便知
    古往今來,對一個人的評價主要也就是兩種:君子,小人。都說曾國藩在識人方面是毋庸置疑地,有著獨特而高超的識人本領。那麼,君子與小人是怎麼樣的呢?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曾國藩利用12個字輕鬆識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