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濟南一座廢舊的水泥廠建築工地中,施工人員在進行土方挖掘的時候,竟挖出了一座明崇禎二年的磚砌多室墓。
該墓室規模較大,但是,由於之前被盜挖過,所以,墓志銘等信息被損壞,使得墓主人的身份無法辨別。不過,在墓室的門楣上,有著「趙公藏真處」的題額和「皇明崇禎二年端陽建」的落款,這為考古工作者研究這座古墓的神秘歷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線索。
其實,被發現的時候,這座明代古墓的西側墓室門已經處於打開狀態,門上雕刻著非常精美的獸首銜環圖案,還有一些文字。而其門楣上的「趙公藏真處」字樣尤為醒目,說明這座墓有可能與明代末年的一位姓趙的人有關係。當時,不僅有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以德行感化世人的傳說,還有高元之「彌勒藏真處,招提映碧空」的詩。所以,「藏真」在墓葬中,只有品德高尚惠及鄉裡的人死後才能使用的叫法。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趙氏到底是一個什麼人,能夠配享此殊榮呢?
經過研究人員的仔細查閱,在典籍中,找到了一位名叫趙強的人。趙強是歷城縣送入國子監讀書的一個書生,他性格和善,樂於慈善,在民間更是有著「趙佛」的稱謂。相傳,曾經有盜賊夜入他家行竊,趙強不僅沒有讓人抓他,還耐心聽了盜賊訴說其悲慘身世,並拿出錢財接濟他。兩年後,一次夜間趕路,趙強在走到山水溝的時候遭遇劫匪,情急之下趙強趕忙大聲呼救。
結果,強盜一下子就聽出是趙強的聲音,便立馬下跪求他原諒。原來,這個劫匪正是當年趙強接濟的盜賊,而這次在山上搶人錢財,主要是母親去世沒錢安葬才出此下策。趙強聽後,不但原諒了他,還拿錢替他安葬了母親,使得賊人從此棄惡從善。至此,趙強成為了遠近公認的德行之人。
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趙強品德高尚,他的兒子也是行善之人。趙強的兒子趙應奎曾經在賊人的刀下從容遊說,最終,令其放下屠刀改邪歸正。可見,趙氏一家都是以德服人,配得起「藏真」墓室。但是,這兩個人都是明代中期人,與明末「崇禎二年」在時間上並不相符。
此外,在古墓門楣的兩側,還寫著「一代文章藏玉宇,千秋事業肇黃堂」的對聯,用以讚美墓主人。從對聯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墓主人應該很有學問,並有作品流傳於世。所以,按照這個線索來看,趙應奎的兒子趙世卿倒是頗為符合。
趙世卿,字象賢,號蘭渚,是1517年的進士,在朝中做戶部尚書,有《司農奏議》和《司徒三約》等著作在世。而且,根據相關古籍記載,趙世卿死後被葬在了「荊山」,也就是現在濟南解放東路二鋼水泥廠舊址的南邊。由此可以看出,這個墓主人與趙世卿應該有著莫大的聯繫。
但是,在1970年,趙世卿的墓就已經被發現並挖掘了,還出土了《明資德大夫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蘭渚趙公墓志銘》。所以,這座墓的主人,也不是趙世卿。
其實,從墓室門上對聯中的「黃堂」二字也可以看出,這個墓主人應該生前做過知府。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黃堂」在宋朝時期,是府一級行政長官辦公的正廳,到了明、清時期才改為「知府」。所以,結合這個線索,工作人員開始在做過知府的趙氏人員中進行篩選。
之後,他們發現趙世卿有個兒子叫趙弦,這個人一生為官,且從一個七品小官,一路升到了六品太僕寺丞,專門為皇家管理與馬匹相關的事務,且他先後擔任過河南知府和高州知府。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趙弦是一個很有才學品德高尚,且備受鄉裡愛戴的人。他寫過《牧民政略》一書,該書主要講解如何以德服人,用德行處理政事。所以,他與「一代文章藏玉宇」的讚美之詞非常匹配。
難道墓主人就是趙弦?
現在定論,還為時過早。因為,在考古人員的進一步研究中,還有一個與墓主人身份非常吻合的人物出現,那就是趙弦的兒子趙浚初。他曾經擔任過周王府左長史,後來,升為了河南知府。而且,在輔佐周王的時候,不怕得罪周王,時刻以自身職責為標準,對周王嚴格教育,並積極為百姓謀福利,維護權益,所以,趙浚初也非常受開封人民的愛戴。此外,趙浚初有名為《宦跡錄》的書籍流傳於世。
這麼說來,他的人生經歷,與其父親幾乎完全相同。
看起來,趙弦、趙浚初都非常符合墓主人的條件。
那麼,這座墓的主人到底是誰呢?
經過考察,在古墓的題詞旁邊,還有一個人的題名,自稱是「晚學秦夢皋書」。
那麼,秦夢皋是誰呢?
經過查驗,秦夢皋是秦邦彥的兒子,而秦邦彥與趙應奎被後人並稱為有品德的名士,只是秦邦彥比趙應奎在年齡上要小一些。秦夢皋從小非常勤敏好學,專心讀書,是當時濟南城內有名的文人。所以,秦邦彥和趙應奎都是非常有聲望的人,且他們的兒子私交也非常好。由此可以解釋,為什麼秦夢皋會給墓主人「趙公」題寫門楣和對聯。
分析到這裡,我們可以重新梳理一下墓室的人物關係。
那就是:趙應奎和秦邦彥都生活在嘉靖年間,都是非常有聲望的人,德行兼備,且秦邦彥要比趙應奎年輕。由此可以推斷,趙應奎的兒子趙世卿出生的時間,應該早於秦邦彥的兒子秦夢皋,也就是說,秦夢皋的年齡要比趙弦小,才有了「晚學」的自稱。由此可見,這個墓葬的主人是趙弦。
至此,這座古墓主人的身份塵埃落定。
參考資料:
【《牧民政略》、《宦跡錄》、《明資德大夫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蘭渚趙公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