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在馬六甲建了口井,600多年裡被4個國家爭奪,有何特別?

2020-12-11 玉鏘侃史

前言

《明史稿》載:自古奉使絕徼,擒王摧敵,數建奇勳,未有若和之盛者也。

鄭和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外交家,他不僅提出了和平的外交政策,還將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傳播發揚,並且在海外貿易上頗有成就,關於他最著名的事件,定要數他下西洋的事件。早在那個時期,人們就懂得海洋能夠給人類帶來多方面的便捷和利益。要知道,地球上百分之七十多的面積都是海洋,其中有許多未被我們發掘的生命與財富。鄭和七次下西洋,為當時的明朝社會收穫了不少財富。

鄭和七下西洋,每一次都會經過的地方,便是馬六甲,馬六甲是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之一,是鄭和帶領大部隊休憩的地方,鄭和在這裡為海軍們設立了補給基地,令辛苦的海員們在這裡獲得一絲閒暇。不過,在馬六甲,有一口神奇的井,這口井由鄭和建造,數年來,它被多個國家爭搶。看到這裡,或許很多人不解,到底是什麼井?能夠引起多國的垂涎呢?

馬六甲海峽的簡介

馬六甲海峽一開始其實並不叫這個名字,它被人們稱之為滿洲剌加國,該國家最早只是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漁村,百姓都還在為了溫飽而努力工作著,她們每天的工作內容只有出海打魚,如若不是能夠「靠海吃海」,她們甚至可能無法存活下去。

在鄭和的引導和指揮下,航海貿易興起了,由於馬六甲海峽的百姓剛好佔據了地理優勢,這個區域被設立為東西交通的必要通到。不少國家的領軍人物都發現了這塊風水寶地,而蘇門答臘的巨港王子首先出擊,將這裡設立為自己的新王朝,起名為馬六甲王朝,馬六甲的名字因此而來。在巨港王子的統治下,漸漸穩定了下來,百姓的生活也越來越好。由於經濟發展迅速,國家漸漸注意到了馬六甲這個地方,該區域與國家核心區域的交流也愈發頻繁,並一直延續到現在。

馬六甲海峽的地理位置處於馬來下壓半島的最西邊地區,它左右邊界分別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太平洋與印度洋都靠這條海峽來連接,因此可見其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這塊風水寶地不管是在發展經濟上,還是最早運用於軍事基地的建立上,都是統治者的首選,到了近代社會,這塊區域更是被設定為了重要的國際貿易交通港。

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作為明朝時期赫赫有名的軍事家,航海家,他先進的思想曾為明朝帶來了不小的利益,就連君王都十分看重這位輔佐者,鄭和雖為太監出身,但絲毫不影響他自信地施展自己的思想和操控能力。他的計策與謀略總能讓解不開的麻煩順利地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排兵布陣行軍打架,這些知識鄭和也全部了解,他深受君王賞識,能夠在統治者的信任下,帶著三萬的水兵,七次下西洋。

公園1405年,深得君王信任的鄭和帶著使命去完成下西洋的任務,這也是他首次率船隊進行出使,在大部隊路過滿洲剌加國的時候,副使王景弘突然生了病,鄭和下令隊伍先暫停前進,船隊停泊在了滿洲剌加國。滿洲剌加國的國王熱情地款待了鄭和以及船隊的士兵們,並告知他們可安心在國度中休息,鄭和與滿洲剌加國的國王洽談,兩人互相欣賞,便建立了共同進步的信任,鄭和建議滿洲剌加國國王向明朝進貢,這樣就可以稱為明朝的藩屬國,兩方能夠達成密切的交流與合作,這不僅對朝廷有經濟支援,滿洲剌加國也有了一個強有力的靠山。

滿洲剌加國的國王聽了鄭和一席話後,他欣然接受了鄭和的意見,向明朝上供示好,而鄭和回朝廷後也向君王稟報了此事,君王認為這是個不錯的合作,於是雙方便達成了合作。明成祖十分欣賞鄭和三言兩語就為朝廷收攬了一個不錯的藩屬國,為了表示朝廷的信任,君王將自己的漢寶利公主許配給了滿洲剌加國的國王,以此建立深度的信任。滿洲剌加國的國王看到了美麗的大明公主,心裡十分高興,能夠娶到朝廷的公主,這是他們國家的榮幸,就這樣,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越來越多。

三寶井的建立

滿洲剌加國後更名為馬六甲國,那個時候,馬六甲依舊處於不太發達的狀態,國王擔心委屈了心愛的大明公主,於是建立了一個居住區,為公主打造了一個與曾經生活氛圍相類似的舒適環境。鄭和二度來到西洋,途徑馬六甲的時候,也是在國王建立的這片區域中休息的。這片區域哪裡都好,看得出國王的用心,可唯一一點不好的,就是用水方面十分麻煩,鄭和提出建議,國王便修建了一口井。

不過,這口井建立完成之後,人們卻發現井水無法飲用,上面漂著大量的渾濁物體,人們紛紛認為這口井中的水無法飲用,而鄭和卻不管不顧地喝下了井水,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鄭和飲用過這口井的水後,井中的水竟然變得異常清澈,當地人民便將這口井命名為「三寶井」,因為鄭和的原名本為:馬三寶。除了井以鄭和命名外,在馬六甲還有三寶山,三寶廟,看得出這裡的百姓對鄭和的尊敬。

後來,鄭和又五次下西洋,而每次途徑馬六甲,都會回來看望一下百姓,和國王聊聊天,這裡的百姓都說是因為鄭和喝了這口井裡的水,所以才會把這裡當家鄉一般,常回來看看。於是,這裡的百姓就有了一個習俗,當他們要出遠門時,都會喝一口井裡的水,表示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常回家看看。

結語

這口井一直用作大明公主的供水,直到公主逝世後,這口井依舊完好無損地被保留了下來。關於這口井和鄭和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度甚廣,到了外國,他們竟把這口井看作了神物。十五世紀以來,馬六甲被葡萄牙,荷蘭,英國多個國家入侵,列強們為了這口井爭搶了將近六百年的時間,先後有四個國家佔領過這片領土。不過最終馬六甲完成了獨立,三寶井得以被安然地保留了下來。

參考資料:《明史稿》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鄭和在馬六甲建了一口井,600多年裡被4個國家爭奪,其中有何緣由
    ——《鄭和》鄭和下西洋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傳說中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是為了尋找當時不見蹤跡的建文皇帝,二是為了完成朱棣要宣揚明朝的國威的任務,三是為了擴展朝貢貿易。這是現代人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種種猜測,而無論如何,鄭和下西洋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並且這件事情在對後世的影響上也較為深遠。
  • 鄭和在馬六甲修了一口井,被4個國家爭奪600年,它究竟有何特殊?
    不過比較奇怪的是,為何他當年在馬六甲修的一口井,在六百多年裡被四個國家爭搶,這有什麼特殊嗎? 馬六甲是一個特殊的地方,鄭和當年七下西洋,也有五次在這裡駐紮。最初鄭和來到這裡的時候,馬六甲遠遠沒有後來的繁榮,還是一個荒涼的小漁村。1402年,蘇門答臘的拜裡米蘇拉來到這裡建立馬六甲王朝,他的隨從便佔了居民人數的大半,彼時在這裡影響的是印度文化。
  • 鄭和在馬六甲修建一口井,600多年間被4個國家搶奪,有何特殊之處
    歷史上鄭和曾經七次下西洋,幾乎每次都會經過同一個地方,並在 此地停留休整,並且還在這裡設立了專門的海軍補給基地,這就是馬六甲。在這裡,有一個被稱為世界上最神奇的井,被四個國家搶奪了六百多年,這個井到底是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呢?
  • 鄭和下西洋給馬六甲帶來深遠影響
    此間出版的《馬來紀年》對鄭和在馬六甲的功績和遺蹟有記載。馬六甲現建有鄭和展覽廳,展現了鄭和與馬來西亞的淵源。明朝公主漢麗寶下嫁馬六甲蘇丹,改編為歌劇,以華語、馬來語和英語多次演出,深受歡迎。  當地人民對鄭和頂禮膜拜,鄭和在馬六甲的事跡家喻戶曉。
  • 到馬六甲尋訪鄭和足跡
    配合中國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從鄭和的家鄉、啟航之處至他曾經踏足的南洋地區,掀起了一片鄭和熱。在馬來半島,如果要追尋鄭和的足跡,就非到古城馬六甲不可。馬來西亞歷史從馬六甲開始,馬六甲王朝曾經輝煌一時,鄭和7次下西洋,據說其中有6次到過馬六甲,這應該不出奇。
  • 尋訪鄭和在馬六甲的遺蹟
    在紀念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最近來到鄭和7次下西洋中曾5次登陸的馬六甲市,尋訪他的足跡。     明朝重臣鄭和在東南亞被尊稱為三寶公,在古城馬六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雖年代已久遠,但他的遺蹟仍隨處可尋。位於古城南部的三寶公廟,掩映在高大蔥綠的熱帶喬木之中。
  • 馬六甲尋古訪鄭和
    左壁邊上,豎有4塊石碑,其中一塊高約2米,寬不足1米,用中文刻寫著三保廟修造的歷史及捐資華人的姓名,大有千古留芳之意。     廟前左側的庭院裡,有一尊精製的青石雕像,雕像高八、九十釐米,基座高六、七十釐米,但見鄭和身披風衣,長服遮於腳面,左手握著佩劍,右手背於身後,目光炯炯有神,目視前方,顯得從容、威武,一派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大將風度。
  • 馬六甲見證鄭和的和平理念
    鄭和是古代中國乃至世界偉大的航海家,歷史上他受明成祖差遣,率領世界上最龐大的船隊7次下西洋,五次穿越馬六甲海峽,遠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馬六甲海峽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其地理位置的戰略意義可與荷姆茲海峽、英吉利海峽、直布羅陀海峽比肩而立。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人開闢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和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隻,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鄭和船隊遠航印度洋,在那個木帆船的時代,必然要浩浩蕩蕩駛過馬六甲海峽。
  • 亞洲文明新視野 | 在馬六甲感受鄭和印記
    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如此記載了鄭和船隊來到當時馬六甲王國的盛景。600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駐節馬六甲。鄭和下西洋讓馬六甲發展成萬國津梁。100年後,馬六甲被西方殖民者佔據,在殖民者之間的反覆爭奪中,作為港口的馬六甲逐漸沒落。今天,世界最繁忙航道的馬六甲海峽依然以這個小城命名,但其輝煌早已不在。
  • 這口東南亞最神奇的水井,是明朝一位太監所建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779,閱讀約2分鐘七下西洋,明太監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五次經過馬六甲,在這裡留下了許多傳奇。比如,在今天的馬六甲唐人街盡頭,有一座鄭和文化中心,專門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 馬六甲海峽遊記:尋覓鄭和遺蹟,看中國愛好和平的歷史見證
    我們幾個人從吉隆坡乘坐一輛麵包車,趕了3個多鐘頭的路程,去看馬六甲海峽,主要是想看看當年鄭和下西洋留下的一些遺蹟。馬六甲海峽岸邊有個馬六甲市,規模不大,但歷史很悠久。內陸有一條馬六甲河流入海峽,馬六甲市就位於馬六甲河與海峽的夾角地帶。
  • 坐鎮三寶山 馬六甲鄭和石像將有永久立身之地
    中新社馬六甲一月二十五日電 題:馬六甲鄭和石像將矗立何處?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記者在新年剛開館的鄭和文物紀念館看到,被困十多年飽受風吹雨打的鄭和石像,終於衝破樊籠見了天日,遷移到「暫時」的棲身之處。
  •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
    漫步在馬六甲的街道上,記者看到幾乎所有店面都有華文名稱,店裡的銷售人員,會說漢語,人民幣也能在當地流通。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是溝通印度洋與太平洋的交通要衝,也是鄭和下西洋航線上極具多元文化價值的城市。鄭和下西洋五次到馬六甲,1495年,明成祖還將自己的女兒漢麗寶公主嫁給馬六甲蘇丹國王為後,隨公主而去的有500多位男女僕人,這也是馬六甲華人對鄭和崇拜的一個原因。
  • 李克強偕夫人到訪馬六甲 為何專程拜訪鄭和文化館?
    鄭和該文化館總面積八千平方米,共三個樓層,分鄭和在中國、鄭和在馬六甲、鄭和寶船三大部分,鄭和文化館設有明皇宮、馬六甲廳、媽祖宮、科學航海廳、李甲茶館、鄭和寶船、官廠模型、元明瓷器珍藏、鄭和生平木偶戲,展出鄭和下西洋所帶的數百件瓷器、海產品、寶船模型等,還布置模擬了鄭和船員生活場景。這給很多參觀過這裡的遊人留下深刻印象。
  • 馬六甲--中馬傳統友誼的一個標誌
    此外,「鄭和文物紀念廊」裡還展出了各種圖片、文字說明、研究資料、模型等,以及主題為「和平之旅七下西洋」的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圖片展,詳細介紹了鄭和七下西洋及與馬六甲的歷史關係。   在「鄭和文物紀念廊」外的庭院內,矗立著一座身著官服、腰佩寶劍、高大威武的鄭和石像。
  • 馬六甲海峽上的歷史名城——馬六甲遊記
    噴水池與鐘樓馬六甲的碼頭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搬去新加坡,這裡失去了作為重要貿易港口的作用,漸漸的,這裡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華。現在,碼頭早已不復存在。經過100多年來的填海,在碼頭對面造出一片人造陸地,建起了各種建築。人造陸地與碼頭之間只剩下一條不算太寬的河——馬六甲河的入海口。
  • 人文——南洋古城馬六甲
    600多年前,蘇門答臘王子拜裡米蘇拉於旅途中在一株名叫「馬六甲」的樹下休息,恰巧看見一隻獵狗將一隻小鼠鹿逼到絕境。為了自衛,鼠鹿竟然將狗踢進了河裡。王子被小鼠鹿的勇氣折服,決定在他腳下的這片土地上建立一個新的帝國,並以樹名「馬六甲」來命名。
  • 胡錦濤訪問馬六甲海峽 追憶鄭和下西洋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馬六甲,是馬來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古城,是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在七下西洋的航程中多次駐節的地方,是馬來西亞擺脫西方殖民統治、宣布獨立的地方……當地人常說:「了解了馬六甲的歷史,就意味著了解了馬來西亞的歷史。」   歷史的回聲,伴隨著馬六甲海峽的濤聲。11月11日下午,正在對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胡錦濤來到馬六甲。
  • 馬六甲城的中國元素
    扶桑的原產地卻在中國,早在漢朝的《山海經》中就有「湯谷上有扶桑」記載。難怪無數中國遊客對這種花兒格外迷戀,紛紛掏出手機拍攝。  馬六甲河橋東岸,有個整潔開闊的廣場,廣場上有座紅色鐘塔和維多利亞時代修建的噴水池,噴水池周圍是荷蘭式紅色建築物。它們均建於十七世紀,是東南亞地區現存最古老的荷蘭式建築物。300多年來它是政府機關所在地,直至1980年改為馬六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