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水,儒家的水,佛家的水!

2021-02-26 清泉古寺在線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江海之所以能為五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五穀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以其無次易之也。」

水,是位辨證哲人。「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水,貌似柔,實則強;水雖柔,但可克剛。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載歌載舞可使角角稜稜的石頭日臻完美成鵝卵石。柔軟的水,加壓能把巨巖擊碎,能把成噸的鋼材像揉麵團般鍛壓。

「上善」的智慧當「若水」之隨機應變。

水,常態為液體,降溫至零度就凝固為固體;升溫至百度則化為氣體——聚於低空則為霧,升到高空則成雲,凝結下落則或為雨、或為雪、或為雹、或為霰……藉助日光月光,還呈現為霓虹華暈。水以不變呈萬態,「大道似水」。

《莊子》云:「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

是啊,水積不厚深就無力行大船,人若學問修養不高深又怎麼能擔當重任?

「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順此道而遊,並不需要自己的意志——順其自然。

水中,有道意。


「智者」的智慧當如水之靈活。若藏於地下則含而不露,若噴湧而上則清而為泉;少則叮咚作樂,多則奔騰豪壯。

水處天地之間,或動或靜;動則為澗、為溪、為江河;靜則為池、為潭、為湖海。

水遇不同境地,顯各異風採;經沙土則滲流,碰巖石則濺花;遭斷崖則下垂為瀑,遇高山則繞道而行。

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細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

「智者」的智慧當如「樂水」之靈感,時間如流水,我們要珍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百姓如江水,為官要慎篤,《孔子家語》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可以覆舟。」

水是美麗動人的,《紅樓夢》中言,「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荷塘月色》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水也是多愁善感的,清新飄逸的仙湖也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之時,詞中高手如李煜更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嘆。

水是交友的榜樣,「君子之交淡如水」;

水也是處世的辨證,「水至清則無魚……」

水中,有儒風。


水利萬象萬物,「善心」備焉。

水憑滲透性強而滋潤生物;水靠浮力大而可行舟船;水憑流動不息而改善環境,讓地球充滿生機;水可降溫,水可去汙;水可驅動機器,水可以發電生能……水的作用無數,水之善心無邊。

「善心」的智慧當「如水」之文化。

「流水不腐」莫不是暗示人要想身心健康就得常運動?

「飲水思源」豈不是暗示人們不要忘本?

「順水推舟」是昭示人們要善於順情吧?

「高山流水」是知音,「行雲流水」為妙境。

讓我們「如魚得水」。領略人生的「山清水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善心」的智慧當「如水」之充滿善意。

「水止則能照」藍天、草木、萬物;「水靜柔而動剛」,水絕不怨天尤人,只懷一顆善心平常心。

人生處世當如水,善待一切,靈活、善變,不妄求環境適應自己,而善使自己適應環境。

人在世上不順多,當學水之能潛、能湧、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適境而生,適境而居。讓心永遠呈現如「寧靜的森林池水」……

水中,有禪味。

分享即是傳遞!如果文章對您有所幫助或者有所啟發,希望你也將它分享給你身邊的人。讓他們因為有你而不一樣!

如果您有能深深觸動到您靈魂的樂曲,請推薦給我們。或者您寫了一篇得意的音樂欣賞文章,歡迎投稿!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佛家「出世」,儒家「入世」,道家「忘我」
    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道學的開篇人,植根於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場地之中,以深刻的憂患意識反思和批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仁義觀、禮學觀、忠孝觀等,構築了專屬於道家的一套人文體系。從哲學的本體論、價值論角度出現,他認為作為「本體」的世間萬物擁有一個共同的衡量標準價值,即「道」。
  • 儒道佛人生三境界:少年讀儒家,中年讀道家,老年讀佛家
    少年讀儒家,格物致知;中年讀道家,上善若水;老年讀佛家,風輕雲淡。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智慧在支撐著我們。①人之少年,領悟儒家的經世之道。所以,少年讀儒家,讀的不僅僅是文化知識,更需要汲取儒家的價值營養,那關於安身立命、處世之道、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的價值觀。而儒學,就如同一盞生生不息的燈火,照亮你前行的路,指引著人生的方向。②人之中年,領悟道家的無為之義。
  •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的處世方式不同,具體養生方法也不同。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三家兼修。回顧歷史,中國歷代成功的皇帝,雖然分別有崇尚儒家、道家、佛家,但在養生方面,大都集三家所長,共冶一爐。最佳例子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以儒家治世,以佛家治心,以道家治身,享高壽89歲,在位60年後,讓位給嘉慶仍幕後訓政三年多,成為歷史上壽命最長,掌權最長的皇帝。
  • 越讀越明白:五行缺水,我最缺的是佛家之水~
    越讀越明白:如果說我五行真的缺水,那麼,我最缺的,應該是佛家之水!—3—儒家講入世,佛家講出世。而我,這些年在紅塵中迷惑沉溺,從未想過什麼出世。佛家性空崇善。故有禪語曰:「善心如水」。水憑滲透性強而滋潤生物;水靠浮力大而可行舟船;水憑流動不息而改善環境,讓地球充滿生機;水可降溫,水可去汙;水可驅動機器,水可以發電生能……水的作用無數,水之善心無邊。在佛家看來,「高山流水」是知音,「行雲流水」為妙境。
  • 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三教合一的中國人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中國人以儒家懂禮尚仁作為行為準則,希望道家淡然灑脫生活,內心又渴望佛陀般的善心,幫助自己化災厄消苦難。中國人活得要比其他文明更加艱辛,擔負著太多的責任和義務。所有的一切從自己,衍生到家庭,乃至社會。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如同一滴水投入到滾滾黃河長江之中,成就為博大光濟的胸懷。
  • 儒家,道家,佛家,儒釋道三家算是嗎
    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思想文化。佛家的思想文化,大概是在兩漢之際,逐漸傳入我們國家的。這裡要插一個題外話,據某些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說佛家的思想文化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也就是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其實也是我們中國人。佛陀當年的主要活動,地方在尼泊爾境內靠近喜馬拉雅山的地方。
  • 道家的自然,儒家的自強,佛家的自證,都在說明這一個指向
    按照辯證邏輯的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自否定」原則看,佛家說「空」,這如果可以立得住,那麼他同時自身就包含著一個矛盾「非空」,這是最本質的辯證邏輯。「空」與「非空」都是世界實相,內在包含著自我對自我的否定,創造了世界的開始。
  • 佛家和道家以及儒家這三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你來說說看!
    從而產生了道家和儒家。進而發展成為了後世的道教和儒教。有的人不認可「儒教」一說,其實,孔子終其一生,以教化萬民以聖智,開萬世太平為己任,儼然「儒教」大行了!在我們中華大地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草民百姓無人不受儒家學說之影響;大到治國安民,小到居家瑣事無不有儒家學說之蹤跡。只要你是中國人,只要你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之上,你就不可能不受儒家思想的薰陶。
  • 拋開門戶偏見看道家對佛家的影響
    在經過孔子「燒書斷史」曲筆諱史、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個歷史事件之後,中國形成了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長,漢明帝時引入了佛教。魏晉南北朝長期的混亂格局,使儒家威風掃地。佛教學說與莊子道家玄學、儒學逐漸融合,形成了流派眾多的佛家思想(大乘佛教)。
  •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茶者樂山水
    專注茶之本性    傾聽茶友聲音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師日:茶者樂山水。
  • 藝惠藏·蘇慧龍——山的所在就是人的所在,水的去處就是人的去處
    儒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朱熹的解釋是,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不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知者因為明達事理、思維敏捷、知識淵博而通透無滯,與水的特質相似,故樂水而好動。仁者因為穩重敦厚、豁達明理而沒有憂慮。跟山的特質相似,故樂山而好靜。這就是佛家與儒道兩家的不同。
  • 打坐:道家和佛家讓自己進入定中的方法
    比如,道家講究「抱元守一」。所謂的抱元,就是將自己的整個身體視為一個單獨的宇宙。因為道家從來都是將人體比作一個宇宙的,自己的這個宇宙,有自己的運行規則。只要能夠讓自己的這個宇宙做到生生不息,基本上就得道了。所以,道家打坐的目的,就是在尋找讓自己這個宇宙生生不息地運行的方法。而所謂的守一,就是守住自己的思想,不放逸,不胡思亂想。
  • 道家精髓: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卻理解錯了
    在中國影響最大的兩個學派,一個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另一個則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了。孔子要晚老子一輩,歷史記載中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學。兩位大思想家見面自然是別有一翻盛狀,在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便曾記載過這樣一段兩人相遇的故事。孔子遊學來到魯國,問學於老子。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子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
  • 道家和佛家思想
    按佛家理論,佛是覺悟的人、有大神通的人。成佛的目的是什麼?不論哪個流派都可以總結為--離苦得樂和普度眾生。也就是說首先要讓自己脫苦,否則修佛就會失去理論基礎和正當性。  各位看出區別了嗎?
  • 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麼不同?
    中國文化大致以儒家文化為主流,以道家和佛家文化為支流,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時期,道家文化也會佔主流。所以有人說,天有三星日月光,地有三教儒道佛。這是很有道理的。談到道理,我們不妨來談談什麼是道。因為中國人喜歡講道。道有大道小道,有正道邪道等。
  • 水的哲學,老子與孔子是如何評價水的?
    有一天,孟子的一個弟子徐子好奇的跑來問孟子:「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孔子多次「水呀水呀」得讚嘆水,水有什麼好讚嘆呢?孟子回答他:「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 儒家道家思想誰更高一籌,為啥官方多崇儒學?
    要知道,最早的時候沒有所謂的儒家,或者道家之說。分家只是後來的事情,這些同屬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應該傳承,都應該學習,都應該發揚光大。淵回認為:個別人就是喜歡帶節奏,非常的小氣。度量非常的小。老子當時是做過國家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的。
  • 十句關於水的名言警句,值得收藏,受用一生!
    水,生命之源,也是最尋常的存在。從它身上能學到些什麼呢?不如一起去看看道家、儒家、佛家從平凡的水中領悟到的那些不平凡的智慧。一、遠水不救近火。出自《韓非子·說林上》。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二、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雍也篇》,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愛水,仁義的人喜愛山;智慧的人懂得變通,仁義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 集儒家「出世」與道家「避世」於一身的李白
    在我們的印象裡李白是一個很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人,有很強的道家自由主義精神。然而,其實他也有很切實際的求實主義儒家思想。後人繪的李白像眾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很多方面是持相反意見,尤其是在入世和出世的態度上。在這方面,兩派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然而,在李白身上這兩種相矛盾的思想卻有了融合。
  • 《西遊記》中的漏洞,地獄竟然有兩位幽冥教主,道家一位佛家一位
    獨角兕大王一般來說真正有身份的大妖王是對唐僧肉沒什麼興趣的,因為他們也知道取經背後的水頗深,唐僧是如來的二弟子金蟬子轉世,又有南海觀世音這樣的大能罩著,即使他們能夠抓到唐僧也沒命吃九靈元聖一個仙人坐騎,能夠在名字前冠以數之極的九和貴之極的聖,當真不是一般的妖怪,而他的主人也很厲害,就是道家的幽冥教主東極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也有人將太乙天尊與太乙真人弄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