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屢次從海上入侵,後來甚至連日本這樣,在清政府眼裡不過是蕞爾小國的貨色都欺負上門。就算清政府再遲鈍,也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因此自1875年起開始了海防建設。
在清政府的規劃中, 籌辦的海軍分北洋、南洋兩支,分別由北洋大臣、南洋大臣負責。其中北洋水師的防守範圍包括了直隸、山東、奉天三省的沿海,而其中的重點則是京畿地區,以防止出現第二次鴉片戰爭那樣,列強海軍在塘沽登陸,直接威脅北京的情況。
而要保證京畿地區的海上安全,最理想的辦法就是扼守渤海灣的口子,防止敵方艦隊深入。在這種情況下,分別位於渤海灣南北兩處的威海衛和旅順兩個地方就成為北洋水師軍港的首選。
相比之下,青島雖然從水文條件來說並不比威海衛、旅順差,但是畢竟位置靠南了一些。一旦遇到緊急戰事反應不免要慢上幾拍。此外把軍港設在威海衛、旅順,即使北洋水師不敵,還可以退入港口依託炮臺防守。這樣敵方艦隊如果深入渤海灣,那麼就可以襲擾對方的後路,以牽制敵方的行動。
在甲午戰爭時,日本一定要殲滅北洋水師,就是因為想從海上登陸攻擊北京,擔心駐泊威海衛的北洋水師對這一計劃造成威脅。但是如果把軍港設在青島,就起不到這個效果了。
所以從清政府對於北洋水師的定位來說,不可能用青島取代威海衛。
當然,李鴻章在基本完成旅順、威海衛的建設以後,又在大連灣、膠州灣等地修建港口、炮臺,作為北洋水師軍港的補充。只是因為經費、時間所限,這些地方的規模要小得多。
而且從歷史上來看,甲午戰爭威海衛的失守,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援兵。而缺少援兵的原因,一方面是清政府在前線接連失敗,因此不得不將各地調來的援兵集中到北京,以防日軍對北京發起進攻。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山東巡撫李秉衡和北洋大臣李鴻章不和,不願意派山東的軍隊去救援。
因此很明顯,不管北洋水師把軍港設在威海衛還是青島,一樣不會有援兵,還是會被日軍攻克,和歷史上不會有任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