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宮作為法蘭西藝術的明珠,是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資料圖片)
《參考消息》駐巴黎記者梁霓霓、特約記者杜藝報導 法國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共有38處,列為國家文化遺產的共有約4.4萬處。這些散布在法國各地的名勝古蹟歷史建築是法國人的驕傲,每年吸引全球遊客逾8000萬人次,為世界首位。而在遺產保護方面,法國也走在世界各國前列。
法國向來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首先是從法律層面不斷充實歷史文化遺產的界定與保護。1887年,法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立法保護文化遺產的國家。1913年,法國立法設立了專門負責對歷史古蹟分類的機構,並且將所有古蹟登記造冊。1943年,距歷史古蹟四周500米範圍內的區域被法律劃定為受保護區域,任何人不得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隨意改動原建築風格。這一舉措有效地遏制了亂拆亂建行為。
其次,政府願意加強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投入。文化遺產行業能為法國創造10萬個就業機會和50億歐元的收入。在經濟危機時期,這對於國家經濟復甦起到支撐作用。2013年,法國政府在編制預算時,計劃為文化遺產保護投入7.76億歐元。
此外,法國政府出臺政策,鼓勵有實力的基金會、企業和個人出資支持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個人可以獲得相當於捐贈數額66%的稅收優惠,企業從營業稅中扣除相當於捐款60%的稅款。政府還簡化了遺產保護性基金會成立和運作的手續,並給予稅收優惠支持。
對於發展旅遊業給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壓力,許多文化遺產單位依靠常態化運行機制,進行自我保護。
凡爾賽宮作為法國王室最華麗和著名的宮殿,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是法國第三大旅遊景點,2011年吸引609萬人次參觀者。凡爾賽國家博物館館長卡特裡娜·貝卡爾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法國對文化遺產的管理更多依靠的是一種常態化的運行機制。
凡爾賽宮在安全保障方面的措施一絲不苟。進入城堡大門之前參觀者必須進行安檢。遊客被要求寄存包括拐杖、雨傘、刀等尖銳物品以及童車、箱包等笨重物品。相機三腳架、複製品、石膏模型也不能帶入展廳內。凡爾賽宮全天候使用錄像監控系統。每個展廳有專人巡視,對不當參觀行為進行阻止。遊客在展廳內禁止使用閃光燈。展示區域和觀眾停留區域被嚴格分開,觀眾不得觸摸花瓶、雕像等文物。凡爾賽宮還擁有一支專屬消防隊,24小時待命,以防出現火災等緊急情況。
法國不僅不遺餘力地保護文化遺產,更重視文化遺產推介工作,教育每個人發自內心地維護這筆無價的歷史文化財富。為了讓更多的人走近和享受文化遺產,增強民眾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1984年法國率先推出了「文化遺產日」活動。
在每年9月的第三個周末,法國所有的博物館、藝術館、總統府、市政廳和城堡等都免費向遊客開放。這項活動得到了歐洲其他國家的積極響應,1991年歐洲理事會決定將這一天定為「歐洲文化遺產日」,從此該活動在歐洲40多個國家展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參考消息》官方網站首頁。網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