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法國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健全體制完善

2020-12-25 參考消息


凡爾賽宮作為法蘭西藝術的明珠,是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資料圖片)

《參考消息》駐巴黎記者梁霓霓、特約記者杜藝報導 法國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共有38處,列為國家文化遺產的共有約4.4萬處。這些散布在法國各地的名勝古蹟歷史建築是法國人的驕傲,每年吸引全球遊客逾8000萬人次,為世界首位。而在遺產保護方面,法國也走在世界各國前列。

法國向來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首先是從法律層面不斷充實歷史文化遺產的界定與保護。1887年,法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立法保護文化遺產的國家。1913年,法國立法設立了專門負責對歷史古蹟分類的機構,並且將所有古蹟登記造冊。1943年,距歷史古蹟四周500米範圍內的區域被法律劃定為受保護區域,任何人不得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隨意改動原建築風格。這一舉措有效地遏制了亂拆亂建行為。

其次,政府願意加強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投入。文化遺產行業能為法國創造10萬個就業機會和50億歐元的收入。在經濟危機時期,這對於國家經濟復甦起到支撐作用。2013年,法國政府在編制預算時,計劃為文化遺產保護投入7.76億歐元。

此外,法國政府出臺政策,鼓勵有實力的基金會、企業和個人出資支持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個人可以獲得相當於捐贈數額66%的稅收優惠,企業從營業稅中扣除相當於捐款60%的稅款。政府還簡化了遺產保護性基金會成立和運作的手續,並給予稅收優惠支持。

對於發展旅遊業給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壓力,許多文化遺產單位依靠常態化運行機制,進行自我保護。

凡爾賽宮作為法國王室最華麗和著名的宮殿,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是法國第三大旅遊景點,2011年吸引609萬人次參觀者。凡爾賽國家博物館館長卡特裡娜·貝卡爾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法國對文化遺產的管理更多依靠的是一種常態化的運行機制。

凡爾賽宮在安全保障方面的措施一絲不苟。進入城堡大門之前參觀者必須進行安檢。遊客被要求寄存包括拐杖、雨傘、刀等尖銳物品以及童車、箱包等笨重物品。相機三腳架、複製品、石膏模型也不能帶入展廳內。凡爾賽宮全天候使用錄像監控系統。每個展廳有專人巡視,對不當參觀行為進行阻止。遊客在展廳內禁止使用閃光燈。展示區域和觀眾停留區域被嚴格分開,觀眾不得觸摸花瓶、雕像等文物。凡爾賽宮還擁有一支專屬消防隊,24小時待命,以防出現火災等緊急情況。

法國不僅不遺餘力地保護文化遺產,更重視文化遺產推介工作,教育每個人發自內心地維護這筆無價的歷史文化財富。為了讓更多的人走近和享受文化遺產,增強民眾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1984年法國率先推出了「文化遺產日」活動。

在每年9月的第三個周末,法國所有的博物館、藝術館、總統府、市政廳和城堡等都免費向遊客開放。這項活動得到了歐洲其他國家的積極響應,1991年歐洲理事會決定將這一天定為「歐洲文化遺產日」,從此該活動在歐洲40多個國家展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參考消息》官方網站首頁。網址:www.cankaoxiaoxi.com >>

相關焦點

  • 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與策略
    政府通過法律、行政、經濟、輿論等多種手段使得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沒有因經濟建設而受到破壞,而且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實現了遺產保護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理念先進務實  文化遺產保護,一要真實,二要完整。
  • 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之路
    正是這條標杆性法律條文的頒布及隨後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相關法規,改變了人們對文化遺產的認識,促使人們真正將文化遺產作為公共財富來看待。   呼籲立法 文化名人功不可沒   法國是世界上最早呼籲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國家之一,一直以來,文化名人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動發揮著重要作用。法國大革命期間,保存古蹟主要是為了鞏固國家利益。
  • 健全國家公園保護制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健全國家公園保護制度」。這標誌著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進入了新階段。
  • 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主要任務是: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3)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 運用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完善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集體性,申請集體商標的可操作性就從法律上承認了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歸一個集體或傳統社區所有,這樣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者,不僅有利於保護他們的權益,更激發了他們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並基於對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與現實相結合進行發展完善,更有利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進步。
  • 法國重視文化遺產保護 每年投入7.76億歐元
    法國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共有38處,列為國家文化遺產的共有約4.4萬處,每年吸引全球遊客逾8000萬人次,為世界首位。在遺產保護方面,法國走在世界各國前列。     首先是從法律層面不斷充實歷史文化遺產的界定與保護。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逐漸完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以來,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已有178個,表明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達成世界共識。中國政府也不例外。
  • 法國創新文化管理體制 搭建全球網絡注重效益
    法國創新文化管理體制 搭建全球網絡注重效益 法國政府採取實質性措施傳播知識、藝術與文化,致力於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發展民族文化產業,保障公民文化參與權、鼓勵法國的文化創新、促進文化多樣性發展。法國政府不但建立了法蘭西學院等高等學府,還興建了法國國家圖書館、羅浮宮博物館等著名公共文化設施,同時逐漸完善文化管理機構,確立文化基金機制。在法國文化發展中,政府發揮了重要的組織與促進作用。
  • 中國與歐洲文化遺產管理制度對比分析
    內容摘要:西方(歐洲)遺產管理模式中主要有法國「去國家化模式」、義大利的威尼斯模式兩種類型。從組織結構、權力配置、法律法規、經費籌集、公民參與、經營機制等6個方面對中國與歐洲文化遺產管理體制進行對比分析。結論:第一,東西方文化遺產管理中面臨共同的困境。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張蕊 ‖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 聚焦制度建設,健全法律體系,加強逐層落實,完善監管機制,重視平衡發展,豐富利用形式,加大投入力度,才能更好地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前不久,國家文物局、上海市政府籤署協議,啟動並推進國家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合作。
  • 北京擬立法保護中軸線文化遺產 維護文化遺產真實性完整性
    近日舉行的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委託,北京市司法局局長李富瑩在會上作草案說明。草案共5章33條,分為總則、保護措施、傳承和利用、法律責任、附則。草案明確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對象與保護原則。
  • 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智慧
    法國巴黎當地時間11月2日下午,第十四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特別會議宣布,原定今年在中國福州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延期至2021年6月或7月。會議決定,所有原定在2020年和2021年審議的項目和分項目,都將在2021年第44屆延長版大會上審議。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
    答:(1)一些依靠口傳身授方式加以承傳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   (2)法律法規建設的步伐不能及時跟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需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還缺乏相關法律的保護;管理尚不健全,保護工作還缺乏制度要求、保護標準和目標管理。
  • 日本制定法律完善制度保護古建築
    新華網東京8月7日電(金德俊)日本在城市化進程中,非常重視古建築保護問題。雖然也走過彎路,但總體上取得較好效果。    日本文部科學省1950年頒布了《文化財產保護法》。近年來,這個以保護各類文化遺產為宗旨的綜合性法律與日本環境省的相關法律法規正不斷調和,以實現更加完善的法律保護體系。
  • 法國國家公園體制改革鏡鑑
    儘管每個大區公園的運營狀況和互利模式各有差別,但總體上兼顧了保護和發展,因此,與國家公園相比,大區公園體制較為成功。當然,大區公園的功能與國家公園有一定區別——將鄉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維持和發展作為重要任務,其角色是促發者(enabler),經濟的後退會被認為損害了當地的景觀和文化遺產價值。問題導向型的改革和體制特點1.體制改革帶來的變化。
  • 《微課堂》丨日本文化之旅—日本文化遺產的保護舉措
    上一節我跟大家分享了有關日本文化保護的立法史(《微課堂》丨日本文化之旅—日本文化保護立法史),這一節,我想跟大家聊一聊《文化財保護法》實施過程中有哪些舉措。(一)處理好法律和教育的關係,立法與教育並重     立法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保障。日本政府十分重視法律的規範管理作用,制定出全面、系統的《文化財保護法》。
  • 法國文化遺產大普查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法國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頭。在20世紀60年代時,伴隨著全球性文化遺產保護熱的興起,法國政府決定開展第二次文化遺產大普查。這次普查的基本目的就是對法國現有文化遺產(主要指藝術品)進行總量調查,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數。法國政府對這次普查提出了科學性、系統性及標準化三項要求。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各締約國應採取適當的法律、技術、行政和財政措施」的要求,加入公約的各國要加強立法,建立相關的法律保護機制。早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就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60年代,韓國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法國、突尼西亞、巴西等國也在相關法律中對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出了明確規定。
  • 貴州律協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研討會
    貴州是一個非遺資源大省,多彩的民族孕育了「侗族大歌」、「安順地戲」、「安順蠟染」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發揚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助力非遺產業化,11月27日下午,貴州省律師協會和貴陽市律師協會在省律協會議室聯合舉辦了一次主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討會。
  • 汪一洋:完善體制機制激發文旅融合創新創造活力
    6月9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19年的主題是「多彩非遺,美好生活」。南方日報記者 張冠軍 實習生 帥昌哲 攝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